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下提升职业岗位综合素养的软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05-30 13:13李新良
现代信息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创客互联网+

摘 要: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日益显现,慕课、翻转课堂等各种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创新纷纷涌现,互联网+时代需要大量的软件创客人才,然现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科学、教学形態不先进、教学资源不丰富、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创新导向、提升综合素养能力”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123456”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创客;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岗位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TP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17)03-0114-03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Software Innovation Talents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Posts Based on Internet plus Education

——Taking the Software Technology Major of Loud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LI Xinliang

(Loud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Loudi 417000,China)

Abstract: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 higher educa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apparent, and various teaching innovations based on Internet have sprung up, such as "Mu class", "flip class" and so on,Internet plus age needs a large number of software creating talents, so the software technology special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personnel training problems in the form of teaching goal is not clear, the curriculum system is not scientific and advanced, not rich teaching resources, evaluation system is not perfect,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fundamentally, must reform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the "123456 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higher vocational software technology which applies innovation orientation and promotes comprehensive literacy ability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of software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words: creative guest; talent training mode; professional post; comprehensive accomplishment

0 引 言

教育部在教职成[2015]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职业教育需要“产教深度融合”、“专业教学应紧贴生产实际,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互联网+时代,软件产业已成为了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但因其具有技术更新快、应用领域广等特点,社会上优秀的软件技术人才十分短缺,高校培养满足不了需求缺口,特别需要高职院校能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软件技术人才。

然而,我国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企业“求贤欲渴”与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要打破这种局面,需提升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核心就业能力,实现真正的“零距离”对口就业,亟需从教育观念层面、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去系统思考和实践,提出解决办法。

1 软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互联网+时代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软件人才,然现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科学、教学形态不先进、教学资源不丰富、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能力本位、应用创新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1.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的可行性

(1)有政策要求。教育部明确要求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产学融合、基于岗位培养”的教育模式,以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有理念支撑。近年来,教育界提出的“大职业观”、“赏识教育”等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采用“职业岗位能力本位”、“基于工作过程”等方法开发课程体系和课程,已证实了其优越性。(3)有基础条件。娄底职业院业技术学校拥有自己的软件公司、软件工程研究所、软件开发实训室、软件工作室、专业教育平台等为师生提供学习的平台,深圳东宝科技等多个合作企业可提供深度合作,能与学校共育人才,这是本研究与实践的基础。(4)有研究能力。本研究团队成员有1名省级专业带头人、2名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1名省湖南省技术能手,成员的教育理论功底深、教改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具备核心研究能力。

2 软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2.1 明确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按湖南省软件产业链的人才需求,以软件工程项目为主线,掌握二种主流软件开发平台(.NET和JAVA),培养学生具有三种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業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2.2 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软件技术更新快,传统的课程体系相对滞后,培养的学生岗位技能不能与软件行业技术保持同步,需要按行业最新职业标准、技术平台,重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2.3 建设立体化的教学资源

传统的教学资源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泛在学习的需要,需要解决信息化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要开发出能满足学生线上线下学习的立体化教学资源。

2.4 改革教学形态

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且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传统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很难适合当今高职学生的需要,需要解决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要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2.5 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为实现“校园人”到“职业人”的顺利改变,避免“高分低能”、“毕业即失业”等学校培养与企业就业脱节等问题。需要解决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评价体系未能良性联动的问题,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教学考核方式以解决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与企业的评价不一致的问题,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就业的良性联动循环。

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育教学方案

第一,对接软件工程岗位需求,准确定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专业人才需求问卷调查、现场调研、数据分析,以满足软件行业的四个行动领域(软件需求、软件开发、软件测试、软件实施)为要求,培养5类基础岗位(需求员、程序员、测试员、实施员、营销员)的软件人才为培养目标。

第二,对接主流技术,校企合作重构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剖析传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理念,调研软件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对接二种主流技术平台(.NET和JAVA),校企双方重构课程体系。

第三,对接共享优质目标,开发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以最新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突出技能”为原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实现泛在学习。

第四,对接六种角色,实施翻转课程、移动课程等教学模式。针对软件企业的四个行动领域,创设五种学习情境,让学生体验六类角色,革新教学组织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自信、撬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注力。

第五,对接用人标准,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123456”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专业教学效果评价中引入包括了企业专家评价、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等多种形式的外环反馈,及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园人”培养与“职业人”要求的高度一致。

4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过程

4.1 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

主要调研分析深圳东宝科技有限公司、东莞智跃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软件公司的人才需求;借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按5类基础岗位细化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4.2 课程体系的重构

以软件最新技术为基础,与合作企业一起,以人力资源管理软件项目为主线,按.NET和JAVA开发培养作为2种开发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以“技术平台+岗位素养”课程链为设计思路,重构基于职业岗位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4.3 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针对软件开发岗位关键技能点,对Java、Android等专业核心课程录制微视频、制作微课、开发试题库、案例库等,利用名师空间、世界大学城、QQ、微信等信息化平台,实现在线答疑,提供泛在学习资源。

4.4 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通过采用“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自信,采用“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撬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信息化课堂等手段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对软件需求、软件实施等工程实践课程采用情境式教学,模拟软件项目的真实过程,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取岗位素养;对JAVA、Android等程序设计类课程采用项目驱动、分组教学等方式,培养团队精神。

4.5 软件创新人才培养与评价方式的改进

和合作企业、学院专家一起论证原有人才培养方案所存在的问题,制订一种适合社会需要的、以职业能力为本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订单企业一起评价人才的培养质量,学生同时接受校企双方评价,对优秀等次的学生,企业提供奖学金外,还提供假期、顶岗实习等高薪就业机会。

5 软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的核心成果

5.1 充实教育理念

探索“校政企行”多元联动、“产学研用”多维驱动的办学体制机制;构建职业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总体框架、培养体系和评价体系;提出“职业导向”、“赏识教育”的职教理念,出版专著《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为例》。

5.2 重构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以满足软件行业的基础岗位需求为依据,利用机房、工作室、企业顶岗等实践场所提升学生技能,构建出满足岗位素养的课程体系,具体如图1所示。

5.3 实践成效显著

“123456”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来,取得的教学成果在娄底职院校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效果显著,主要创新实践成效如下:

(1)通过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改革了教学方法,创新应用了案例教学法、“翻转课堂”、创设情境、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建设了专业教学空间2个,信息化教学课程2门;(2)提高了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在近3年省级计算机技术比赛中获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10名;(3)开发了软件项目10余个,提高了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应用创新实践能力,也为学院自身信息化普及做出了贡献;(4)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5届本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平均达94%以上,得到了用人单位欢迎和肯定。(5)提升了软件技术专业师资队伍水平,培养了省级青年骨干教师1人、省级软件工程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人。

6 结束语

“123456”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进一步加强高职人才评价体系方面的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创造性地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以利于人才培养体系的高效运转;还需加强企业导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岗位技能;还需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存储技术,为学生的泛在学习开发更多的有效学习资源。

参考文献:

[1] 刘刚等.“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学创新的思考与对策 [J].中国高教研究,2017(02).

[2] 杨伊.“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观转型——从传统教学三要素到网络教学三要素 [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6)

[3] 严文蕃,李娜.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创新与深度学习——美国的经验与启示 [J].远程教育杂志,2016(02).

[4] 荆全忠,邢鹏.“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J].教育探索,2015(09).

[5] 刘刚,于晓东,程熙鎔.整合型课程及其在管理教育中的应用 [J].中国高教研究,2015(09).

[6] 曾晓洁.美国大学MOOC的兴起对传统高等教育的挑战 [J].比较教育研究,2014(07).

[7] 刘刚,吕文静.反思型教学及其在管理教育中的应用 [J].中国高教研究,2014(03).

[8] 孙田琳子,张舒予.迭代共生:开放课程资源建设的路径创新 [J].开放教育研究,2015(04).

[9] 李新良.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创客教育的论证与研究 [J].软件工程,2017(01).

[10] 宋述强等.创客教育及其空间生态建设 [J].现代教育技术,2016(01).

作者简介:李新良,女,湖南大学硕士,计算机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与软件项目开发。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创客互联网+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让路人都可以坐下来当创客
创客
创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