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TL的高职《市场营销》课程学生满意度测评研究

2017-06-01 08:09薄斌曹家谋
职教论坛 2016年35期
关键词:市场营销高职课程

薄斌+曹家谋

摘 要:本研究参考成效为本(OBTL)理论,选取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群为典型个案,从陈述性知识和功能性知识两个维度出发,设计调查问卷,通过SPSS18.0软件,进行降维因子分析,探索学生对高职市场营销课程满意度的影响要素。研究结果表明,学习方法、知识目标、考核方式是影响学生对陈述性知识掌握程度和满意度的主要影响要素,其中学习方法和知识目标清晰表述的影响效应显著;学生在真实工作职场情境体验感、团队合作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训任务的可操作性、实训使用设备与设施是影响学生对功能性知识掌握程度和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其中又以真实工作职场情境体验感以及团队合作与创新能力两个因素的影响效应最为突出,从而为进一步探索高职实训环节及类似课程的学生满意度影响要素提供依据,为探索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OBTL;高职《市场营销》课程;学生满意度

作者简介:薄斌(1974-),男,江苏南京人,江苏开放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顾客满意度;曹家谋(1955-),男,安徽明光人,江苏开放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营销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物流管理专业(群)‘3+X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基于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视角”(编号:2013JSJG076),主持人:曹家谋、薄斌。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5-0086-05

伴随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以教师单方传授知识和教材建设为本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时代之需,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新教学模式[1],成效为本教学法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Spady较早提出“成效为本教学法”(Outcomes 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以下简称OBTL),将其界定为教师通过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合理的成绩评价指标等,使学生在学习之初就能清晰了解学习目标,在学习之末能够熟练运用习得知识成功展示学习经验。与传统较多关注教育投入的时间和内容相比,OBTL教学法侧重于探究学生应该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的陈述性知识和功能性知识,突出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倾向于学生“学到什么与是否学到比什么时候学与如何学更重要”[2]。从上世纪末叶开始,OBTL教学法已经在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美国、南非等一些国家开始实施,近年来中国香港的一些高等院校在香港教育资助委员会的支持下,也逐步开始推行此种教学方法[3]。

事实上,OBTL教学法提出的学生对陈述性知识和功能性知识两个维度的掌握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评判指标。在以往考量高职教育学生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方面,比较多的是采用满意度相关的测量模型和评价因子,比如,国外学者Sanders和Chan提出,通过调查学生满意度能够切实发现高职院校服务质量亟待改进之处[4];Kerlin发现职业教育的服务项目是否能满足学生的期望,决定着学生是否注册入学等[5];中国学者对学生满意度测评的相关研究大致始于本世纪初,尝试借鉴西方满意度的相关量表和成熟经验,进行模型假设和实证检验,研究的范畴较广,如张学尽和梁涛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构建了市场营销课程内容体系及教学模式,并通过学生满意度调查,了解到信息技术整合对市场营销课程具有明显的优势[6];张艳馥和刘银花结合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特点,构建了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模型[7]等。

综合来看,学生满意度测评研究日益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新焦点,特别是就高职相关课程开展的学生满意度测评研究,在研究数量、内容和质量方面都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但将OBTL教学法引入高职课程教学改革中较为少见。为此,本文尝试将OBTL教学法引入高职《市场营销》课程的学生满意度测评中,通过学生对陈述性知识和功能性知识两个维度的满意度二阶因子测评,为探索高职《市场营销》及类似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新的参考依据,为物流管理专业(群)“3+X”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效果验证提供数据支持。

一、研究设计

基于OBTL教学法,拟从陈述性知识与功能性知识2个维度出发,以江蘇城市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群《市场营销》课程为例,设计课程学生满意度的具体调查问卷题项,然后运用SPSS18.0软件,进行降维的因子分析,探索课程学生满意度的具体评价指标。在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内容与经验的基础上,本文将陈述性知识界定为学生在学习目标中所需要掌握的理论性的知识点,如:概念、理论等;而将功能性知识界定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陈述性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8]。

调研问卷内容侧重于采用OBTL教学法进行市场营销实训课程教学效果学生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具体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包括:专业、年级、性别等选项。第二部分以Linker 5点量表方式,对学生掌握的陈述性知识和功能性知识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其中陈述性知识满意度的观察指标包括:知识目标描述的清晰度(X11)、教师对知识目标的讲解(X12)、自我对知识目标的理解度(X13)、网络在线学习方法(X21)、案例学习法(X22)、边实践边学习理论的方法(X23)、小组学习对理解理论的方法(X24)、课堂回答教师提问(X31)、课后作业成绩(X32)、课程小测验或考试成绩(X33)、知识目标达成率(X34),共11个学生满意度测量题项;功能性知识的观察指标包括:教师对实训任务布置的清晰度(Y11)、实训目标的可实施性(Y12)、实训程序及步骤的合理性(Y13)、实训考核评价方法的恰当性(Y14)、实训场景模拟职场的真实感(Y21)、实训岗位划分的仿真度(Y22)、实训项目任务的职场相似度(Y23)、实训技能在职场中的实用性(Y24)、实训分组合理性(Y31)、小组内部沟通的效率(Y32)、实训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满意度(Y33)、实训中师生的互动程度(Y34)、实训成果的创新程度(Y35)、实训室5S管理水平(Y41)、实训室软硬件设备及时更新(Y42)、实训室管理人员服务水平(Y43),共16个学生满意度测量题项。

二、调查过程与样本概况

本调研连续对采用OBTL教学法授课的2009级、2010级、2011级、2012级物流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的学生。每个年级每个专业分别选择一个班级进行了为期4年的调研,在学生完成课程(校园商品展销会)后,采取现场发放问卷和当场回收的方式,提高问卷回收率和调研质量。本调研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问卷345份,剔除题项填写遗漏、不全及其他无效样本,使用有效问卷样本共336份,有效问卷率93.33%,具体样本结构和特征见表1。

三、研究分析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为确保调研样本数据的一致性与可靠性,先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在可靠性度量分析中,样本数据中陈述性知识指标和功能性知识指标的Cronbach's信度值分别达到0.826和0.813,超过Cronbach's信度值0.8的标准,故样本数据的信度可靠。同时,陈述性知识指标和功能性知识指标的KMO度量值分别为0.805和0.763,均大于0.7,说明陈述性知识和功能性知识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陈述性知识和功能性知识的Bartlett's球形度检验近似卡防值分别为1986.860和2813.036,都通过了Bartlett's球形检验,p值接近于0,小于显著性系数0.05,表明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样本数据可以开展进一步因素分析。

(二)因子分析

为简化数据,本研究通过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对OBTL教学法的陈述性知识与功能性知识的多个变量中选择出几个综合变量进行降维因子分析,在指标因子的选择上,因子载荷截取点选择0.5,删除任何因子载荷小于0.5或多个因子上负载大于0.4的题项。可得陈述性知识的测量指标全部符合要求,予以保留;而功能性知识的测量指标的实训报告书设计的完整性、教师现场解决学生问题两项不符合条件,予以删除,然后再次对保留后的16个功能性知识测量指标进行二次数据验证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陈述性知识测量数据的KMO值为0.803,适合进行因素分析;Bartlett's球形度检验p值接近于0,达到了显著性水平,适合进行因素分析。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分别对陈述性知识和功能性知识提取公因子;同时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解释。结果表明,陈述性知识共提取3个公因子(X1、X2、X3),全部特征值都大于1,方差贡献率共解释了86.7%的信息;功能性知识共提取4个公因子(Y1、Y2、Y3、Y4),全部特征值也都大于1,方差贡献率共解释了82.1%的信息,由此可知提取的3个陈述性知识公因子和4个功能性知识公因子均可接受。對陈述性知识和功能性知识均值进行的统计分析,具体见表2和表3。

1.陈述性知识学生满意度分析。在陈述性知识满意度分析中,学习方法公因子的均值最高(X2,4.86),说明传统的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法已受冷落,教师应选择学生欢迎的学习方法,是提升学生陈述性知识获取满意度的最有效的做法,较受学生认可的学习方法有:在线学习法、案例学习法、理实一体化、小组学习法。知识目标的清晰表述公因子均值较高(X1,4.23),说明在实训课程开始时,教师必须清晰向学生传递需掌握的知识目标、相关知识讲解时务必重点突出、以便学生随时了解是否掌握知识目标,这是提高学生陈述性知识学习满意度的有效途径;考核方式公因子均值较低(X3,3.52)是帮助学生衡量是否获取陈述知识的较直观方法,具体可通过课堂回答教师提问、课后作业的批改反馈、课程小测验或考试成绩、以及学生自身对比学习目标目标的达成率等多种方式,教师可组合使用以上考核方式提升学生的陈述性知识获取率。

2.功能性知识学生满意度分析。在功能性知识学生满意度分析中的真实工作职场情境体验感公因子(Y2,4.53)与团队合作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公因子(Y3,4.18)2个公因子的均值较高。其中学生真实工作职场情境体验感公因子(Y2)说明教师设计更真实的、符合职场及岗位能力要求的实训项目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获得功能性知识的满意度;同时团队合作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公因子均值一般(Y3)说明在实训课程中,学生重视团队的沟通与合作,加之教师在实训中及时与有效的与小组互动,重点调动小组的成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获得功能性知识的满意度。实训任务的可操作性公因子均值(Y1,3.36)处于适中水平,说明教师设计实训项目时要考虑学生已具备的能力,实训目标设计要清晰、实训程序合理、实训课程文件齐全、且实训考核方式与评价指标要适当并努力达到公平与公正。实训使用设备与设施公因子均值最低(Y4,2.89),说明实训场地的硬件、软件管理水平以及实训场地的管理人员服务水平的高低与影响到学生获得功能性知识满意度,具体包括实验场所的5S管理、软硬件设备及时更新、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等要素。

四、研究启示与展望

本研究采取基于成效为本(OBTL)理论,然后运用SPSS18.0软件,通过降维的因子分析,从陈述性知识与功能性知识两个维度,选取江苏城市职业学院财经系《市场营销》课程为典型个案,就高职《市场营销》课程学生满意度测评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学习方法、知识目标、考核方式是影响学生对陈述性知识掌握程度和满意度的主要影响要素,其中学习方法和知识目标的清晰表述的影响效应显著;学生在真实工作职场情境体验感、团队合作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训任务的可操作性、实训使用设备与设施是影响学生对功能性知识掌握程度和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其中又以真实工作职场情境体验感以及团队合作与创新能力两个因素的影响效应最为突出,而实训使用设备与设施的满意度相对较弱。

虽然本文借鉴OBTL理论,采用定量测度的研究方法,探索高职学生对《市场营销实训》课程满意度的影响要素,但案例地选取仅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财经系为例,调研样本和数据采集量相对较少。因此,未来可以考虑开展不同课程、不同院校以及不同专业之间的对比研究,也可以将OBTL实践于更多课程的实训中,为高职实训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借鉴,为物流管理专业(群)“3+X”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袁式亮,黎月玲.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在英语自主学习中的运用[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9(1):131-134.

[2]Barnett R. The Limits of Competence: Knowledge, Higher Education and Society[M]. London: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1994.25.

[3][8]龚本刚,桂云苗,程幼明.成效为本教学法及在《物流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宁波大学学报,2011(33):1-4.

[4]Sanders, L. and Chan, S. Student satisfaction surveys: measurement and utilization issues[J]. AIR Professional File, Association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1996(59):4.

[5]Kerlin, Christine A. Measuring student satisfaction with the service processes of selected student educational support services at Everett Community College[D].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2000:Abstract.

[6]张学尽,梁涛.物流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10(27):39.

[7]张艳馥,刘银花.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测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25):101.

责任编辑 秦红梅

猜你喜欢
市场营销高职课程
新发展格局下建筑行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创新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新思维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促进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的策略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