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邓小平发展观到五大发展理念

2017-05-30 21:26刘萍萍
邓小平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

刘萍萍

〔摘要〕五大发展理念是当代中国发展理论的一次全新突破,是对邓小平发展观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具体来说,是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创新发展的新理念、从“两手抓”的发展观到协调发展的新理念、从“绿色革命”的发展观到绿色发展的新理念、从对外开放的发展观到开放发展的新理念、从反贫困的发展观到共享发展的新理念。要科学理解和正确把握五大发展新理念,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的发展观。

〔关键词〕邓小平;邓小平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21(2017)02-0089-07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国博弈已不只是技术博弈,还是发展理念博弈、话语权博弈,在正确分析时代特点的基础上,邓小平认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1〕面对时代主题的变化,中国如何应对?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的发展态势下中国如何发展?面对占据优势地位的西方国家,力量不强、经验不足的中国能否做到既开放发展而又不被腐蚀?在“摸着石头”地尝试、探索破解中国遭遇到的发展难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邓小平发展观。邓小平发展观是聚焦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如何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邓小平关于发展问题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一种将发展视为硬道理的价值先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成为谋划当代中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行动先导,同时,五大发展理念也是对邓小平发展观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一、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创新发展的新理念

邓小平在探索中国发展的出路时,多次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

首先,以“敢闯敢试”的精神鞭策发展。改革开放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场大试验,是一项马克思没有讲过、前人没有做过的开创性事业,但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術,我们都采用。这是个很大的试验,是书本上没有的。”〔2〕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学、没有坦途可走、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案的情况下,邓小平以一种革故鼎新的锐气、一种善于创造的思维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试验,边试验边调整,边摸索边总结,边争论边深化,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实践并提炼新理论,敢破敢立、敢闯敢试始终是鞭策人们一往无前地把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的精神力量。

其次,重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是创新的主体,邓小平坚持走群众路线,注重发挥人民在改革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地方、基层、群众首创精神,善于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改革中许多好点子都是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比如,在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就是农民的创举,邓小平十分注重把这些来自基层的创新加工整合,进而提升为全国改革的指导,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发展。

最后,勇于创造性地破解发展难题。面对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缺乏敢闯敢干胆量的难题,深究其因在于人们害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其思想仍受“姓资姓社”问题的长期困扰和束缚,这无疑是深化改革创新的重大思想障碍。为此,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将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破解计划与市场关系的难题,为创新发展破除思想障碍。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成为中国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中国的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而发展动力又决定着发展速度、发展效能、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和弘扬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思想的同时,又认真考虑到新常态下中国发展所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适时提出了创新发展的新理念,并将创新提升为引领当代中国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重要地位。

首先,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创新活力之国,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的交锋交流交融中,创新发展的新理念十分注重培育与践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其次,尊重个人创造,发挥尖兵作用,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创造的历史性机遇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更广泛地激发人们的创新创意,更具创造性地为中国发展献计出策,促使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发展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

第三,聚焦集体攻关,发挥合作优势,通过创新驱动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智能制造等新理念、新业态、新技术在当代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开发与应用,加快新旧增长动力转换,为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二、从“两手抓”的发展观到协调发展的新理念

邓小平总是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探索发展方法和路径,提出“照辩证法办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著名论断,科学把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速度与质量、经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

其一,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使国家发展避免陷入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但同时也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集中表现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注重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养,将中国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为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创新支撑,防止发展滑向“见物不见人”的泥潭。

其二,注重速度与质量的“两手抓”。针对“文化大革命”中公布的数字存在虚假、重复计算、生产不对路、产品质量差等问题,邓小平要求中国发展的速度、数字必须是扎扎实实的,没有水分的,要生产出真正能体现生产力水平、讲求质量的产品,这样实际获利会更多,发展风险也会小得多。速度过快还会对发展和社会风气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严抓管理和质量,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这样的发展速度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才是踏实稳妥的。

其三,注重经济建设与法制建设“两手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建设取得喜人成绩之际,邓小平冷静地观察和深刻地思考: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是国家发展的成功一步,但若社会秩序、社会风气坏下去,经济成功又有何意义?因此,他强调:“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这两件事结合起来,对照起来,就可以使我们的政策更加明朗,更能获得人心。”〔3〕人心变质会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社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故不能不抓法制,运用法制手段纠正不正之风、打击严重损害党心民心的行为,保障发展政策的正确执行。

然而,“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4〕,并且“各种矛盾风险挑战源、各类矛盾风险挑战点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如果防范不及、应对不力,就会传导、叠加、演变、升级,使小的矛盾风险挑战发展成大的矛盾风险挑战,局部的矛盾风险挑战发展成系统的矛盾风险挑战。”〔5〕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邓小平“两手抓”的发展思维的同时,提出了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注重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并将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提升到当代中国发展之制胜要诀的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6〕,协调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然而追求协调发展并非搞平均主义,而是更注重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的发展,提高发展决策和管控的系统性、预见性、协同性以有效应对各种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矛盾、风险和挑战。

三、从“绿色革命”的发展观到绿色发展的新理念

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严峻生态问题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发展难题。在制定发展战略时,邓小平把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发资源、发展绿色科技等纳入发展全局中统筹考虑。

第一,重视绿色宣传教育。邓小平在多次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要坚持进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7〕等绿色发展的宣传教育,让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的道理,不能急功近利、因小失大,追求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已十分紧迫。尤其是在土地开发的过程中,邓小平多次告诫要把敬畏与尊重自然规律铭记于心、落实于行,兼顾人类长远利益与大自然永续发展,才能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时走弯路。

第二,打好“绿色革命”持久战。邓小平倡导要把改革发展当作一项革命事业干下去,但既非“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革命,又非对人的革命,而是一场持久而深刻的“绿色革命”,这场“‘绿色革命要坚持一百年,二百年。中国也一样,对我们来说,最难解决的不是工业,而是农业。难处是人口多,控制人口生育工作做得不好。到本世纪末,恐怕十二亿人口打不住,这对中国的发展是一个大的障碍”〔8〕。发展生态农业与控制人口要咬住“常”、“长”二字,经常抓、深度抓、持久抓,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效。

第三,注重发展绿色科技。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观点对绿色发展尤为关键,“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等,都要靠科学”〔9〕,考虑到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國情,邓小平指出中国不能走西方国家发展的道路,要探索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发展路径,比如“核电站我们还是要发展,油气田开发、铁路公路建设、自然环境保护等,都很重要”〔10〕。要充分发挥科技力量,不断更新绿色环保新技术和开发绿色环保新产品,使科技成为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动力。

在邓小平关于“绿色革命”论述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新理念。“粮食不足、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异常、人口膨胀、贫困、疾病流行、经济危机等诸多全球性难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实现梦想、应对挑战、创造未来,动力从哪里来?只能从发展中来、从改革中来、从创新中来。地球上的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大量耗费物质资源的传统发展方式显然难以为继。面向未来,世界现代化人口将快速增长,如果大家依照现存资源消耗模式生活的话,那是不可想象的。”〔11〕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走弯路,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是走出一条经济、民本、绿色的发展新路的需要,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的需要。绿色发展的新理念重视做好生态补偿、生态安全等方面的工作,以更好地关怀和保障民生;绿色发展的新理念注重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开发管制界限,把修复生态环境放于重中之重的位置;绿色发展的新理念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每个国家都有发展权利,同时都应该在更加广阔的层面考虑自身利益,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12〕,人因自然而生,伤害自然终究伤及人自身,积极构建人类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绿色发展方式,才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四、从对外开放的发展观到开放发展的新理念

邓小平自觉站在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紧密相连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既积极、大胆地对外开放,又具有足够的智慧和定力驾驭对外开放。

首先,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学习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中国是一个后发追赶型国家,改革开放之际,如何以科学态度对待苏联模式、西方现代化模式?如何既择其优点为己所用,又避免简单照搬而陷入迷失?对此,邓小平认为,“开放不仅是发展国际间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国际的经验”〔13〕,自己的不足之处要努力改革,外国有益的东西要虚心学习,以开放包容的胸襟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来发展自己。

其次,正确处理开放与自主的关系。改革伊始面对的就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如何正确看待世界开放的总体格局与中国自主发展的关系,是建构改革战略的一个重要立足点。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之时,中国吃过闭关自守的大亏,错失多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巨大机遇,发展长期停滞。鉴于此,邓小平摒弃闭关自守政策,实行对外开放的科学决策,指出“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14〕。中国解决种种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靠自己,在于掌握发展主动权,但也离不开与世界各国的开放合作,在开放环境中跟高手过招才深知差距,避免夜郎自大。

第三,警惕“关起门来搞建设”的错误做法。中华民族是在突破层层封锁、制裁、孤立中成长起来的,独立自主来之不易,关起门来固步自封,只能自甘落后。邓小平批评了对国外“关门”和国内一个地区对另外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对另外一个部门“关门”的错误做法,这两种“关门”都未能辩证地看待发展,都是行不通、发展不起来的。1979年到2012年,中国货物出口保持20%左右的年均增长率,快速发展成为世界贸易大国,证明了邓小平勇敢地打开对外开放大门的正确抉择。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丰富了邓小平对外开放的思想,提出了开放发展的新理念,更进一步强调双向开放。就国际形势来看,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正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全球治理与国际规则制定的主导权争夺日趋激烈;就国内形势来看,中国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凸显,支撑高水平、高质量对外开放的体制和力量尚显薄弱,经济实力转化为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仍然任重而道远。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要求我们自觉提高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以推进高水平的双向开放,一个能够很好地诠释当代中国追求开放发展的典例是呼吁和构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彼此要多拆墙、少筑墙,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用起来,大家一起做有来有往的邻居”〔15〕,“一带一路”建设以开放包容的精神挖掘合作共鸣点,积极分享技术和经验,贡献资源和平台,编织互利共赢的“一带一路”朋友圈,以开放发展共同增进人类福祉。

五、从反贫困的发展观到共享发展的新理念

20世70年代末,经历过十年内乱的中国,经济濒临崩溃,人民温饱难以为继,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小康社会?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来解决贫困?如何避免两极分化,在发展中真正凸显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在一系列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面前,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16〕,同时强调,“中国要解决十亿人的贫困问题,十亿人的发展问题。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17〕。但从实际出发也应看到,“中国科学技术落后,困难比较多,特别是人口太多,现在就有十亿五千万,增加人民的收入很不容易,短期内要摆脱贫困落后状态很不容易”〔18〕。面对穷困人口多、底子薄,科技、文化都相当落后的发展现状,摆脱贫困落后、发展社会主义实现小康无疑是一场充满考验的攻坚战、持久战,但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19〕,要把贫困的中国建设成为小康的中国是一种对美好愿景的不懈追求,更是一种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发展自觉。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阐释,进一步强调了共同富裕的问题。从顶层设计到“最后一公里”落地靠的是带领人民实干,实现共同富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部分人共享,这凸显发展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发展成果普惠全體人民的发展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深化了邓小平反贫困的思想,提出了共享发展的新理念。

首先,就共享的覆盖面而言,注重全民共享。“发展的目的是造福人民。要让发展更加平衡,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就要完善发展理念和模式,提升发展公平性、有效性、协同性”〔20〕,共享理念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次,就共享的内容而言,注重全面共享。习近平总书记锐意推进的改革是一种全面的、深化的改革,成果世人瞩目,让人民群众在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全方面改革发展的成果时有更多的获得感。

再次,就共享的实现途径而言,注重共建共享。共建才能共享,全面实现小康的过程也是一个共建共享的过程,靠的是人人“多进诤言、多谋良策、多出实招,努力寻求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画出民心民愿的最大同心圆,广泛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21〕。举全民之力才能有效提高发展决策的科学性,凝聚发展共识,形成发展合力。

最后,就共享发展的推进进程而言,注重渐进共享。共享发展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必将经历一个从低级至高级、从不均衡至均衡的过程,需要通过一系列渐进而有序的发展举措和共享策略设计,不断把“蛋糕”做大分好。

参考文献:

〔1〕〔2〕〔3〕〔7〕〔10〕〔13〕〔14〕〔16〕〔17〕〔18〕〔1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5,130,314,21,363,266,78,116,229,224,110—111.

〔4〕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01).

〔5〕〔6〕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02).

〔8〕〔9〕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271,882.

〔11〕习近平.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4-06-04(02).

〔12〕〔20〕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18(03).

〔15〕习近平.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6-01-22(03).

〔21〕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31(02).

(责任编辑付国英王丽娟)

猜你喜欢
五大发展理念
关于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论五大发展理念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融合
跨越拉美陷阱: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
五大发展理念视阈下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究
五大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法治保障
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推动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创新发展
以新理念开启新征程
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把握“五大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