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分析与对策

2017-07-13 13:09袁钰林
法制与社会 2017年18期
关键词:兴文县留守儿童教育

摘 要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事关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也事关各民族和谐发展。本论文以四川省兴文县为例,从留守儿童的家庭、民族和教育部门等角度入手,分析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家庭、学校和地方政府共同参与的解决思路,为解决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 留守儿童 教育 兴文县

作者简介:袁钰林,泸州市天立学校。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394

宜宾市兴文县位于四川省南部山区,是多民族聚居县,有苗、回、藏、满等少数民族23个,少数民族人口约5.1万,占全县人口的11%。作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兴文县经济落后,境内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居住在海拔800-1700米的偏远和高寒山区,耕地少、质量低,农村经济发展困难,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的规模较大,常年在外务工人员约12万。目前6万多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留守儿童学生超过1.5万名,约占25%,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凸显,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刻不容缓。

一、兴文县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一)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中家庭方面问题分析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对儿童的情感、品德和性格成长至关重要。而家庭环境不完整,父母对儿童缺乏有效监管、家庭传统意识较强、受教育意识淡薄或教育方式不合理等已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问题,具体有:

1. 家庭监管不力。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一般都是和祖辈一起生活,祖辈们自身文化水平低,有的甚至是文盲,对孩子的学习根本无能为力;而父母一方在家的,也因要忙于繁重的家务事和农活,很少去监督孩子学习、辅导孩子学习。也有的学生因为家住偏远,到校路途较远,尽管很早起床,仍常迟到、旷课,学习困难重重,久而久之,孩子学习成绩上不去,学习积极性也就不高,甚至有的孩子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初中未毕业或小学就辍学的现象较为常见。

2.教育态度消极。第一,受经济条件限制,对子女教育投入热情不高。在兴文县少数民族多居住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和高寒地区,经济条件差,生活水平低,家庭生活窘迫,对子女的教育投入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教育观念陈旧,缺乏长远认识。留守儿童父母文化素质一般较低,基于自己外出打工的见识,固执的认为,小孩成长学习成绩好不好无关紧要,只要体质好长大后照样可以打工挣钱。第三,缺少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由于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留守儿童上学读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有的监护人还存在认为读书无用论思想,为此,他们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也就漠不关心,顺其自然。在家里经常谈论的也就是如何挣钱、玩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上进心。第四,错误的教育理念。很多留守儿童的家长认为,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学校就应该负责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家长只是关注孩子的生活即可,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家庭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以至于在家庭教育中出现错位和缺失。

3.教育方式不合理。一是监护人不客观的监护心理。一般监护人为孩子的长辈亲属,在他们看来,孩子能学什么样都无所谓,只要不出事就好。对孩子的管理过于放纵,而对学习很少过问,甚至漠不关心,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形成自私任性、脆弱、孤僻等性格缺陷,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二是父母错误的弥补方式。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没有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平时与子女的交流也比较少。他们片面地认为,只要在物质上满足了孩子,就是爱孩子。为此,有些家长对孩子就是无条件地在物质上满足,以至于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产生“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二)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中学校方面问题分析

学校是儿童接受正规教育的场所,也是农村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的重要基地。随着社会的转型发展,学校的功能性作用发生了明显变化,而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无法跟上社会变革的步伐,在办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1.学校的功能弱化,吸引力不强。在传统的乡村文化中,学校是文化传播的中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可以通过接受教育脱离自己农民的身份,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通过学校进入较高社会职业和社会地位的机会相对减少。兴文县的少数民族学生,要想考入本县最好的高中——兴文二中都比较困难,能考上大学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对学校教育也产生了信任危机。尤其是贫困家庭的父母大多认为读不读书都一样,反正也读不出什么名堂来,导致“读书无用论”兴起,学校教育管理难度加大。

2.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是决定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薪资水平不高,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较差,一些有较高学历和教学能力的教师大多不愿意扎根于这些地方,不易留住人才,导致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在调查中发现,在大河、沙坝、玉秀、麒麟和仙峰等五个苗族乡的教师数量和学历结构与城镇学校相比,有不小的差距。另一方面,由于地方经济落后,少数民族乡村学校缺乏应有的财力、物力支持,校舍条件十分简陋,只有基本的教学器材,没有现代化的电子教学设备,课外图书资源匮乏,教育资源投入严重不足。

3. 家庭与学校联系的互动性不够。一方面,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不在家,老师和学校发现了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时不能及时与家长沟通,且很多家长由于其教育意识的局限性,很少甚至不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现。而留在家中照顾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由于文化素质低,也没有能力监督和辅导孩子学习,与学校的老师联系也很少。另一方面,由于师资匮乏,很多教师身兼数职,除了要担任几门课程教学外,有的还要负责安保、环卫等工作,工作强度大,很少主动和孩子的监护人沟通交流,对孩子的状况不明确,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也就不能有的放矢。

(三)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中民族方面问题分析

民族是指经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稳定共同体,是一群基于历史、文化、语言、宗教或行为与其它人群有所区别的群体。其中,少数民族文化是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兴文县的少数民族数有23个,但没有单独的民族学校,都统一实行汉族文化教育。学校缺少熟悉民族文化的教师,开设的课程都是主流文化课程,而没有开设如少数民族的刺绣、剪纸、蜡染、音乐、歌舞等民族文化课程。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在家里接受一些民族文化熏陶,在学校接受汉文化教育,学校的教育和少数民族学生生活习俗存在一些差异,父母的外出导致少数民族留守儿童们既缺少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学习和传承,又对不能很好的理解和处理民族文化和汉文化间的差异,使他们在交变的文化习俗环境中容易迷茫和厌学。

二、解决兴文县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路径选择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关系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繁荣、以及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一)加强政策引导,整合教育资源

一方面,要构建减量机制,减少留守儿童数量。比如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务工人员把家迁入其务工所在地,使其随迁子女在父母工作地就近入学,同时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充分利用本地区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办企业,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回家乡就业创业,让留守儿童的父母回到子女的身边。另一方面,要整合兴文县教育资源,教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地。当前由于生育率的下降以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增多,留在兴文县农村地区的小学适龄人口逐年减少,使得一些地方的小学规模过小,这既造成了教育资源浪费,又不利于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对一些规模较小、教学设施比较落后、师资缺乏等的学校应该进行整合和完善,既有利于政府集中财力、人力把整合后的学校办得更规范,又利于学校的发展,让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二)加大政府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

政府要提高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视,完善机制增加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改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现状。一方面要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如校园校舍维修改建,增加学校教学设备,建设阅览室、图书馆,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引入优质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应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环境建设。如在少数民族贫困村安装村公共阅报栏、建设农家书屋或社区书屋、帮助建档的贫困家庭实现网络电视户户通等措施营造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和社会风气,优化社会育人环境,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三)稳定和充实教师队伍,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

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门应制定乡村教师的人才引进政策和稳定发展计划,对于到少数民族地区或偏远乡村任教的高校毕业生,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住房补贴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要让年轻教师进得来、留得下。还要有针对性的政策,引入一些有民族专业特色的教师或心理辅导教师,完善教师的学科结构。其次,要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更新教育观念。作为学校来讲,不能够单纯地追求升学率,应把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培养德智体美能全面发展的学生。同时通过创办借宿制学校,让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都在学校,将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父母务工单位、监护人情况等信息建立存档,学校配备专门的生活及心理辅导教师,经常和留守儿童交流,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中存在问题,每个老师对应当几个留守儿童的“妈妈”,除了学习上提供更多的辅导外,教师还应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关爱,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爱与关怀,从而弥补家庭亲情的缺失。

(四)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问题已发展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普遍的社会问题,对他们的管理和教育,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部门要发挥组织引导作用。2016年,兴文县教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地,制定了《兴文县脱贫攻坚贫困户子女上学救助兜底保障方案》等一批教育兜底专项实施方案,兴文县共资助在园幼儿 32916人次,资助金987.48万元;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生7222人次,资助金 453.5625万元;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405人次,资助资金181.354万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中职学生4874人,资助资金487.4万元。政府构建了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在县、乡两级设专岗负责留守儿童保护,在村一级设留守儿童信息报告员,一旦发生问题,相关人员必须能够迅速介入并妥善处理。同时,妇联、教育、关工委等部门也要采取相应措施,开展各种讲座和辅导班,经常对留守儿童父母和临时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建立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教育咨询指导站,发动家教志愿者担当“代理家长”、义务辅导员,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和行为习惯,逐步建立和完善的社会监护体系,让留守儿童在充满爱与关怀的阳光下成长。

参考文献:

[1]刘霏.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教育现状探析.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6).

[2]黄华珍、黄建华.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4(38).

[3]王誼.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1.

[4]韩洁文.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3.

[5]谭志松. 武陵山区民族教育五个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94).

猜你喜欢
兴文县留守儿童教育
未来太空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乌蒙山石漠化地区产业发展新路——兴文县蚕桑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做法
申春对兴文县地方志工作作出部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