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全方位育人体系构建探析

2017-06-15 10:46李博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贫困生构建策略高职院校

李博

【摘 要】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育人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针对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全方位育人体系的构建策略。要加大投入,完善全方位的贫困生育人体系;健全机制,开展多方面教育;以校园活动推动贫困生的能力提升;资助育人,做好树立励志典型工作。

【关键词】 高职院校;贫困生;全方位育人体系;构建策略

贫困生群体是高等学校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所谓贫困生一般是指因家庭经济困难,难以依靠家庭的支持而正常完成学业的高校学生群体。近年来,贫困生呈现出人数比例逐年增大,地区分布差异明显等特点。因此,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点问题之一,并为社会所关注。研究高校贫困生群体的育人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针对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育人体系现状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学生群体录取分数线相对本科院校要低,学生素质相对来说较弱,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或偏远山区,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的贫困生较多。据统计,本人所在学校2016年贫困生人数已经达到30.44%。大多数高职院校对这一群体主要采取的政策是经济资助为主,思想帮扶为辅,效果甚微。

高职院校贫困生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家庭经济收入微薄,自尊心强但缺乏安全感,精神压力相对较大,思想负担重,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因此,高校必须加大对贫困生的关注力度,加大对其投入力度。这种投入既包括物质投入,也包括精神投入。特别是在育人方面,要做到全方位。所谓全方位育人,是指学校及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主要包括学生综合测评和奖学金评比、贫困生资助与勤工助学、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诚信教育、社会实践等,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而对贫困生做到全方位育人,就是要求对贫困学生的培养与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方面,要注重其思想、心理等因素,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自立自强教育等,充分发挥合力,真正达到育人效果,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自卑心理,促进其不断成长,为社会多做贡献。

二、针对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育人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针对高职院校贫困生育人体系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如贫困生认定不够准确、教育缺乏连续性,资助形式单一等。

1、重特困证明材料,轻实地调查

对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是助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它既是对贫困生基本情况的把握与了解,同时也是制定奖助学金计划、评审与发放奖助学金的依据,更为开展帮扶与教育工作奠定基础。在大学生录取通知书中,各高校都会附一张家庭困难登记表和助学贷款的相关说明,国家和学校的本意是想做好经济有困难学生的调查工作,让经济有困难的学生能有机会上学。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一些伪经济困难学生混入到贫困生的队伍当中,使本来就很有限的资助资源得到占用,导致高校很难判断学生所提供证明的真实性。就成本考虑,高校很难到每个提供特困证明的学生所在地进行调查,这又给认定工作带来了难度。

2、培养与教育出现断层,缺乏连续性

对贫困生的教育与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一朝一夕的。贫困生自身的特点,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在他们身上。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即便是认识到这一点,也没有进行深化,只是浮于表面形式,这容易给贫困生带来很多困惑与误解。对贫困生的教育包括很多方面,如思想认识方面、心理方面、能力方面等,而这些教育也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跟踪教育,保持教育的连续性。

3、重物质资助,轻精神育人

当前,针对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主要体现在常规事务上,比如贫困生的认定与信息整理、助学贷款的申请与管理、奖助学金的发放、勤工助学岗位的安排与管理等,而对贫困生缺乏人文关怀,特别是在心理健康、能力培养等方面。换言之,即重物质资助,轻精神育人。这样便不能有效地帮助地贫困生成长,反而會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心理、诚信、不知感恩等问题,造成精神上的贫困。这样,物质上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又带来精神上的困惑。在这种双重压力下,容易使贫困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更加自卑,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这与我们所倡导的“资助育人”的理念是相背离的。

三、针对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全方位育人体系的构建策略

现阶段,随着高职院校贫困生人数的不断上升,贫困生的教育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社会的关注。因此,构建全方位的贫困生育人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势在必行。

1、加大投入,完善全方位的贫困生育人体系

高职教育的发展对国家和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生产生活、服务等高技能综合人才的重任。因此,在高职教育中,贫困生群体的教育问题也突显出来。贫困生的教育需要国家、社会和高职院校的共同努力,加大投入。国家要出台相关的政策依据,并进行扶持,社会可以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和就业岗位,高职院校要做到物质扶持和精神扶持相结合。所谓物质扶持体现在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把资金真正辐射到需要帮助的困难学生身上,并结合本学校自身情况,为贫困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勤工助学岗位,为贫困生在经济上予以资助。同时,也要加大对贫困生的精神资助,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并设立专门的心理机构进行辅导与帮助,并进行跟踪处理。

2、健全机制,开展多方面教育

全方位育人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健全机制,开展多方面教育,帮助贫困生解决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的信念。

(1)人格教育。健全的人格对一个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贫困生群体由于受家庭条件的限制,他们往往在心理上会产生自卑,缺乏安全感。我们应有针对性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解决他们心理上的疑惑。一方面,老师要多关注,经常性对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另一方面,需要发挥其他同学的力量,多与贫困生接触,而不是排斥与他们交往,通过同学之间的关怀,来让贫困生感受到温暖。

(2)感恩教育。相对于普通学生来说,贫困生得到社会的恩情要多一些,更应该懂得感恩。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来强化感恩意识,如主题班会、相关教育活动等引导贫困生学会感恩,在感恩中成长与成才,树立回报家人,回报社会,回报人民的意识,并化为自觉行动。

(3)诚信教育。一个人的诚信是这个人社会责任感的一个重要体现,贫困生更应诚信地面对各种资助措施,懂得权利和义务的对等,依法还贷,诚信还贷,形成人人讲诚信的校园氛围。

3、积聚力量,以校园活动推动贫困生的能力提升

老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贫困生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补充。通过一系列校园活动,比如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有利于贫困生克服心理障碍,提高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适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贫困生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使校园活动成为育人工作的有效载体。

4、资助育人,做好树立励志典型工作

对贫因生进行励志教育,有利于帮助其树立自尊性、自信心和远大的理想抱负。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展“励志成才”的相关活动,从贫困生的身边挖掘典型,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感受到成长成才的重要性,用身边的例子来感染和激励自己,并化为自觉行动,在行动中树立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当前,我们要强化对贫困生的育人工作,以解决其经济困难为基础,结合其成长成才规律,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将物质育人与精神育人相结合,构建全方位的贫困生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1] 黄碧峰.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体系的构筑[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2] 莫欣妍.关于高职院校构建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的思考[J].湘潮,2015(8).

[3] 陆亚玲,唐开鹏. 谈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帮扶对策[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

[4] 朱荣,郑雪,庄雪云. 高职院校贫困生教育资助机制的构建与完善[J].产业與科教论坛,2015(14).

[5] 屈炳昱.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模式探讨[J].新西部,2014(11).

[6] 符立志,王英霞.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贫困生教育管理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5(11).

【作者简介】

李 博(1981-)女,汉族,辽宁锦州人,辽宁医药职业学院思政部教师,讲师.

猜你喜欢
贫困生构建策略高职院校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浅议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
莫与贫困生“抢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