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质疑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2017-07-22 01:03孟献策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1期
关键词:二语习得外语教学母语

(商丘师范学院 河南商丘 476000)

摘 要:二语习得中是否存在关键期至今仍没有定论。我们认为, 年龄不是影响二语习得的决定性因素,不同年龄段的人在二语习得中有着不同的优势。早期儿童语言教学应该注意以掌握母语为基础,把习得第二外语的语音作为重中之重。这样才有利于儿童二语习得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二语习得 关键期假说 母语 外语教学

引言

二语习得研究中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焦点是围绕语言学习是否存在关键期问题而展开的,这个问题关系到语言知识在大脑内部的组织方式以及教学方法的外部选择。关键期假设认为:青春期以前,学习者由于年龄小,生理和心理处于发育期,大脑的可塑性较强,因此比较容易学会地道的第二语言;而成人发育完全成熟,大脑逐渐失去可塑性,过了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年龄,因此较难学会第二语言。本文将主要从对关键期假设的认识出发,以一定的实证研究为依据,结合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探讨中国学生外语学习的起始年龄问题,并进一步揭示年龄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一、对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质疑

20世纪60年代Lenneberg根据儿童与成人在语言习得的快慢和地适程度所表现出来的显著差异,以及大脑相关部位的损伤对儿童和成人患者的语语功能所造成的不同影响,提出了語语习得关键期假说(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在人的大脑发育成熟过程中,存在一个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内语语习得能够自然地、毫不费力地发生。但在超过一定年龄之后,大脑不再具有这利‘处理语语输入的能力(Ellis, 1999:296-297)。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学术界围绕儿童学习外语是否比成人存在优势,是否存在关键期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支持者认为年龄小的人在大多数关键的语言领域最终习得效果都明显好于成人,并且只有在很小的时候开始学习二语,才能可能像本族语使用者一样没有母语口音,因而关键期是存在的。但反对关键期假设的学者提出非生物基础的解释,认为语言输入和认知发展等社会心理因素是导致最终水平出现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语言的输入和认知发展等社会心理因素是导致最终习得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Ellen Bilalystock (1996)研究句法习得是否存在关键期时认为:如果关键期内存在普遍语法,早期的二语习得中就应该很少或者没有母语迁移。由Elizabeth Bates等人在上世纪80年代在联结主义的背景下提出的浮现理论(Emergentist Theory)否定了语言习得中存在关键期,它强调双语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人的第二语言的习得困难是由于受到第一语言的制约,这种困难是由于后天学习本身造成的,而不是先天决定的 (Bates, 1984)。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在理论和实践上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如:二语习得中的关键期理论是否都能遵循二语习得中的理论?二语习得关键期开始和结束的年龄是多少?关键期内和非关键期是否有明显的断层和质的区别?是否存在不同内容的二语习得关键期?为什么很多儿童二语习得的初始年龄小却没有取得成功而另一些初始年龄大反而取得成功?关键期假说认为儿童学习母语的过程是自然的社会过程,而二语习得则涉及很多社会心理因素和个体差异因素,它们是否不会影响二语习得的效果?

二、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对外语教育的启示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虽然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并未最终得到证明,但其在外语教学方面作用不容忽视。

首先,我们要对我国早期的外语教学进行重新审视。我们知道,二语跟外语存在着巨大的区别,我们不能拿二语的标准来衡量外语。我国的外语教学属于典型的远离目的语国家的正式外语教学,现有的外语学习环境对于大部分儿童来说还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而且学习外语的最终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动机、学习策略等因素。

其次, 我国早期的外语教学应以母语习得之后为起点。即在外语学习之前,要确保母语习得的完成。如果没有在母语环境中形成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就不可能学好一门外语。通常而言,一般人的逻辑思维形成是通过母语学习。因此,过早学习外语及可能造成干扰,导致逻辑思维能力缺陷。

再次,高质量的语音输入是我国早期的外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关键期假设对于外语学习的程序影响不大,但对学习可能达到的精密程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在语音方面。儿童的模仿能力强,如果他们接受的是正确的发音,那么以后他就有可能习得地道的外语,反之,会形成语音的僵化,给以后的外语学习特别是口语的提高带来困难。因此,早期外语教育工作者要在保证自身语音语调地道的基础上,把培养儿童口语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作为教学的第一目的。

结语

二语习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又涉及到个人生理因素的影响。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只是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种理论假设,并未最终得到证明,我们不能简单地夸大其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当然,究竟关键期是否存在,不同语言技能是否具有不同的关键期,年龄对不同的个体产生的影响是否不同?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直到我们得出科学的结论。

参考文献

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04-114.

Bates, E. Bioprograms And The Innateness Hypothesis[J].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1984(7): 188-190.

Bilalystock, E. In Other Words: The Science and Psychology Of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M]. Basic Books: A Member of the Perseus Books Group, 1996.

Larsen-Freeman, D. & Long, H.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06-207

作者简介

孟献策,1984,男,汉,河南省商丘市,研究生,讲师,方向:二语习得商务英语、商丘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二语习得外语教学母语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母语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母语
高职院校英语视听说教学改革探究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迁移影响实证研究
高中生二语(L2)习得的性别个体差异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