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钧
——亦官亦医,倡导中西医汇通第一人

2017-08-09 01:16肖林榕井运梅刘献祥
福建中医药 2017年3期
关键词:汇通医案病案

肖林榕,井运梅,刘献祥

(1.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福州35122;2.福建省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福建福州)

·理论探讨·

力钧
——亦官亦医,倡导中西医汇通第一人

肖林榕1,井运梅2,刘献祥1

(1.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福州35122;2.福建省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福建福州)

力钧;中西医汇通;中西医结合

清末民初闽籍御医力钧(1856-1925)以其精湛的中医医术,且官至高位,游历西方列国,推动中西医双向交流而闻名于世,成为我国中西医结合发展史上亦官亦医倡导与践行中西医汇通的第一人。为此,本文根据其生平、师承、阅历、医案等的研究,对其倡导与践行中西医汇通的活动进行较深入探讨。

1 倡导践行汇通毕生

力钧,字轩举,又字香雨,号医隐,福建永福(今福建省永泰县)白云乡凤漈村(今樟洋村洋口里)人。生于清咸丰六年(1856),逝于1925年,享年69岁。

力钧生长在一个书香世家,其父力渠官(字鼎三)、叔父力秋官(字捷三)均为举人出身,是闽籍力氏第二十一世传人[1]。其自幼聪明,6岁便跟随当地精通医理的儒医刘善曾读书。刘师经常用《说文》论证《内经》,使之置身于传统文化及中医文化教育结合的环境,逐渐培养其对中医学的浓厚兴趣。11岁跟从陈宗备学习说文、春秋、三礼等经学,以及其家传的本草知识和《伤寒论》。13岁拜张熙皋为师习儒,钻研六书,时常向张师求教《内经》《伤寒论》的难字;为学习瘴疟病及误吞铁针等的治疗验方,时常向乞丐、牧童等求教。17岁钻研《温病条辨》,继学习朱良仙所授的王肯堂《证治准绳》等五种医籍;与郭永淦医家(清代福建闽县人)一起编写《伤寒论问答》,与郑省三合作撰《论半夏》;随后跟从医师林宇村学《热病新论》。23岁为县诸生,第二年中秀才。从此自立门户,边行医边教学,传授知识,且常为民众诊疗,其高超医术逐渐名扬出去。

力钧于1889年中举人,翌年因赴礼部试未中,返乡途中在天津、上海等地遍购医书,从此学习西医知识。归闽后校订西方较早的解剖学著作《全体阐微》(居住在福州的美国传教士医生柯为良1880年译著)一书,撰写《骨论》《内经难经经释》等著作,对中西医论之异同进行思索和比较。1891年,应邀赴新加坡为华商吴士奇之父治病,并于当地行医及游历吉隆、庇能、苏门答拉等南洋诸国,是年冬归国。在此期间,因当时新加坡中药甚少,力钧开始中西药并用的实践与探索,致求医者络绎不绝,使其医术更趋精湛、全面。同时,在诊疗之余力钧将新加坡行医的治验辑成《辛卯医案》,并将西药引进国内,成为国人引进西药的创始者[1],从而被东南亚民众誉为“中西名医”。1893年他重游新加坡,在当地开设中西医药研究社,并成为中国人较早开设的中西医药汇通研究专门机构之一。

力钧于1894年应礼部之召,为京城诸贵要人治病,皆获疗效。1896年,他与福建官绅名人陈宝琛等人合力创办集中外学科为一体的新型学堂福州“仓霞精舍”[2],着力于中西合璧人才的培养。1897年,他东渡日本考察其明治维新以来的医学发展状况,购买大量东瀛医籍,编辑了《足利藏书记》《日本医学调查记》等书籍,记载了日本医学的发展,极大拓展了人们对西医学的认识及如何开展中西医教育的视野。回国后创办了“东文学堂”,传授涵盖中西医学在内的近代科学知识,并编辑《近代医籍存佚考》。

力钧于1903年再次赴京,任宫廷御医与商部主事,后升至正五品,亦官亦医,且以医名震京都。1906年经军机大臣等推荐,奉旨入宫为慈禧太后及光绪帝诊病数月,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为慈禧太后及光绪帝诊病,效果颇佳。然因力钧中西医汇通的治疗思路,时常与太医院中一些守旧派及内监意见相左,最后不得不托病辞去御医一职。

1910年,力钧随同英国公使到德国、意大利、法国、瑞士、奥地利等欧洲各国考察。此期间他十分关注西医学的发展与研究,每到一处必参观医院、医校,耳闻目睹当时国外医学的发展情况,并购买大量西医书籍带回,以供国人学习使用。1911年辛亥革命后,他避居天津,闭门著书立说,研读医案。1912年举家迁至北京,继续诊病著书。1925年在北京病逝,享年69岁。

力钧在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真谛、精通中医药学的基础上,毕生极力推崇中西医汇通,并为之践行。他提出中西医学汇通“宜兼求并进,不可偏执”的理念,并前瞻性地意识到西医学与中医学互补互进,注重中西医汇通人才的培养教育。

2 收藏医籍著书立说

力钧一生不仅在临床上不断探索与践行中西医汇通治病的机理与方法,而且还勤于著述,将其丰富的中西医汇通诊疗经验及对中西医2种医学体系的认识,记录在册。同时,不仅作为学识广博的学者对西学著作《全体阐微》等进行校译,而且为促进清末民初中西医学的互相借鉴,对西医书籍的介绍和引进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他还收藏了大量的中西医学著作,为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文献资料。

力钧首次撰写中西医汇通著作,始于对《西药略释》和《本草纲目》中药品的比较。他精通医理,熟知本草,兼晓西医西药的药理,校辨了中西药的异同。1890年,他接触到西方较早的解剖学著作《全体阐微》,限于当时的解剖水平,书中虽然错讹之处颇多,但对国人而言,此书记载着当时西方全新的知识,而力钧的校译则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西方医学的“窗口”。而后,他在《内经难经经释》《骨论》等著作中,阐述了自己对中西医学说之异同的思考与分析。中年之后更是凭借其官至高位之便,在外国考察游学期间,考察与购买了大量的西医书籍,而且编写著作介绍考察成果。如通过考察日本,撰写了《日本医学调查记》等著作。这些著作不仅突出反映了他对当时国外先进医学发展的所见所闻,同时前瞻性地认识到中西医互补互进的意义。故他购买大量西医书籍带回国内,让更多人们能学习国外的医学。力氏大量引进与介绍西医书籍,对促进当时中西医汇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当然,力钧也深入研究中医学。早期他跟师学习时编撰《诗经药物考》《尔雅药物考》等,随后编写《历代医官沿革考》《历代医籍存佚考》《福建药物考》等著作[3]。力钧一生医学著作等身,如《庚寅医案》《伤寒论问答》《内经难经今释》《骨学》《辛卯医案》《日本医学调查记》《历代医籍存佚考》等,但现大部分已佚,仅有《崇陵病案》等极少量著作尚存。

《崇陵病案》汇编了力钧治疗光绪皇帝的病案。该书内容充分体现了力钧中西医汇通的治疗思想与学术特色。有关力钧病案现存文献,经调研考察有3种版本:①中国第一档案馆馆藏清宫档案;②中国中医研究院馆藏《皇上病案》民初节抄本;③首都图书馆馆藏赵树屏整理本(1939)。此外,陈可冀著《清宫医案研究》,亦记载力钧诊治病案30例,其中为光绪帝诊病的4例病案可补《崇陵病案》之不足。因赵氏整理本是据力钧手稿整理,且书中附录有一定参考价值,故是当前力钧医案研究的较好版本。

力钧平时不但乐于古书收藏,而且通过各种途径购得众多外文书籍。这些藏书有益于中西医汇通的推动和践行,这也是力氏对中西医汇通的特殊贡献所在。我们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图书馆馆藏的善本古医籍1组数据来看,足见一斑,如《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馆藏善本医书》(1991年出版)的序记载:“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图书馆早在一九三五年偶然得知前清太医力轩举先生搜集中医古籍甚为丰富,恰逢共喆嗣力舒东医师(力钧次子)正拟脱手,于是当即派人前往商洽,后经图书馆委员会同意于次年达成协议,将其全部留下,藏图书馆以供学人研究。力轩举先生的这批藏书有元明珍本三十余部,抄本四十余部,日本、朝鲜刊著本二百余部及其它数百部……其中不少是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的”[4]。

3 践行中西医汇通

力钧作为一位亦官亦医的福建籍名医,不仅有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积淀,而且更重要的是他适应了近代中国的文化思潮和学风,极力倡导中西医汇通,兼取两长,在阐述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辅以西医解剖生理知识进行分析,使自己的医术更加精湛,并对后人予以深刻影响。其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 重视气血,充畅血脉气和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因此,由气血立意展开临床诊疗,受到历代医家的极大关注。而力钧在继承中医气血理论的同时,融合西医解剖生理而拓展辨证内涵,拓展了人们对气血的深刻认识,进而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重视气血学术思想和特色。

案一:“光绪三十三年(1907)七月二十日病案:周身血管由肝脉管出,汇总血管,出心右房,过肺入左心房。胃弱则肝虚,肝虚则血少,血少故心跳。”“且上身左右血管循左右胁而上肩膊,上血管虚,故肩胁牵掣作痛。而下身左右血管循左右少腹而下膝,下血管虚故语言则少腹作抽,腿足酸软而懒于行动。疼在左边,晕在左边者,因心房之血右入左出,入时血行之力较旺,上激右脑筋,故右疼。出时血行之力渐减,不能上激左脑筋,故左晕。”[5]由上可见,力钧在分析疾病病因病机的同时,尝试结合西医血液循行的生理病理来丰富传统中医的气血理论。

力钧在临床中治疗内科疑难杂病多以益气行血补血为大旨,形成了重视血脉充实与畅通特色的学术思想。笔者对《崇陵病案》中力钧病案用药特点进行统计分析,亦可得到佐证。该著作中有47例单独诊治光绪帝病案,其中病案明确使用益气行血治则及方药。力钧在其病案分析中,十分重视气血的调治,强调血脉充盈对病情改善的重要性,充分体现其重视气血的学术特色。

3.2 善用经方,擅治疫病力钧自幼跟随数位老师学习传统及中医文化,坚实的人文与医学基础结合力钧大量的临床实践,使之医治伤寒、温病,如轮扁斫轮,得心应手。从以下二则病案可见一斑。

案二光绪三十二年五月十七日,力钧请得皇太后脉息左关弦急,右关濡滑。肝旺由于胆热,胃实由于脾湿。胃气稍开,拟用疏肝和胃之法调理。杭白芍一钱(生杵)、生枳壳一钱、南柴胡八分、粉甘草八分,百沸汤煎数沸,公丁香末二分冲,去渣服。次日脉案载“脉息左关弦而不急,右关滑而不濡”,可见药已见效。[3]

按:本案处方是化裁经方四逆散而来的。四逆散源于《伤寒论》,治疗阳郁湿滞之四肢厥逆证。根据本医案所载,左关弦急之脉,是肝旺之征,右关濡滑,体现脾湿之象,所以用四逆散可以疏肝理脾;公丁香末冲服,能温胃行气。从次日脉案可知经方用药虽少,但对证而施获效。

案三1894年,力钧辞去京城官职,返回故里,适逢福州发生鼠疫,用大青汤治疗,千百人痊愈[6]。

按:古医籍记载的大青汤有多个版本,如清·施猷《痧喉证治汇言》、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卷二、清·张璐《医通祖方》、《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九十二、清·田间来是庵《灵验良方汇编》等。从其组成药物而言,各版本的大青汤均能用于治疗斑疹热毒,温毒发斑,有清热解毒,凉血养阴功效。而力钧治疗鼠疫用大青汤获效,体现其精专于瘟疫的治疗。

3.3 中西汇通,二者并进力钧身处清光绪年间西方医学大量传入之际,他以开放兼蓄的胸怀,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形成了其倡导与践行中西医汇通思想的学术特色。

从理论及实践上,努力探索中西医汇通的路径与方向,秉承闽人勇于越洋探险精神与开放兼蓄胸怀,对于中西医汇通始终保持一种开放创新的情怀。他在新加坡行医期间(1891—1893),虚心向西医师普比农求教具有祛风止痛、化毒生肌、杀虫解痒功效的处方,经试用取得疗效后,便开始兼用中西药,使其医术不断提升,求医者络绎不绝。在清宫廷为光绪皇帝等诊疗期间,力钧每以西医解剖、生理立论,结合中医学理论进行阐述分析,并在临床实践中检验其学术观点,从而为中西医汇通的突破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创新。

力均不盲目推崇西医学,而是以发展中医学的视野,分析比较中西医的差异,进而力图有机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如撰写《内经难经经释》及《骨论》,思考和比较中、西医论的异同,强调应中西医并举。极力主张进行中西医学交流及中西合璧人才的培养,认为应注重培养中医人才的合理知识结构。故他教导到国外学医的儿子嘉禾、树藧:“宜多临证,中医西医学理,尔辈宜兼求并进,不可偏执。”[7]为提供给欧美学者学习研究,他嘱咐其儿子将中医书籍翻译为西文,并要求切戒浅学之分歧立异,进而展示了其对中西医汇通的深刻见解及卓识远见。

综上所述,力钧作为一位亦官亦医的福建籍名医,自幼跟师研读经学与医学,积淀深厚传统文化和中医学底蕴,奠定了他坚实的人文与医学基础。自立门户后,以探索创新精神和开放兼蓄胸怀,习得西医学,并融入其临床实践中,使其医术日益成熟精深。至中年后,官至高位并以医名震京都,形成重视气血、善治伤寒温病、极力倡导中西医汇通的鲜明学术特色,且注重中西合璧人才的培养,可谓中西医结合史上亦官亦医倡导中西医汇通第一人。

[1]芹漈力氏世谱[M].芹漈力氏世谱编修会.2001,13-52,190.

[2]徐晓望.福建通史[M].第5卷.近代.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259.

[3]力钧.崇陵病案(上册)[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前言,22.

[4]傅景华.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馆藏善本医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序.

[5]陈可冀.清宫医案研究[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1560.

[6]陈可冀.清代宫廷医话[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22-123.

[7]肖林榕,林端宜.闽台历代中医医家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156.

R2-09

A

1000-338X(2017)03-0044-03

2017-03-28

肖林榕(1957—),男,教授,主要从事闽台医学发展史研究。

猜你喜欢
汇通医案病案
基于二维码的病案示踪系统开发与应用
韩首章中西汇通治疗荨麻疹的经验总结
试析病案管理中预防病案错位发生的方法
医案聊斋续篇 吐泻案
医案聊斋续篇 晨泄案
日立与南方汇通达成专利诉讼和解
达济天下 汇通花开
试论病案管理在防范医疗纠纷中的作用
PDCA循环改进对病案首页中主要诊断正确选择的影响分析
新加香薷饮医案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