浅析音乐治疗在低功能孤独症儿童情绪调节中的作用

2017-05-16 20:40陈显慧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8期
关键词:音乐治疗

(广州市康纳学校(广州孤独症儿童康复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540)

摘要:本文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对本校低功能组五个班级数名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行为跟踪及与其家长就儿童行为的交谈,分析整理音乐治疗对低功能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调节所具体存在的作用。并在研究基础上对低功能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提出个人见解及建议,并未之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音乐治疗;低功能孤独症儿童;情绪问题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234-02

一、低功能孤独症概述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即ASD)又称自闭症,是限制了人与外界沟通交流能力的大脑失调疾病。孤独症谱系障碍最先出现于孩童时期,病情从轻到重发展程度不同,表现为如下情况:一些患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些患者有让人意想不到的能力、还有一些患者说话有障碍。此类儿童相对于同年龄段的其他儿童而言,在学习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及感知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是自闭症儿童基本发展障碍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低功能孤独症则是指在沟通社交、认知能力、感知能力及生存能力等方面比较贫弱,需要在家长、专业人员及社会人员的帮助下进行合作生活。

二、音乐治疗在低功能孤独症儿童领域的现状

(一)低功能孤独症儿童的自身特点

1.语言障碍,难以与人沟通交流:语言与交流障碍是低功能孤独症儿童所存在的最为普遍的表现,他们在对语言的感受和表达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障碍,不能够完整清晰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数孤独症儿童在2—3岁时仍然不会说话,存在语言发育迟缓或障碍的症状,当然也存在另一种情况,即有些孤独症儿童在幼年时期语言正常发育,而随着年龄增长的过程出现语言倒退或丧失的表现。

2.行为模式刻板:低功能孤独症儿童往往有不同寻常的兴趣和娱乐方式,单调地关注于某一款或几款游戏,不能够关注事物的主要特征,而专注于事物的非主要特征。

3.难与他人有所互动,社会性能力不足:孤独症儿童不能自主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甚至于对待亲人和其他普通人都是同样冷淡的态度。他们的注意力时常分散、广度十分狭窄。

4.智能水平存在障碍:孤独症儿童的智力水平并非一致,大多数低功能孤独症儿童存在智力障碍问题,他们多是欠缺想象力、创造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多孤独症儿童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都是要通过反反复复地学习才能够勉强完成。

5.情绪不稳,自控能力差:低功能孤独症儿童多专注或固执于某一件事,当遇到常人建议或阻止其行为时,孤独症儿童会出现强烈的抵触反抗心理,而并非与常人一样能做到“三思而后行”。

(二)音乐治疗在低功能孤独症儿童领域的现状

比起非音乐性的事物及符号,音乐的旋律更能受到低功能孤独症儿童的喜爱。通过音乐活动对孤独症儿童大腦造成刺激,使得患儿能够对周围的事物环境及人际关系产生强化反应,并通过音乐的旋律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孤独症儿童说话的音调。音乐对于低功能孤独症儿童的强大吸引力源于音乐能够寄托其情感,作为一种非语言交通工具,音乐可以在孤独症儿童的生活中起到支持与鼓励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予患儿自由感和安全感。

我国音乐治疗在低功能孤独症儿童领域的现状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进行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研究,起步较晚会面临不同程度的难题,使得参考文献较少。而孤独症儿童患者又是多样的,所以针对于低功能孤独症儿童的研究仅仅以个例形式进行,很难进行群体研究。尽管如此,对于在低功能孤独症儿童领域的音乐治疗的研究仍然具有很大的突破。

目前,我国在低功能孤独症儿童领域应用较多的是奥尔夫音乐治疗及高天音乐治疗理论中的即兴演奏。这两种治疗方式通过将音乐素材进行改编设计,在语言沟通能力和情绪控制方面对低功能孤独症儿童的治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现如今公众对于孤独症儿童的治疗有了初步的了解,政府等也提出了关于孤独症儿童的宏观行动方案,提高了对孤独症的认识,实行了有力的政策,普及了教育治疗的目标。近几年,关于低功能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教育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将宏观政策与微观教育相结合,通过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及课程的多样化、专业化设置,促进音乐治疗在低功能孤独症儿童的成效发展。

三、音乐治疗的定义及作用

(一)音乐治疗的定义

早在1940年的美国卡萨斯大学,音乐治疗已成为正式学科。此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先后确立上达百种的临床治疗方法,并形成了众多的理论流派。由于受到不同地区文化、历史及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不同国家开展音乐治疗的领域及方式方法有所不同,因此音乐治疗并没有明确的定义。简单说来,在我国音乐治疗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是研究音乐对人体机能的作用,以及如何应用音乐治疗疾病的学科。它是运用包括听、唱、演奏、律动等各种手段的一切形式的音乐活动,刺激与催眠人体并通过声音激发身体反应,使人达到健康的目的。

(二)音乐治疗在低功能孤独症儿童领域的作用

在此研究过程中,利用灯光、画面及音乐旋律,为孤独症儿童提供视觉、听觉、触觉及嗅觉多感官体验。通过观察低功能孤独症儿童的面部表现及情绪变化,并与之互动。通过表情认知和情绪体验两个方面观察音乐治疗对孤独症儿童的影响,并进行跟踪记录,我们发现:虽然很难将所有的低功能孤独症儿童百分百地融入到集体化的音乐治疗教学中,但是不可否认大多数低功能孤独症儿童对于音乐治疗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反应。

1.促进低功能孤独症儿童语言沟通能力。对于低功能孤独症儿童而言,最为普遍的障碍即是认知理解能力低下。而通过音乐治疗,孤独症儿童能够跟随音乐的旋律学习到数字、大小等基本性常识概念,逐步提高对基本生活需求的理解与认知能力。通过视觉、听觉、动作等多方面的训练,增强低功能孤独症儿童的节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其言语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将节奏感带入到正常的生活交流中。

2.改善儿童情感表达。低功能孤独症儿童多是难以把控自身情绪的,当进行音乐治疗时,可以将儿童带入到一种相对于轻松的状态,能够使其自然而然地表达内心的兴奋、难过等情绪,通过将内心情绪宣泄出来的方式,来改变其自身精神状态。

3.增强强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力。要想讓儿童能够学到基本的生活知识,集中其注意力和模仿力是最关键的一步,而低功能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力是存在一定缺陷的。在音乐治疗的过程中,让儿童跟着音乐的节奏进行舞动,引导其跟着音乐的节奏进行哼唱,延长其注意力的保持时间,锻炼自身协调能力。

4.改善儿童问题行为。低功能孤独症儿童存在自言自语、自我伤害等行为,所以在音乐治疗的过程中,让儿童跟随音乐的旋律进行舞动,就会减少其非正常肢体动作;跟唱简单的歌曲,就会使其无法与自言自语同时进行。长期的音乐治疗会循序渐进地改善低功能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

音乐治疗在心理方面的应用多是通过运用音乐形式的多样性帮助人们达到健康的目的。普遍使用的音乐治疗基础技巧为柯达伊、达尔克罗兹或者奥尔夫等,根据低功能孤独症儿童的不同表现、感受及接受能力设置对应的活动,刺激其听觉及认知能力,感化并影响其肢体动作的表达,进而增强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

四、音乐治疗在低功能孤独症儿童领域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文献的翻阅统计,孤独症儿童虽然对于音乐有着独特的感受与喜爱,但是绝大多数的研究局限于对音乐治疗过程及实践效果的阐述。一般的调查研究多专注于低功能孤独症儿童对于音乐治疗的情绪控制、注意力集中时间等。但是在教学观察过程中,儿童与教师目光对峙是否有意、情绪波动是否有其他外界干扰等偶然性,应进行多次重复试验,以减少实验误差。

参考文献:

[1][英]帕夫利切维奇.音乐治疗理论与实践[J].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2][英]朱丽叶·阿尔文,奥瑞尔·沃里克.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治疗[M].上海音乐,2008.

[3]张玲.引导式教育训练孤独症儿童的应用方法和效果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8.

收稿日期:2016-12-01

作者简介:陈显慧(1983-),女(汉族),陕西咸阳人,本科,小学二级教师,音乐教师和音乐潜能开发教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音乐治疗
浅谈音乐治疗与大学生心理困扰问题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
基于青少年发展视角的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