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的知识传授与历史素养培养

2017-06-22 10:35赵贵英
东方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历史素养中学历史教学

赵贵英

摘要:中学历史的素养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断的创新自己的知识观,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递知识,因此,要注意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融合,也就是所谓的“酶化”。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三个方面的知识传递,第一个就是要遵从具体的历史事实;第二个就是要系统的串联所有的知识点;第三个就是要注重历史事实与知识系统之间的历史关系。在培养历史素养的时候也要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消化和理解,最后转化成自身的东西,只有先去关注,才能转化、吸收,才能为知识的“酶化”做好准备。此外,为了更好的培养历史素养,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还要注重每个知识点所具有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历史课堂,才能增强学习氛围,提高历史的“酶化”。

关键词:历史素养;中学历史教学;知识传授

一、前言

自我国进入21世纪之后,教育部一直在注重改革,从2001年历史教材到2003年的历史教材,都在着重强调历史和人文的素养培养。随后,教育部又对于历史素养的要求着重编制新的考试大纲,这对于我国中学历史素养有了明确的要求。历史素养培养不在是虚无缥缈的概念,已经着重到实际课堂上面了,其主要体现在中学教育考试大纲上面,和中学学生日常的历史教学和学校的实际利益相结合。因此,注重历史素养的培养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历史素养,也就是所谓的日常学习的知识,和知识积累的过程中的理解和融合能力,再加上情感上面的提现表现出来的历史素养。历史素养主要表现出来的是学生能够从历史以及历史学的方向去找到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素质。这种素质既是心理上面的,也是历史教学中。换句话说,历史素养培养和历史教学活动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的关系是直接的关系,历史素养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需要承担的教学目的。

二、中学历史教学的知识传授包含的内容以及历史素养

(一)历史知识的“可溶解度”

从历史“酶化”的角度上来说,历史知识的传授,首先要求的是要尊重历史的呈现。排除一些历史上存在的典型或者正确的基本需求外,还应该注重历史知识的“可溶解度”,这里的意思就是指对指标的要求。老师在课堂活动的时候不可能保证学生可以完全掌握所需要传递的知识,特别是在一些知识点比较难的时候,或者需要贯彻其他知识点的时候,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感觉,就是老师说的都听懂了,但是课后你要问什么,学生就不是很清楚了,这些不清楚就是学生没有吸收掉的历史知识。历史知识的“可溶解”度,决定知识“酶化”度。可溶解度越高,酶化的程度也会越高。因此,提高溶解度的方式首先要掌握所有学生的心理个性,根据不同的个性调整教学方式。由于每个学生个性不一样,对知识的溶解也不一样,再加上生活的环境也有区别,因此,在历史教学的时候要注重细节的知识点,虽然,这些知识有的学生可能不会了解,但是至少还有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溶解度的提高方式就是刺激学生的记忆。

历史知识的溶解量是多少,是一个无法估计的,所以,教师在传递知识的时候很难去掌握这个度。因此,在实际中,要注重人和境的程度,人包含的教师和学生,境包含的是课堂的大小,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历史课堂涉及到的内容越是生动,学生的溶解度越高。此外,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很重要,若果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或者照书本读知识,那么学生学习的时候只会强硬式的记忆,导致知识点混乱或者脑容量不够。只有生动的串联起知识,才能让学生很容易联系到各个知识点,溶解度自然就会上升。

(二)历史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结合

任何存在的历史都不可能是单一的。一个知识点肯定和另外一个知识点直接或者间接的存在关联,这些关联就是历史的知识系统。为了更好的方便学生了解这些知识,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所要传递的知识放入这个知识系统中,只有这样,才能清楚的发现各知识点联系的线,才能精确的掌握其历史意义。

从“酶化”的角度来说,知识系统的构建更加方便知识的吸收以及转换。首先,要求学生完全掌握每一个历史知识点,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在学习的时候要时刻的询问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样?比方说,对于日本发动的西安事变,或者南京大屠杀,或者日军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等等。其实,每一个历史点的积累,都是在慢慢的揭开历史的面目,只有透过表面所表现出来的知识,深入了解,才能打破这种孤岛的模式,才能拼凑完整的版图,增加了学生的溶解度。这样的效果就是,学生拜托了传统死记硬背的模式,可以更加科学的理解知识,从而培养自己的历史素养。

(三)注重知识传递中的历史环境

知识传递的最后一个内容就是注重历史传递的环境。每当一个历史的发生肯定有其特定的环境造成的,而且这个环境肯定不是人为臆想出来的,只有经过深刻的认识,才能表现出当时呈现的历史氛围。因此,教师在传递知识点的时候,也要先把自己代入到那个氛围环境之下,只有这样,授课的时候才能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历史,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感悟。首先,历史氛围的代入可以先从语言上面强化,生动形象的描述,更方便学生的理解;其次,就是要丰富教学内容,课本所呈现的知识都是典型,因此,教师应当增加课余的知识;最后,要注意细节上面的表现,历史的转折往往是某一个很小的事情导致的,教师在传递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学生的记忆。

三、结束语

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使用的方法和内容不能够从单一的文字上面体现,因此,在历史素养培养中,首先要注重的就是知识的总结,其次就是注重历史传递的三大内容。教师传递知识的时候,首先要代入当时的历史环境,在通过自己的风格传递给学生,有些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工具,以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直观的表现,视觉上增加学生的记忆。

有意识的建造知识系统,才能把各个的知识串联到一起,此外,要注意的是,知识系统的构建不仅仅包含显现是知识,还应该包含哪些隐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贯彻整个历史。教师传递知识的时候,也应当注重知识点的判断,不能为了丰富课堂而忽略真实历史,只有明确知识的真实性,才能纠正历史素养的正确培养。

参考文献:

[1]林彩英 - 华中师范大学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2015

[2]张建辉 - 《江西教育:综合版》例析历史知识传授与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2015

[3]徐新 - 《中学教學参考》培养历史素养乃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然2016

猜你喜欢
历史素养中学历史教学
试论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注重引导,有效培养初中生历史“问题意识”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对提高中学历史教学功能的几点思考
鼓励创新思维, 关注学科素养
课堂内外提高学生历史素养能力的三种途径
培养当前初中生历史素养的研究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影响名师成长的威胁性刺激及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
环境史与中学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