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017-06-06 17:58张文婷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贝贝语文课程语感

张文婷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阅读教学,以“课堂为主、课外延伸”的方式,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 键 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阅读教学,课堂为主、课外延伸,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课堂为主,培养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夏丏尊先生也指出:“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强烈的语感能力,不但有利于语文课思想教育的落实,而且有利于学生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语感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读。读,见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脑,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可以达到品美、体味、激情、悟理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文中以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刻画人物、叙述事情、描写景物。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抓住重点词语、重点句段进行训练,帮助学生感受人物的形象,明确事件的意义,理解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学《平分生命》一课描写贝贝给妹妹输血部分时,文中抓住妹妹手术前后贝贝的不同表现,先是“静静的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后,“贝贝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接下来写手术后,贝贝“停止了微笑”,“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通过对贝贝表情、神态、语言的描写,写出了贝贝因为无知而认为输血会丢掉生命,但仍然肯输血给妹妹的勇气和决心。教学中,可以抓住这些词语和句子进行朗读训练,体会贝贝对妹妹深深的爱——能为之付出生命的爱。

(三)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应当以语言教学为核心,这是语文教学的个性特征。要在“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语文课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就称不上语文课。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不能只重视课文内容的理解而轻视语言训练和语言积累。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囊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儿童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依据教材所提供的某一关节点作为启发想象的发散点,定能帮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想象中巩固知识,在想象中接受爱憎美丑的教育,在想象中培养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抓住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启发想象小女孩死后的情况……

二、課外延伸,提升素养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学生课内所读的课文只是例子,学生凭借它习得种种阅读方法,只有经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才能转化为阅读能力和习惯。课外阅读不但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陶冶情操,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注重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必须注重课外阅读的延伸,使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释放出巨大的潜能。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把课外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才能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例如:学了《南极,一片净土》一文后,让学生搜集有关南极的资料,进行拓展性的阅读。这样,就会在日积月累中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其知识面。组织一些课外兴趣小组,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辅助手段,拓展学习语文的渠道,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语文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二)掌握课外阅读方法

由于小学生的鉴别能力较差,而课外读物良莠不齐,因此,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推荐好的读物,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己选择读物的能力。教师可以适时选取一些合乎学生心理特点、与学生生活贴近的课外读物或文章介绍给同学们,让他们有亲近感。创造机会让同学们自己把喜欢的课外阅读材料向同学们介绍,促进大家多读书,争相读好书。

教师不但得向学生推荐好的读物,还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课外阅读方法。课外阅读的方法大体也可分为略读和精读两种。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梗概和抓其中片断等方法来了解图书、文章的大意,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内容,则要采取精读的方法。精读,可以理解为积累性的阅读或探究性的阅读,更要注重内容的内化和运用。精读时可引导学生采用品读、背诵、摘录、写体会、编手册等方法,促进其对精读内容的理解、积累乃至运用。

(三)做好课外阅读笔记

写读书笔记,不但有助于巩固阅读成果,体现读写结合,并且有助于纠正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不良习惯。于是,我鼓励每位学生都准备一本专门的读书笔记本作为课外阅读笔记。包括摘抄、列提纲、写体会、剪贴等方法。内容上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优美的片断、写体会、写感想等等。为便于检索,我还引导学生对读书笔记进行分门别类,按写人、记事、状物、写景等进行归类,使学生能够随时运用课外阅读成果,使之成为独具自我特色的“工具书”。

(四)做好课外阅读交流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因此,在读后要注意做好交流讨论。既可以按阅读前提出的要求进行交流,也可以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要注意鼓励学生发表创见。还可以组织专题讨论,在全体学生读了同一本书后,教师可以组织专题讨论。讨论的内容可以是书中的一个事件、一个情节或一个人物。讨论之前,要让学生做好发言准备。讨论中提倡各抒己见。教师要抓住不同意见,因势利导,借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展示课外阅读成果

教师应当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比赛和成果展览,让学生的阅读成果有一个展示的舞台,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外阅读评比表”,一周进行一次小结,一学期进行一次总结,看谁读得多,看谁读得好,谁的收获最大,谁做到了持之以恒。借助早读或活动课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讲故事、谈体会等方式汇报阅读成果,以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激发学生争相读书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在阅读的质与量上协调发展了。

【参考文献】

[1] 王兰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 学周刊,2017(6).

[2] 禤达广.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 课程教育研究,2017(1).

[3] 王冬梅.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2).

猜你喜欢
贝贝语文课程语感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王wánɡ冕miǎn学xué画huà
贝贝失踪了
冬天来了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语言与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