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应用型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017-06-01 21:39卢杰陶嘉
职教论坛 2016年35期
关键词:实训院校旅游

卢杰+陶嘉

摘 要:近年来,地方高校在旅游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上面临尴尬的局面:就业率低、流失率高,人才培养难以满足行业的实际需求。地方高校必须转变观念,重新审视和思考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思路,服务地方,突出特色,重点培养职业能力,进行应用型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地方高校;旅游本科;人才培养;创新

作者简介:卢杰(1962-),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文化产业;陶嘉(1986-),女,江西南昌人,深圳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文化教育。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重点课题“面向创新的旅游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JXJG-11-13-2),主持人:卢杰。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5-0049-04

近年来,地方高校在旅游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上面临尴尬的局面:就业率低、流失率高,人才培养难以满足行业的实际需求。这个问题要得到解决,必须首先明晰旅游业本质属性及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旅游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1]。地方高校必须转变观念,重新审视和思考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思路,服务地方,突出特色,重点培养职业技能,转变旅游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勇于创新,为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高层次旅游人才支持,这是解决地方高校旅游本科人才培养同质化的必由之路。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学界比较主流的观点有三个:结构方式观点、目标方式观点、综合观点(见表1)。其中目标方式观点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確立人才培养的目标,它以学校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人才自身特点为基础;人才培养规格要考虑市场的需求与学校的优势相结合;教育过程实施要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目的,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要达到预定的人才培养规格;保证培养过程顺利有效进行的管理制度和评估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要科学的与之进行相匹配[2]。

鉴于此,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这样理解,即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因地制宜地按照人才规格制定培养方式,以相对稳定的课程内容、健全的管理方式和评估体系具体实施的总和[3]。它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确定;第二,为了达到培养目标和规格而设计的教育过程;第三,贯穿于此过程建立的管理和评估体系;第四,匹配于目标的教学模式、手段和方法。

二、地方高校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培养模式单一

传统的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式为大多地方旅游院校所采用,这样就导致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特色丢失。在以学科为基础,以知识为标准的培养体系里,贯穿基础课程教学和专业课程学习,强调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尽管有些地方院校在培养层次上达到本科水平,但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特色相比,许多地方院校的培养定位还不清楚。许多地方高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有很多误区,甚至常年使用同一种教学计划和课程,不能根据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进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采用我国最常用的“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质量”单一模式,虽然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更完整,但没有深度和特点[4]。

(二)学校培养难以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

旅游业快速发展中呈现出的一些新趋势,除了观光、乡村、红色、生态等传统旅游外,新的旅游业态也日新月异,如会展旅游、户外休闲、商务旅游等,对以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和酒店餐饮管理为核心的旅游本科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此外,新技术的广泛使用,诸如全球在线预订系统、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等,导致旅游生态急剧变化,这些是传统的“理论知识+现场观摩+岗位实习”培养模式所不能应对的。

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对人才的需求和旅游高等教育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一方面,旅游业作为重要的第三产业,旅游管理也需要更高质量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也要有相应的管理才能;此外,旅游专业毕业生普遍缺乏行业所需的经验和能力,难以满足行业要求,这也导致了旅游专业毕业生的行业期望和贡献度评价较低, 地方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严重脱节,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三)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不匹配

由于旅游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许多地方院校虽然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对学生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由于学校专业理论课程的挤占,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的限制,而不能根据专业的特点设计合理、高效的人才培养方案,使科学的人才培养的目标难以实现[5]。专业课程理论类的较多,实践教学课程不受重视;致使实践教学环节只停留在表面的观察、低层次的技能操作,更少有针对性设置学生实习、就业技能课程,课程设置和人才类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旅游专业课程中的旅游学、酒店管理课程太多,内容重复、交叉现象严重。

(四)实训教学场所、设施设备投入不足

完善系统的实践教学条件是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由于历史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地方院校旅游专业教学方法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少有专业实践类的实训中心。一些有实践教学条件的地方院校还是低端的技能操作培训。例如,在学校建立几间模拟房间或餐厅,只教学生模拟铺床或摆台等,这样较低水平的培养方式和不系统的实训室条件,不仅达不到实训的效果,而且还误导学生,使学生认为旅游管理只是一些僵化的程序式操作,与员工的管理行为和人际交往无关。校企合作的专业实训基地也是只注重形式而轻视内容,进而导致学生的实训教学不能深入,往往是浅尝辄止。如今旅游行业的技术和设备更新速度快,行业岗位的技能更新也快,为应对行业的这种变化,地方院校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以及实训基地的条件亟待更新换代,提升该专业应用实践技能的教学水平,以适应行业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猜你喜欢
实训院校旅游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