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与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发展

2017-06-09 09:51张婷
资治文摘 2017年3期
关键词:伊斯兰教丝绸之路一带一路

【摘要】随着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古丝绸之路的复兴重建已成为当前我国甚至整个世界的政治重心和焦点,这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进一步对外开放、深化与他国合作的一个伟大举措,同时也为中国中西部改革带来了新鲜活力,为中国东南沿海城市经济进一步增长提供了契机,加强了中国内陆与沿海之间的互惠合作。

【关键词】“一带一路”;丝绸之路;伊斯兰教

一、唐宋时期

早在唐代阿拉伯和中国的交通已经初具规模,伴随着贸易的发展和人文的交流,阿拉伯和中国的贸易往来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是路陆,经波斯及阿富汗到達新疆天山南北,后经青海、甘肃直至长安一带(史称“丝绸之路”);二是海陆,由波斯湾和阿拉伯海出发,经孟加拉湾过马六甲海峡至南海到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地(史称“香料之路”)。唐朝的丝绸和瓷器享誉海外,加上当时思想开放,大食(唐代对阿拉伯的旧称)和波斯的商人纷纷将西域的香料、胭脂、珠宝等特产带到长安(今陕西西安)贩卖,换得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久而久之,各种思想文化随着贸易的往来得到交流融合,促进了唐朝文化和西域文化的广泛学习互鉴,音乐、美术、医药、科技等方面都在唐王朝开放包容的思潮影响下得到发展和交流,通过这样的贸易往来和思想交换,也使得伊斯兰教作为一种新鲜的宗教制度在中国发展开来。这样的贸易往来带来的是商业的繁荣和外域人口的增多,越来越多西域的商人和贡使定居长安,或广州、泉州、扬州等沿海通商口岸,这些人就是所谓的“蕃客”,蕃客与汉人通婚的后代被称为“土生蕃客”,他们聚居生活的地方被称为“蕃坊”或“蕃市”,蕃坊内设有用来礼拜和集会的清真寺、市场、学校和墓地,蕃坊内的一切事务由德高望重的穆斯林管辖处理,可以按照《古兰经》或圣训的教法或内部宗教制度作出惩罚或奖赏。此时作为伊斯兰教的信奉者,蕃客们已经在无形之中将自己的宗教信仰带到了中国,传给自己的儿女,影响着周围的汉人。

历经“贞观之治”“永徽之治”直到“开元盛世”的唐朝,在当时已是非常繁荣发达,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此时与波斯、大食的贸易往来也多以路上“丝绸之路”为主。肃宗继位后,为平定“安史之乱”,向大食借兵讨伐叛贼,后大唐获胜,为感谢大食之兵,肃宗给予他们官职,赐予田地,允许他们世居长安,与当地汉人女子通婚,久居中国,土生蕃客渐渐增多,占据了西北一带,路上“丝绸之路”已被这些蕃客占据。波斯、大食的穆斯林为了与中国继续进行贸易往来,转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这样一来,便促进了东南沿海各个港口城市的发展,也将伊斯兰教的影响范围扩大到东南沿海一带。

二、元朝时期

蒙古人统一中国后,中亚、西亚等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都被纳入蒙古人的统治之下,在这过程中,蒙古人得到了穆斯林的不少帮助,打仗戍边、治理国家、经商理财,穆斯林在蒙古人的治国理政中提供了不小帮助,所以当蒙古人在建立元朝后也提高了当时在中国的穆斯林的地位。为了巩固元帝国的稳定和加强专制统治,元朝对不同族群的人进行了划分,蒙古人自然是最上等,色目人低于蒙古人而高于汉人,南人地位最低。色目人主要是指回回人,在唐宋时期的土生蕃客其实是最早的回回祖先,元朝时期西亚及中亚的穆斯林来到中国定居构成最早的回回人。这时期的穆斯林不再固定得聚集在蕃坊内受到拘束,而是有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和身份,同属元朝臣民,他们有优于汉人的地位和特权,比如在科举仕途、赋税徭役方面都有仅次于蒙古人的优待,这也是当时伊斯兰教得以进一步传播的重要原因,因为穆斯林地位的提高和信教自由的环境,才能使伊斯兰教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受到元朝宽松的民族政策的影响,回回人在元朝与当地女子结婚繁衍,穆斯林人口得到急剧增长,大量清真寺的修建也为当时穆斯林宗教活动提供了精神纽带和思想交流的场所,各方面因素的综合最终形成元代“回回遍天下”的场景。

三、明清时期

明朝开国将领常遇春、胡大海、蓝玉、沐英等身为穆斯林对明朝的建国统一立下汗马功劳,但朱元璋为了防治蒙古人、色目人卷土重来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对伊斯兰教徒还是颁布了法律限制他们的权利。明成祖朱棣为显示大国威严,吸引外国使臣,派著名的穆斯林将领郑和七下西洋,到达太平洋、印度洋,开辟了亚非航线,加深了中国与东南亚、非洲的外交关系,同时也恢复了朱元璋时期“海禁”造成的海上“丝绸之路”一度中断的情况,与外国渐渐回复外交关系。郑和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的出访必然会带动伊斯兰教的对外传播,因为伊斯兰教的五大功课中有朝觐圣地,郑和第七次到达红海东岸时便派人前往圣地麦加进行了朝觐,这也对伊斯兰教的海外传播作出贡献。这一时期欧洲的葡萄牙等国的崛起取代了阿拉伯国家海上霸主的地位,阿拉伯与中国的海上通道被阻断,佛教进入新疆与伊斯兰教抗衡,明朝初期采取闭关锁贡的政策导致路上丝绸之路受阻,此外,明朝程朱理学盛行,外来的宗教制度生长环境确实不利,这时期的中国伊斯兰教已经基本成形并具备一定规模,为了适应封建社会的需要,中国本土化的少数民族伊斯兰群体开始成形,正因如此,明末清初,各种汉文译著、经堂教育等中国化的活动开始流行。在新疆、青海、甘肃等西北部地区开始形成了今天的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并渐渐产生了一些独立的派别和门宦。

作者简介:张婷(1991-),女,山东东营人,汉族,贵州民族大学2014级法律硕士,研究方向:法学。

猜你喜欢
伊斯兰教丝绸之路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中国西北伊斯兰教门宦制度的形成原因及影响研究
伊斯兰教苏菲派人神和谐关系探究
伊斯兰教纯属躺着中枪(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