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 品析 联想

2017-05-31 22:46杲争取
语文教学之友 2017年5期
关键词:诗词教学艺术特色

摘要: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进行诗词内容解读是摆在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鸿沟。诗词教学必须立足于诗词内容本身进行赏读、品析、联想,抓住诗词的固有规律,才能有效赏析诗词,跨越诗词教学的鸿沟,获取诗词教学的真谛。

关键词:诗词教学;诗词要旨;艺术特色

毫无疑问,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之瑰宝。客观地讲,语文教师大多在求学期间对此都有研究,并因此具备了一定的鉴赏基础。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少语文教师却没有对这个瑰宝进行原味的传授。

以苏东坡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悼亡词为例,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和反思,谈谈如何赏析出古诗词的原味。

一、化“阅读”为赏读,赏读出诗词的味道

在教学观摩中,无论是平常上课,还是公开课(有的说成是研讨课、示范课),笔者几乎清一色的听到的是很“现代”的诗词朗读。即如本文提及的这节课,也是难逃窠臼,学生们依然是以“现代”的方式朗读诗词文本。这里谈及“现代”,不是在简单地否定它,而是指这种阅读方式不太契合诗词这种古老文体的特质。

我们应该知道,古代诗词是与歌、舞共存的。作为当代人,我们可能无法用舞蹈的形式去再现与体味诗词的内蕴,也可能也无法对词作放歌。但是,我们可以在诗词的节奏、韵律方面细加品味,通过节奏的变化体会作者情感的起伏,通过韵律的和谐体会诗词的音韵美。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让学生理解诗词的这些特质,并且引导学生尽量以“复古”的方式朗读诗作,体会诗词的韵味,领略与赞美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就这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而言,作者自然是倾注全部心力的,毕竟这是悼亡其爱妻的。为此,对于他情感的真挚、深沉以及绵长,必须经由合理化的诵读来实现。从整体来看,本词的诵读必须以舒缓、低沉为主,这样才契合词人的创作心境。从韵律来看,词作以“ang”韵一韵到底,很类似悲痛欲绝的哭诉之音,也能比较到位地传输词人内心的凄怆之情。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执教者习惯性地漠视了诵读的要求,也因此流走了绝佳的学习情境。多年来,笔者一直坚持指导学生用“复古”的方式诵读这篇词作,每次都能觉察到学生很入境,他们在贴切的诵读中似乎看到了因苦思亡妻而憔悴万分的苏轼。更有甚者,似乎自己已然成为词中的抒情主人公。

二、化“应试”为品析,品析出诗词的真意

从内心来讲,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排斥考试。但现实状况是,几乎没有一个语文教师不屈从于考试,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其实,在这两种状态之间是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的。它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品析,这里就介绍笔者引导学生开展诗词品析的方法。

第一步自然就是上文所述的赏读,让学生在节奏、音律的变化上初步体味作者的“情感场”,在阅读过程中浸染浓郁的情感,从宏观上判断作者的情感取向——主要分为以快乐为代表的积极情感和以伤痛为代表的消极情感。就这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而言,自然是属于第二种的。

第二步则是梳理诗词中的形象,看看作品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人物形象一般分为抒情主人公(又称为主要人物形象)和一般人物形象。在诗词中,通常主要人物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即作者,因为“诗言志”,诗歌一般抒写的是作者的情感或志趣、理想等。在这首词中,苏轼自然是主要人物形象,妻子自然是他描写的人物形象。此时的苏轼风尘愁满面,两鬓如霜白;意念中的妻子倚靠在小屋的窗前,正在梳妆打扮,等待夫君的归来。在这两相描写之中,上片写实,下片写虚,使得词人激荡的情感喷薄而出。接着就要分析作者写了什么事情,因为情感往往不是空洞地表达,而是需要經由事件的铺陈来呈现的。在这首词中,苏轼叙写的是自己十年来对亡妻的悼念,并且虚幻地抒写了妻子与自己的重逢。于是,在事件的叙写之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自然得以呈现。然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品析所绘之景。景是事件发生之境,是烘托作者情感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析景的特点,并且从中建构起它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关联。在苏轼的这首词中,所写之景不多,主要有“千里孤坟”“小轩窗”和“明月夜”“短松冈”,但每一处都浸润着作者浓郁而复杂的愁情。“千里孤坟”是实写的,一是客观交代妻子坟茔距离自己所在地十分遥远,二是抒写亡妻的孤独,没有“我”的陪伴,既写妻子的孤独,也写自己的孤苦伶仃。“小轩窗”是在幻象中再现以往妻子居住的地方,那是一间小屋的窗边。很明显,亡妻在世之时并没有与丈夫过上富足的生活,可谓清贫度日。但是,她在等待夫君的归来。可见,夫妻两人情深意笃,苏轼甚至怀有没能让爱人过上好日子的愧疚之心。而最后的“明月夜”“短松冈”则将词人的情感推向高潮,月光皎洁,夫妻二人却是阴阳相隔,一个在孤坟之内,一个在千里之外。词人的情感经由这样的景物描写无限漫延,读者也因之泪眼朦胧。

三、化“检测”为联想,联想出诗词的创作规律

文本教学之后,不可急切地引入一个课堂检测,教者可以先来一个关联性想象,让学生能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笔者在引领学生鉴赏完这首词之后,就让学生思考与本文写作技法相似的文章,不限于文体。经过一番思考与交流之后,有学生想到了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在结尾处借枇杷树抒发作者对亡妻的悼念之情,有学生提到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虚实结合的手法等。其实,这种没有明确指向的联想,恰恰起到一个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回望、总结与巩固作用。此处,笔者自然提出苏轼“以诗为词”这个界定,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在词作的题材、立意、语言、境界等方面所起到的开拓创新作用,认可他在词创作方面的重大贡献。课堂教学结束后,笔者要求学生借助本词的写法(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修改以往练习中的作文。其实,这是一招移花接木,它既巩固了学生的课堂所学,又使得他们的所学知识得到有效迁移。

中国古典诗词富有魅力,诗词教学其实也内蕴着许多精彩。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自当在研习诗词自身的基础之上,加深对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少一点单纯的考题训练,甘愿做一座连接学生与中国古典诗词的桥,让其品味到诗词魅力。

参考文献:

[1]陈亚丽.古诗词里的故事,不仅仅是故事——以诗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语文知识,2016,(15).

[2]李章进.让学生在阅读和创作中学习诗歌[J].语文天地,2013,(12).

作者简介:杲争取(1975— ),男,江苏省南京市东山外国语学校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诗词教学艺术特色
浅析小学语文诗词鉴赏教学实践方略
中职语文诗词教学之我见
诗词教学:共构言语与精神的春天
以趣入境走进诗意
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域看《啼笑姻缘》的艺术特色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诗词教学:共构语言与精神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