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驱动路径探析

2017-07-29 02:58夏京璟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25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夏京璟

摘 要:基于我国近年来对创新创业人才短缺的现状,各级政府机关部门、各大高校均出台了一系列推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政策文件。在当前,创新创业氛围非常浓郁,为何大学生创新创业仍然很难,同时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基层工作主要群体,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认识误区。在此基础上,高校加强意识教育、能力教育、心理教育三个层面的教育力度为创新创业教育拓展驱动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驱动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5-001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5.004

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了最热点的词频之一,有人为此专门统计过,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38次提到“创新”,13次提到“创业”,2次专门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三步走目标:2015、2017、2020。即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創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驱动过程中存在问题

目前具有一流的硬件设施、先进的运营模式、完善的创业服务的高校在国内不是少数,但是,在与多个学院的辅导员们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大家还是一致认为,就算是在这样的条件支持下,大学生创业依旧难,基于创新的高层次创业典型不多。

创业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或组织源于内心的驱动,自主地利用自身能力,挖掘外部资源,创造财富并实现价值增值的行为过程。

总体来说,基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驱动存在以下问题:(1)创新创业意识还比较淡薄;(2)畏难,害怕失败;(3)缺乏创新精神;(4)思维固化,或是对创业行为本身认识错误;(5)意志不坚定,很难在一件事上保持长久稳定的兴趣等 。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驱动过程中存在误区

在我国高校目前的管理体系中,二级院系的辅导员们作为基层工作者,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是与学生接触的直接群体,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校级层面日趋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孵化机制和扶助政策等的基础上,一线学生工作者如何顺应新形势,加强校院两级联动,更好地进行在校生创新创业驱动呢?首先要做到的是要破除三个工作误区。

1.视野狭窄。将创业的“业”简单理解为“企业”。我们对创业意识的理解,不应该仅仅限定于个体有意愿成立一个新公司或是创办一个新组织,它是一种个体对于改变原有事物的创新需求和内在驱动力,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精神。

2.盲目盲从。创业不仅仅是为了补充就业,不能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就让学生过早介入创业实践。

3.急功近利。创业是一个长期过程,创业人才也需要长期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并不在于培养个别的全才或者精英,而在于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基于当前形势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驱动路径探析

(一)意识教育

意识教育,以斯坦福大学为例,斯坦福大学以其独有的创新创业精神闻名世界,曾培养了众多高科技产品的领导者及创业精神的人才,这其中包括了像惠普、谷歌、Face-book等公司的创办人,而其最重要的精神之一就是不惧失败、不畏艰难。所以,我们首先要营造的就是一种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转变传统的就业型教育理念;二是可以利用学院或宿舍园区等现有资源,鼓励学生多交流,模拟自主创新创业,形成自我服务平台或是类似于“咖啡文化”的活动角落,激发学生主动意识;三是可以根据专业特点不同,学生所处年级不同,开展各类与创新创业有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营造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氛围环境。在意识教育基础上的能力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培育创业意识的重要途径。所以,搭建多方位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能力教育

在意识教育基础上的能力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既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又是培育创业意识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坚实的知识基础、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综合协调能力。

1.利用学院学科优势,可发起有针对性的、贴合学科特点的校企合作项目,举办各类校企合作创意比赛,吸引了大量的学生投入参与。

2.将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公益项目、国际交流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体察百态人生,真正能够关注社会需求。

3.利用校友平台,借助linked-in等职业社交平台,引导学生形成并利用个人生态圈;并且将在校生、毕业生有机联动起来,还可邀请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毕业生与学生开展互动,以达到加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目的。

(三)心理教育

创业者的心态是决定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教育,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1.搭建说话平台,鼓励学生发声,善于表达自我,从而养成自信人格。

2.发动现有的创业导师团队:专业教授、行业专家/企业导师、创业校友/辅导员学生工作团队,在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给予帮助和关怀,走进学生内心。

3.利用团体辅导、素质拓展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挫折教育,磨砺意志力,挖掘学生另一面,寻找自我兴趣和价值。

四、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并不在于培养个别的全才或者精英,而在于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缪乾.大学生创业团队组建的意向与动机研究[J].企业导报,2013(1):234.

[2] 崔骥,褚轶昕.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0):125-126.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指导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