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

2017-05-24 21:02王静静
魅力中国 2016年37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王静静

【摘 要】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数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可见,数学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需要在生活化的具体情景中“体验”,在生活化的能力训练中“探索”,在生活化的练习中“拓展”,在生活化应用教学中“创新”。课堂教学生活化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符合现代家庭孩子脱离生活实际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打通数学与生活的无形屏障,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领悟数学的魅力。现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做简单的阐述。

一、优选生活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在深入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选取典型的生活资源,为学生学习探究数学知识提供观察、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感受数学。例如:如在学习估算时,针对多数学生有买小零食吃的习惯,要求学生估算一下自己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年买零食大约花掉多少钱,因和自己有密切联系,学生兴趣浓厚,在解决问题时,引出了估算方法的学习,学生思路开阔,效果明显。教学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时,提前布置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寻找,记下它们的质量(净含量),学生会发现,质量单位就在自己的身边,如经常吃的方便面、虾条、食盐、饼干等包装袋上都清楚的标有质量,在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等活动,让学生感知1克、几克、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1千克、几千克有多重。数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善于去开发和利用就能搭建通向学习数学知识的桥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启学生联想和创造的智慧大门。

二、创设生活情境,体验生活化数学策略

在数学课堂导入教学中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挖掘出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更贴近生活,且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如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创设去商场购物的生活情境,看到物品价格选取学生生活熟悉的一组直接导入,如:练习本定价0.45元、一瓶矿泉水1.05元、一片创可贴0.1元、一本书25.25元 ……让学生找出哪些是小数,并观察今天所学的小数与以前认识的数有什么不同,通过引导对小数的特征及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从“元角分”这些生活常识入手,建立这些小数的实际价值,如0.45元其实就是4角5分,0.1元就是1角也是1/10元等,让学生在熟悉的商品价格背景中借助直观的图示去体会分数与小数的内在联系点,从而为后续的利用分数来理解小数做充分的准备。达到了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的自然链接,学生学得生动,学得精彩。

三、联系生活实际,活用教材

教材教学内容所呈现的情景,离学生实际生活的远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活动能否达成“有效”。现在使用的教材,由于受开发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它所呈现的案例场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已有的知识背景差距较大。因此,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改组教材、选用教材、变换活动用具,力争使教学场景贴近生活、走进学生心灵,真正地把生活与数学学习联系起来。例如教学“可能性”时,教材呈现的是学生摸名片的场景,多数学生对名片较陌生,操作起来难度较大,针对班内学生多数喜欢乒乓球运动的实际情况,乒乓球就是学生随手可得学具,于是把摸名片改换成了摸乒乓球,降低了学习活动的难度,较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习活动效果显著。由此可见,教材只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作为教师要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地改组教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解释数学,学习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利用生活经验,进行数学思考

会进行数学思考是理解掌握知识的前提,引领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考,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升数学素养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尤其重要,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速算》时,教学时利用学生已有的购物“付整找零”的經验,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国庆节,小华和爸爸带了125元钱去体育用品店买了一个99元的篮球,你能帮小华想一想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讨论时,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而首选的方法便是“先付100元,找回1元钱,加上留下的25元”。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领学生进行思考,不仅使不易被学生所理解的“凑整简算”思想,在生活经验的支撑下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了起来,还使学生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萌生了数学意识,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情感。

五、借用生活素材,探究数学问题的策略

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自主探究,培养创新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不是被动吸收知识,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用已有知识处理新的任务,并构建自己的意义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尽量为学生提供贴近孩子生活的素材,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探究活动。例如,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出示 “青岛啤酒的酒精度为3.4%”、“绍兴老酒的酒精度为15%”、“酒鬼酒的酒精度为52%”,然后问学生:“喝哪种酒容易醉?”“为什么喝这种酒最容易醉?”这个问题激发了全体学生的探索欲望,个个情绪高涨,积极思考、交流,最后发现了酒精度(百分数)这个数学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这样,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的大课堂之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探索数学问题,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不仅能使数学教学具有趣味性,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对于数学教学工作的更有效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协调好生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这些都是目前我们生活化数学教学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