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濒湖脉学》对中医脉学的传承与发展*

2017-08-07 20:19赵方舟刘玥芸陈家旭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7年4期
关键词:寸口李时珍脉象

赵方舟,刘玥芸,陈家旭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

李时珍《濒湖脉学》对中医脉学的传承与发展*

赵方舟,刘玥芸,陈家旭**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

脉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历代医家不断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具中医学特色的诊断方法,是中医认识和判断病和证的重要手段。中国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继承了前人传统的脉学思想,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在明·嘉靖甲子年间著成《濒湖脉学》一书,成为中医脉学的经典著作,为中医脉学的继承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本文通过归纳和总结《濒湖脉学》对《黄帝内经》、《难经》和《脉经》中脉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濒湖脉学》形成的自身学术特点进行系统性阐述,分析《濒湖脉学》对后世中医脉学思想的影响及对当代中医临床的指导意义,为全面了解中医脉学的发展历程提供思路,对研究和解读《濒湖脉学》涵盖的学术思想和价值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濒湖脉学脉学思想继承发展

中医的脉学理论形成于《黄帝内经》,历经后世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以及《难经》、晋·王叔和《脉经》等著作的问世,逐步形成中医脉学理论。李时珍《濒湖脉学》在充分继承前人思想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进一步钻研、发挥,并对诸如高阳生《脉诀》中的“鄙陋纰缪”进行摒弃和纠正,使得脉学理论进一步趋于成熟。本文较为全面的分析和归纳了《濒湖脉学》对其问世之前的脉学思想的继承,以及其在现代中医脉学形成方面的作用,从而阐明了其在中医脉学发展长河中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1 《濒湖脉学》对前人脉学思想的继承

1.1 对《黄帝内经》的继承

1.1.1 脉应四时

“脉应四时”的理论在《黄帝内经》多个篇章中均有阐述。《素问·玉机真脏论》篇对此有“春脉如弦……夏脉如钩……秋脉如浮……冬脉如营”[1]的描述,并对“脉应四时”形成的机理和四时之气“太过”或“不及”所引起的疾病做了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有言:“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1]。《灵枢·禁服》有言:“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2]。

李时珍《濒湖脉学》对《黄帝内经》“脉应四时”的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如对浮脉“三秋得令知无恙”[3]的论述,阐明了常人在秋季出现浮脉为正常的生理变化;数脉有“肺病秋深却畏之”[3]的论述,是表明数脉主有热邪,而秋季燥气最盛,与体内热邪共同为患,愈发耗伤阴液,可令患者病情加重;洪脉“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3]的论述,确立了治疗原则以指导临床。此外,还有“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长脉属肝宜于春,短脉属肺宜于秋”等论述[3]。

“脉应四时”的理论体现了《内经》“人与天地合一,四时之法成”的整体观念,这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色之一;《濒湖脉学》对其充分继承并在主病、治疗等方面进一步发挥,使得《内经》传统脉学理论得以传承至后世。

1.1.2 脏象与脉

“脏象”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中医学较为系统的脏象理论形成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研究与整理,逐渐发展成当今中医学的脏象理论体系。《黄帝内经》中脏象理论对脉学的影响表现为对脏腑平脉与病脉的论述,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有言:“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心病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素问·宣明五气篇》有言:“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为五脏之脉”等[1]。

《濒湖脉学》对五脏脉分别有弦脉“在人为肝”、洪脉“在人为心”、缓脉“在人为脾”、沉脉“在人为肾”的论述。“血盛则脉滑,故肾脉宜之。气盛则脉涩,故肺脉宜之”[3]表明肾脉和肺脉有滑、涩之象为宜。对弦脉“轻虚以滑者平,实滑如循长竿者病”[3]的描述,阐明了弦脉主肝的平脉与病脉。

1.1.3 脉象与胃气

胃气是人体的气血之源,既是脉象形成的基础,也是形成平脉的条件之一。关于脉有胃气,《灵枢·终始》篇有“谷气来也徐而和”[2]的描述;《素问·玉机真脏论》有言:“脉弱以滑,是有胃气”[1],“弱”为和缓,“滑”为流利,当今判断脉有胃气的标准,即脉象从容、和缓、流利,多源于此。

《濒湖脉学》中缓脉为脾之平脉,也是脉有胃气的表现。书中记载“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不微不弱者,即为胃气”[3],另有体状诗云“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3],“神气”即指胃气。可见脉有胃气这一理论在《濒湖脉学》中得以继承和发挥,并影响至今[4]。

1.1.4 平脉与病脉

平脉为正常人的脉象,胃气是平脉形成的基础,并受季节、年龄、情志等因素的影响。《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人迎寸口响应,若引绳大小齐等,命曰平”。[1]《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春胃微弦曰平……夏胃微钩曰平……秋胃微毛曰平……冬胃微石曰平”[1]的论述,表明胃之平脉会随季节变化而表现为不同脉象。病脉是人体在疾病状态下所表现出的脉象,《黄帝内经》中记载的脉象多达数十种,如:浮、沉、迟、数、虚、实、滑、涩、毛、钩、营、实、坚、揣、劲等,并对其成因、表现和相关疾病、症状加以论述,为后世中医脉学奠定了基础。

《濒湖脉学》继承了《黄帝内经》的平脉理论,如:“阳寸阴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耎,无有偏胜者,平脉也”,“心脉浮大而散,肺脉短涩而散,平脉也”等等[3],对于平脉与季节、年龄的关系也有相关论述。

病脉的论述为《濒湖脉学》的主要内容,其主要继承于王叔和的《脉经》,但二者均以《黄帝内经》为本源。李时珍从自身的临床实践出发,以《扁鹊脉经》、《伤寒杂病论》、《难经》、《脉经》、《脉诀》等群书为参考,对《内经》中的脉象以扬弃的思维进行继承与总结,最终在《濒湖脉学》中精简为27脉,并加以详细论述,其中部分脉象的描述直接引用《黄帝内经》原文,如洪脉“来盛去衰”、“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弦脉,端直以长”等[1,3],均出自《素问》。与《黄帝内经》相比,《濒湖脉学》中对病脉的记载和论述更为详细而系统化,对临床更富于指导意义[5]。

1.2 对《难经》的继承

1.2.1 独取寸口

“寸口”的诊脉方法源于《黄帝内经》,而“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首创于《难经》;《脉经》、《濒湖脉学》均继承了寸口诊脉方法,并经历代医家在实践中不断钻研摸索,沿用至今。《难经》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生死吉凶之法”[6]将此法确立,并阐述了此法可行的理论依据,最终得出“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6]的结论。《濒湖脉学》中论述的脉象皆为寸口脉。

1.3 对《脉经》的继承

1.3.1 脉象特征

李时珍《濒湖脉学》中记载27脉,其中24脉来自于王叔和《脉经》,且在脉象特征的描述上直接引用《脉经》中的相关内容,部分为原文引用,部分则在描述细节和措辞上略有出入,如:“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在两书中描述一致;“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7]为《脉经》中对迟脉的描述,《濒湖脉学》中则为“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3]。可见,在脉象特征方面,李时珍基本认同王叔和在《脉经》中的论述[8]。

1.3.2 脉象鉴别

相似脉象鉴别在《脉经》中首次出现,在“脉形状指下秘诀”篇中,王叔和提出浮与芤、弦与紧、滑与数、革与实、沉与伏、微与涩、软与弱、缓与迟八组相类脉;在“辨脉阴阳大法”篇中指出:“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软,举指来实者,肾也”[7]。

李时珍将王叔和脉象鉴别这一思想充分继承并加以发挥,在《濒湖脉学》中对每种脉象与其相似的多个脉象进行鉴别,更注重对相类脉象细节上的比较和描述,使每种脉象的特征更为凸显,并以“相类诗”的形式表达,如“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3],诗中将浮脉与芤、洪、虚、濡、散五种相似脉的脉象特征进行鉴别,可见《濒湖脉学》对于脉象鉴别,是在《脉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9]。

1.3.3 三部脉分候脏腑

寸口脉三部分候脏腑,首见于《素问·脉要精微论》,形成了寸关尺配属相应脏腑部位的雏形。《脉经》将这一理论进一步完善并确立,《濒湖脉学》将其继承,并沿用至今[10]。《濒湖脉学》在论述脉象主病方面,便以这一理论为依据,如洪脉主病诗“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3],较为全面的指明了三关所对应的脏腑;实脉主病诗“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填胸。当关脾热中宫满,尺实腰肠痛不通”[3],表明上焦头面胸部均为寸部所候,尺部候肾亦可候肠腑。

三部书中关于寸关尺三部脉分候脏腑部位如表1所示[11,12]:

1.3.4 相兼脉主病

临床上,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多变性,往往会出现相兼脉象,《脉经》在“辨三部九候脉证第一”、“平杂病脉第二”等章节对相兼脉主病有大量论述,如“寸口脉沉而紧,苦心下有寒,时痛,有积聚”,“浮洪大长者,风眩癫疾”,“沉而迟,腹脏有冷病”等[7]。

《濒湖脉学》中对相兼脉主病也进行了阐述。书中所述27脉中的大部分均出现两脉相兼主病,其中以浮、沉、迟、数四种脉象作为相兼脉的纲领脉象。浮、沉脉可候表、里,迟、数脉可候寒、热,即统摄了八纲辨证中的四纲;因此,这四种脉象可与大部分脉象相兼出现,共同主病;也正因如此,《濒湖脉学》中包含了浮、沉、迟、数脉的相兼脉数量较多,如对沉脉相兼脉主病的论述:“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食,沉涩气郁,沉弱寒热,沉缓寒湿,沉紧冷痛,沉牢冷积”[3]。此外,书中的缓脉、弦脉等脉象由于其所候病因、证候、症状较多,故与之相关的相兼脉数量也相对较多。

表1 《黄帝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中寸关尺三部脉分候脏腑部位

可以看出,与《脉经》相较,《濒湖脉学》中在相兼脉主病方面的研究更为深入,在论述上更具逻辑性和系统性,对后世相兼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濒湖脉学》的学术特点

2.1 汇集诸家之论

李时珍在著《濒湖脉学》的过程中,继承、参考了众多医家的著作和学说,并将之列举在书中“考证诸书目”中。除了之前提到的《黄帝内经》、《难经》、《脉经》和《脉诀》外,还有《皇甫谧甲乙经》、《玄珠密语》、《扁鹊脉经》、《千金方伦》、《外台秘要》等数十本著作,《濒湖脉学》是李时珍从众多著作中汲取精华而成,其学术造诣可见一斑[13]。

这一特点在《濒湖脉学》中主要体现在对脉象特征的论述方面。中医临床辨脉之时往往“在心易了,指下难明”,李时珍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将不同著作和医家对各脉象特点的论述一一列举,并标明出处,为读者提供更多参考,也令每种脉象的特征更为客观化。读者通过在诸家的描述中撷取共同点,从而使每种脉象的特征更为清晰明朗。例如,对于涩脉脉象特征的论述中,“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出自《脉经》;“参伍不调”出自《素问》,“如轻刀刮竹”出自《脉诀》;“如雨沾沙”为通真子(宋·刘元宾)所言[3]。

2.2 脉分阴阳

李时珍《濒湖脉学》中首创以阴阳属性来分类脉象,书中将27脉分为四大类,即“浮、数、实、长、洪、紧、动、促”8脉属“阳”,“沉、迟、涩、虚、短、微、缓、革、濡、弱、散、细、伏、结、代”15脉属“阴”,“滑、芤、弦”3脉属“阳中阴”,“牢脉”1脉属“阴中阳”[14]。其分类的依据与脉象本身的特征和其所主证候的性质,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有关。

8种阳脉其脉象特征和主病上均有“阳”的特性,15种阴脉亦同理。从脉象特征上讲,滑脉流利展转,芤脉有浮大之象,弦脉端直应指,三者均属“阳”,而对于这三种脉象主病的论述,《濒湖脉学》中认为滑脉可主“元气衰”、诸痰、“宿食”,弦脉可主“痰饮”、“饮癖”、“寒痼”等,两脉所主的病邪多属“阴”,而芤脉主病多与血相关——“积血”、“下血”、“赤淋”、“红痢”、崩漏等,据此,书中将滑、芤、弦三脉归为“阳中阴”。牢脉的脉象特征在书中有“似沉似伏”、“牢位常居沉伏间”的描述,可见属“阴”,而牢脉多主寒实、“里有余”、“疝㿗癥瘕”等,实证居多,故将牢脉归为“阴中阳”[3,9]。

2.3 概括脉象特征

在脉象特征的描述方面,李时珍《濒湖脉学》不仅在书中列举了诸家的学术观点,还将其归纳总结,并撰写成“体状诗”的形式,文体简洁而表达生动,令人印象深刻。如上文提到不同著作、医家对于涩脉特征的描述,李时珍将其概括为“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3,9]。

然而,由于《濒湖脉学》对每种脉象的特征描述概括度太高,以及描述方式上对韵律的高度苛求,导致对某些脉象“主病诗”内容的理解可能产生歧义和偏差,需要我们通过结合临床实践来进一步研究与核实。

2.4 脉症结合辨病证

脉象可以反映出人全身脏腑和精气神的整体状况,临床上可以通过患者的脉象判断其病性、病势、病位,是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然而,每种脉象所反映的邪正征象往往比较抽象而笼统,难以将疾病进行准确定位,因此在疾病和证候的诊断上,还需要参照脉象出现的部位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

《濒湖脉学》在部分脉象主病的论述方面,既阐述了某种脉象所主的疾病或证型,又通过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来进一步诊断出病性、病位,并以“主病诗”的形式简明扼要的表达出来,使病和证的诊断更为精准。如濡脉主病诗中“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3],同样出现濡脉,通过骨蒸盗汗和妇女血崩两种临床表现来诊断为阴虚火旺亦或湿邪困脾;再如数脉主病诗中“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3]等。

2.5 对长脉、短脉和牢脉论述

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系统论述了27脉,其中的24脉是对《脉经》中这些脉象的进一步研究(《脉经》中的“软脉”在《濒湖脉学》中做“濡脉”论)。《濒湖脉学》在《脉经》24脉的基础上增加了长、短、牢三脉,和其他脉象一样,通过描述脉象特征、体状诗、相类诗和主病诗的方式进行详细论述。而这三种脉象也经过后世医家的进一步研究与探索而沿用至今。

3 《濒湖脉学》对当代中医临床的意义

3.1 对中医脉诊的贡献

李时珍所著的《濒湖脉学》对当代中医脉诊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古代历朝诸家著书立说、各抒己见相比,当今的中医诊断学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客观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其中中医脉诊学为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是近现代中医学者对历代与脉诊相关的中医著作、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经过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总结,而逐步构建起来。

李时珍在著《濒湖脉学》之时研究、参考了大量的中医书籍,并对其中的脉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黄帝内经》、《难经》、《脉经》等历代著作在脉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得以保留,也使中医的传统脉学思想能够一步步传承下来,沿用至今,继而对当今中医脉诊学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此外,由于其萃集诸家论脉之说,《濒湖脉学》中的脉学内容较为全面而客观,对当代中医脉诊学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影响力。

1.1 对象 2000年2月-2012年1月在本院产科出生后立即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超低出生体重儿32例。

当代《中医诊断学》中出现的28脉,比《濒湖脉学》多一“疾脉”,而对其余27脉在脉象特征和临床意义方面的论述,与《濒湖脉学》中的内容相似度极高,可见当今中医学者在构建中医脉诊学时借鉴了《濒湖脉学》中的脉学内容,可以说,《濒湖脉学》是当代中医脉诊学形成的基础,也构成了当代中医脉诊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3.2 对当代中医临床的启示

《濒湖脉学》中对每种脉象所主的疾病和证候,包括可能出现的具体症状做了详细而深入的阐述。在诊病方面,书中明确指出每种脉象出现在两手寸、关、尺不同部位时可能出现的疾病,充分反映了寸、关、尺三部脉在人体所对应的不同部位,如“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3],对临床诊断病位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将脉象和症状相结合共同用于诊病辨证的理念,对于当代中医临床十分具有指导意义。临床上脉象所反映的征象往往较为抽象而宏观,而患者表现出的症状则多样而繁杂,将这两者充分结合起来,共同定位病性、病位和病势,从而使临床辨证更为精准。如数脉主热证,而患者可能出现目赤、咳嗽、失眠、便秘等一系列症状,我们需要将脉象和症状统一起来,判断其可能为肝火上炎、邪热壅肺、心火亢盛、热壅肠腑等证。

4 讨论

《濒湖脉学》是一本脉学专著,本书以论脉为纲,贯穿辨病、辨证、治法、治则方面的内容,对中医脉学和临床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李时珍在撰书的过程中研究、参考了众多医家的著作和学说,使《濒湖脉学》的学术思想更为全面而客观,极具参考价值,可谓“集众家之所言,成自我之体系”。同时,又使源于《黄帝内经》、《难经》、《脉经》等著作中正统而卓越的脉学思想和理论得以保留和传承,从而对当今的中医学产生深远影响,对中医脉诊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脉经》中在每种脉象临床意义的论述方面已初具规模,但《濒湖脉学》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李时珍从自身的临床实践出发,通过对先前脉象论述的重新整理和编纂,使每种脉象的论述更具系统性、逻辑性和科学性,在脉象主病等方面的研究较《脉经》更为升华,并创造性的以生动而形象的歌诀、诗句的形式进行表达,音韵协调,朗朗上口,易于诵记,使书中萃集的学术精华更易被理解和掌握。

《濒湖脉学》中27脉的脉象特征和临床意义的论述内容,是当代中医脉诊学的基础,同时对中医临床辨病辨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书中在论述通过脉象辨病证的过程中涉及到八纲、病因、脏腑、气血方面的辨证理念,使脉象同疾病、证候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深,有助于学习者掌握通过诊断脉象来准确进行临床辨病辨证的方法。

此外,《濒湖脉学》中出现的脉象阴阳分类、多脉象鉴别等内容在当今的脉学研究中未被重视和深入研究,这些内容中所涵盖的学术价值有待于我们的进一步验证和挖掘。

综上所述,《濒湖脉学》既是古代中医脉学的经典著作,又是当代中医脉诊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至高的学术地位;进一步加深对《濒湖脉学》的研究对中医脉诊今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

1何永,马君,何敬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54,61,63-64,58-59,69,84,292.

2刘更生.灵枢经.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53,182-183.

3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诀考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8:9-64.

4李亚飞.脉理的阴阳和谐观研究—以《濒湖脉学》“缓脉”为中心论证.医学与哲学,2014,11,35(11A):62-64,70.

5李心机.“紧脉如转索”论辨.山东中医杂志,2015,34(5):323-326, 332.

6战国·秦越人.黄帝八十一难经.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2.

7晋·王叔和.脉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5-8,46-54,62-68.

8于晓飞,王天芳,赵燕,等.浮脉、沉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发展源流.中医杂志,2016,57(5):366-369.

9王晓萍.《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诀考证》校读记.湖北中医杂志, 1987,2:44-46.

10徐玮斐,顾巍杰,杨德才,等.“寸口脉分候脏腑”理论的古代文献探源.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7):1624-1626.

11陈家旭,邹小娟.中医诊断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81-95.

12季绍良,成肇智.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9-91.

13相鲁闽.李时珍与《濒湖脉学》.河南中医,2012,32(8):992.

14王娜,滕晶.各家脉学发展特点及种类.吉林中医药,2016,36(10): 976-978.

InheritanceAnd Development of Li Shizhen’s Pinhu Maixu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ulse Taking

Zhao Fangzhou,Liu Yueyun,Chen Jiaxu
(School of Preclinical Medicine,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Pulse taking,with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s of TCM diagnostic methods.It was formed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TCM famous doctors during the past dynasties.Also,it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understanding and determining disease and syndrome for TCM practitioners.Pinhu Maixue,a TCM classic of pulse taking which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al pulse taking theory and combining with clinical experience,was written by famous doctor Li Shizhen in the Jiajing Jiazi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It has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CM pulse taking.In this article,in order to provide ideas for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CM pulse taking,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Pinhu Maixue from the academic thought of Huangdi Neijing,Nan Jing and Mai Jing was summarized,the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Pinhu Maixue were systematically elaborated,the influence of Pinhu Maixue on the thought of pulse taking and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practice were analyzed.Thus,it has certain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academic thought and value of Pinhu Maixue.

Pinhu Maixue,pulse taking thought,inheritance,development

10.11842/wst.2017.04.004

R229

A

(责任编辑:张彩峰,责任译审:王晶)

2016-12-26

修回日期:2017-04-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81630104):基于证候病机的逍遥散-肝郁脾虚证方证相关的生物学基础研究,负责人:陈家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81473597):肝郁脾虚型抑郁症海马-杏仁核神经活性甾体变化及逍遥散的作用机理,负责人:陈家旭;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7152093):基于中枢星形胶质细胞ATP释放的逍遥散抗抑郁机理研究,负责人:陈家旭。

**通讯作者:陈家旭,本刊编委,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诊断学。

猜你喜欢
寸口李时珍脉象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解码李时珍
中国药神李时珍
秒变戏精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灵枢·禁服》“人迎”“寸口”位置初探
105例弦脉的“计算机脉象仪”脉图参数分析
溯源脉诊“独取寸口”理论的形成、发展与完善
关于脉象在疑难病诊治中作用的一些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