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心理学原理在中学班主任师生沟通中的应用

2017-06-09 09:34杨森龙
文教资料 2017年8期
关键词:师生沟通德育工作

杨森龙

摘 要: 班主任与学生的良好沟通对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实践表明,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对话的顺利进行及良好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心理学原理的介入,尤其是沟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的正确运用对提高沟通质量会产生巨大的效应。本文借助沟通心理学基本原理,探讨在具体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如何运用相关学科知识指导班主任与学生有效沟通。

关键词: 沟通心理学 德育工作 师生沟通

一、基本原理

沟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以研究人际交往行为为学科的研究内容。一般认为,人际沟通是人际交往行为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人与人之间有价值的互动过程,价值如下:1.满足与他人交流的需要;2.获得自我肯定的需要、决策的需要;3.维持社会关系的需要,等等。成功的沟通應该建立在沟通双方或多方的相互了解、理解的基础上,它需要信息对称并保持信息输入和输出的渠道通畅。因此,在具体的班主任德育工作中,沟通心理学关注的焦点问题集中在:沟通前,对沟通对象的心理特征进行深入了解;在沟通过程中,做好聆听和表达。

二、具体应用

(一)日常德育工作中的沟通目的和沟通状况

在日常班级管理和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基于角色的教育功能,与学生的个别沟通往往是在特定的沟通对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之后有目的地进行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基于这一阶段学生固有的心理特征,往往在思想行为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目前,一些班主任与学生的一对一沟通中或多或少存在以下共同特点:1.“一言堂”——大多是班主任在说话,学生不说话或极少说话;2.批评式——谈话的大多数内容是班主任的批评教育;3.命令式——谈话最后以硬性要求学生不做或要做什么的口吻结束一次谈话。这样的沟通往往使得沟通对象心里产生排斥甚至厌恶和抵触情绪,沟通的效果往往不佳甚至产生负面作用。

(二)合理运用沟通心理学原理进行有效沟通

1.了解沟通的对象学生的心理特征。每一次沟通前,班主任有必要做足充分的沟通准备工作,其中,了解和分析对象学生的心理特征非常有必要。这一步的工作有助于使沟通的针对性更明确、预设性更充分。

根据分析角度的不同,可以尝试对对象进行不同层面的心理分析。比如按照学生所处学段进行对象的心理分析可以帮助班主任梳理对象学生存在问题的可能原因并进行归因;比如按照心理学意义上的气质理论对对象学生进行心理分析,可以帮助班主任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与言语技巧和不同气质类型的对象学生进行沟通。

如根据学段特征对沟通的对象学生进行分析时,我们可以对一个初一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出大致描述:这一学段的学生,生理和行为心理各个方面依然带有明显的小学生的典型特点。这一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即将进入一个比较快速成长的时期,他(她)们的神经中枢关于自我调控和情绪的自我控制等功能还很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尤其是同龄人的影响)。这一阶段,渴望独立和仍然依赖父母、师长的心理同时强烈地表现在他(她)们身上。在学习方面,很多人依然使用小学阶段的方法和态度应对初中阶段变多、变难、变深的文化科目的学习,不能很好地应对加重的课业负担。全新的学习环境、好奇心和陌生感会造成他(她)们需要一定的心理适应期,需要重新认识同学、老师又会给他(她)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带来人际交往的新问题,适应能力较弱、心理气质偏向抑郁质的学生个体可能会有孤独感和交往困难等诸多心理问题,等等。这样我们就可以针对起始年级中学生个体的心理特征,在与对象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适应性的问题;(2)习惯养成问题;(3)与人交往问题;(4)学法问题。

2.聆听。在沟通中,关于聆听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无须赘述。聆听的策略性知识有很多,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可以运用以下有效的聆听策略促使沟通中更好地聆听。

(1)善用沉默。沉默在聆听中被使用的频率很高。沉默具有以下交际功能:尊重对方、留给表达时间、表达理解、表示不屑、表示不满和对抗,等等。班主任在与对象学生的沟通中,合理使用沉默可以为沟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要注意到一个事实:沉默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因为沟通中,如果对象学生不善言辞,班主任还频繁使用沉默的话,那么沉默可能会造成沟通不能顺利进行。如果对象学生表达了困扰的问题后,班主任还沉默,那么沉默可能就会变成冷漠,因为学生并不能从你那里获得帮助。因此,沉默的使用要配合表情、动作,还要注意对象的心理特征、沟通的话题、沟通过程中的双方需要。

(2)善用鼓励性的反应。鼓励性反应可以让聆听更有效。鼓励性反应包含:目光接触、身体语言、语音特点、言语追踪等。具体做法是:倾听时有意用目光接触对象学生;身体稍微倾向对象学生的方向,并保持比较放松的姿势,面部表情要根据与对象学生沟通的话语内容的变化而一致;通过恰当的语音(音高、音长、音强、内容长短等)在聆听过程中对学生的话语表达出兴趣和共情(同理心);通过跟随对象学生的话语内容促使对象学生进一步表达想法。

工作案例(我任教某班的一名男生王某,与父亲关系紧张,下面是我和他的一段对话):

王某:我恨我爸爸。

我:哦,为什么?(注视王某,示意他继续说)

王某:他动不动就打我和妈妈。

我:他为什么打你和你妈妈?

王某:他老赌钱还酗酒,我和妈妈说他,他不听。输了钱就打我和妈妈。

我:我为你和你妈妈感到很难过。(注视王某,轻拍他肩膀,期待他继续讲下去)

王某:有时我真想离家出走,不想再回那个家。

我:你有没有离家出走过?

王某:没有,我怕我妈妈担心。

我:你真懂事,但你肯定不好受。

王某:我……(开始哭)

(3)运用积极聆听的注意事项。积极聆听和一般聆听不太一样,积极聆听是在一般聆听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沟通双方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聆听。积极聆听要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①信赖学生能够解决问题;②由衷接受学生的情感;③了解情感存在于片刻之间,不能轻易错过聆听时机;④由衷愿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⑤感同身受。

其中,信赖和接受学生是使学生能够敞开内心秘密的前提;感同身受(同理心)则往往是一种过程性策略,可以在沟通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促进对象学生的表达,愿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班主任传递给学生真诚态度的最终落脚点。最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聆听”的时机转瞬即逝,要尤其珍惜,因为人的情感、心理处于随时变化的过程中。

工作案例:我担任八年级某班班主任期间,一名女生欧某,为人乖巧,懂事,学习优秀。但非常担心周围同学对自己的看法,表现出人际交往方面的极不自信。有几次,欧某在周记里表达了这样的情绪。在某个周一批改歐某的周记时,我在周记里写道:“我希望就你目前心中焦虑的问题和你聊一聊,不知道今天下午放学后你有没有时间?如果有,我在办公室等你。”周记很快发下去了。但不凑巧的是,学校临时通知我当天第八节参加一个紧急会议,会议一直持续到放学后半小时才结束。等我回到办公室,发现欧某并没有到办公室,我的办公桌上放了一张纸条,写着:“老师,本来我有很多话想跟您说的,过来找您的时候您不在,我先走了。”看着纸条,我对没有及时告知欧某临时有事的消息感到后悔莫及,我知道,我错过了一个和欧某深入沟通的机会。果然,第二天我再找她的时候,她表现得沉默寡言,明显感觉到她的不信任。我不能对她的表现有任何责怪,因为当她看到批语时,当时或许觉得我是可以听她倾诉和给她帮助的,而当她到办公室找我,我不在的事实让她感到这份信赖被轻视,这份信赖自然就失去了。

3.用好“表达”的两个关键词。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除了聆听外,如何表达是心理学上的方法、原理的依据。在沟通心理学中,有两个关键词是班主任必须掌握并需要熟练运用相关原理的,这两个关键词是“你向信息”、“我向信息”。这两个关键词是根据沟通中说话人信息传递的指向不同加以区分的。班主任在与学生的沟通中,“你向信息”的信息指向是学生,这种信息往往基于说话人(班主任)的主观判断对对象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由于缺乏事实的支撑,不符合客观情况而导致评价失当,造成对象学生的反感甚至心理对抗。“我向信息”的信息指向是教师自己,即说话人把对象学生的话语及行为的感觉、这种话语及行为对教师产生的影响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陈述给对象学生,让学生也站在教师的立场换位思考、评价学生的话语、行为。这种信息比较容易因为表达的信息指向并不直接、同理心参与、侧重描述、较少主观评价而被对象学生接受。因此,在班主任与对象学生的沟通中,建议少用或不用“你向信息”,多用“我向信息”。

工作案例:班上有一个男生叶某经常在课堂上随意讲话,两位科任老师都向班主任投诉,甚至有一次物理课上,物理老师把他赶出课堂了,我作为班主任专门就这个问题和叶某进行了一次沟通,下面基本还原物理老师运用“你向信息”和我运用“我向信息”和该学生沟通取得的不同效果)。

案例还原:物理老师较多运用“你向信息”。

物理老师:你怎么总是在课堂上随便说话?你这种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你不仅影响了自己,还影响了别人听课,再继续这样,请你出去,我的课堂不欢迎你!

学生:出去就出去!(学生摔门而去)

案例还原:该生被我带到办公室,我更多尝试采用“我向信息”

我:你在课堂上有时讲话的内容并不是关于课堂学习的,有时老师刚好讲到某一个知识的重点、难点,你的声音对老师的上课造成了干扰,老师肯定觉得很困扰。你想想,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办?

学生:老师,我不会随意讲话了,对不起。

三、结语

限于篇幅,我们仅仅借用了沟通心理学当中最常见的基本原理其中的几个关键词,结合工作中的实例探讨沟通心理学在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应用的可能性。在与对象学生进行沟通的实践中,事实证明沟通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对指导班主任日常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可以发挥诸多积极作用:1.对师生沟通的预设更充分;2.对对象学生存在问题的归因更全面;3.减少沟通障碍,使沟通的深广度得到保障;4.基于问题的解决,沟通的目的更明确、时效性更高,等等;德育工作者应该多用、用好这些原理,更好地呵护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36-267.

[2]郑雪.社会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97-106.

[3]屠荣生,唐思群,袁振国.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3-106.

猜你喜欢
师生沟通德育工作
小学师生沟通的障碍及其策略
师生沟通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数字时代中职学校师生沟通现状调查(教师卷)调查报告
如何构建充满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从单轨、双轨到多轨制德育工作途径的调查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