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刍议

2017-08-17 20:41张腾玮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布莱希特教育戏剧

张腾玮

摘 要:谈到西方戏剧理论,布莱希特是绕不开的一个人物。他所创立的以陌生化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史诗戏剧在戏剧理论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力。本文试着从史诗戏剧及其间离效果、教育戏剧两个方面,浅析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

关键词:布莱希特;史诗戏剧;间离效果;教育戏剧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1-0073-01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20世纪德国最著名的戏剧家和戏剧理论家之一。其左翼剧作家的身份,以及他将戏剧作为宣传意识形态工具的思想倾向,使得他在建国初期就被黄佐临先生介绍到中国,成为继易卜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之后,又一位对中国剧坛产生重大影响力的人物。从此,中国剧作家们了解到戏剧除了“净化”、“共鸣”效果以外,还有“间离”、“陌生化”的效果;了解到戏剧除了“戏剧性”的追求,“叙述性”的介入也很重要。这些理论从某些程度上来说对我国戏剧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一、史诗戏剧及其间离效果

史诗戏剧(又称叙事剧、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其基本理论创新就是强调戏剧的“叙事性”而非“戏剧性”,即将戏剧不应该具有的叙述性因素(标语牌、提示性旁白、电影银幕等)加入到戏剧演出之中,从而使得观众不与剧作发生共鸣,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营造出“间离效果”(又称陌生化效果)。

这是对绵延了两千多年的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的反叛。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的定义是:“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得这些情感得到疏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悲剧的功能就是净化,观众通过与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净化的效果。所谓理想的观剧效果,就是让观众忘记自己作为客观观剧者的身份存在,完全沉浸在虚拟的艺术幻境中,陷入与角色、剧情同一的感情漩涡中,失去理智,从而丧失思考力与判断力。这种戏剧效果是布莱希特强烈反对的。他倡导的是一种非亚里士多德式的戏剧,一种能产生“间离效果”的戏剧。

构成“间离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两点:观众与演员或舞台之间的距离;演员与其所饰演角色之间的距离。通俗地讲,观众知道自己在看戏,能够对剧情所呈现出的内容进行理性地思考与判断;同时演员表演时将自己置于角色之外,与被扮演的角色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感。这其实是将观众、演员放置于与剧作平等交流对话的地位,没有所谓的一方强迫另一方被迫接受观点的行为,而是通过平等传达、理性思考、批判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是在科学迅速发展时期对戏剧理性追求的一种倡导。

戏剧是一个时代思想表达、政治追求的载体。在当时科学迅速发展的资本主義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群体势必会利用戏剧作为其利益宣传的代言人,让民众沉沦在他们所编织的戏剧梦幻中。在这种情况下,布莱希特就想通过这种理性的“陌生化效果”将戏剧的主导权交还于民众。

二、戏剧的教育功能

虽然戏剧有着自己作为一门艺术的相对独立性,但仍然无法与社会脱离联系,依然要靠汲取现实生活的养分存活,依然要表达主导统治者的意识形态。这样,戏剧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其社会教化功能就要被利用起来了。

布莱希特可以说是一名艺术功利者,他把戏剧作为武器,传达其在社会政治上的追求。他在《间离的戏剧理论》中谈道:“我们把戏剧看做是政治的,它在以前又何尝不是一种政治呢?他教育人们要像统治阶级所想的那样去看待世界,只有当这个阶级自身不一致的时候,反映在戏剧中的世界面貌才有差别。”布莱希特是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他会用戏剧来表达自己对资本主义吃人社会的不满。在他的剧作《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中,大胆妈妈是一个妄图发国难财的小商贩,她领着她的三个孩子跟随军队叫卖。战争让她失去了三个孩子,但她依旧不知悔改,到剧作最后她还在呼喊着:“凡是没有死去的人,赶紧开步打仗去!”她依旧做着能从战争中分一杯羹的梦。布莱希特在创作这部剧的时候,并没有向观众所期待的真善美妥协,大胆妈妈依旧不知悔改,依旧可悲。难道这种超出观众期待视野的处理方式不好吗?难道这不是一种更能引起观众理性思考的处理方式吗?也许只有当观众看到这种触目惊心的结局时,才会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大胆妈妈不知悔改的诸多原因,从而起到了戏剧教化的目的。这种给予观众更多独立性思考的处理方式,也许更有利于剧作者教育内容的传达。

从《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中可以看出,布莱希特的戏剧并非是不重视艺术审美娱乐效果的纯政治性戏剧。他提倡戏剧的娱乐性,在《娱乐戏剧还是教育戏剧》一文中他谈道:“戏剧就是戏剧,即使它是教育戏剧,仍然还是戏剧,只要是好的戏剧就是娱乐的。”这也就是说,戏剧的教育性是处于从属地位的,并非是戏剧创作的主要目的。好的戏剧必然会带给观众高度的审美娱乐享受,戏剧的教育性和娱乐性并非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真正优秀的戏剧应将两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观众通过戏剧受到了教育、提高了认知、理解了生活,这就是布莱希特所期望戏剧能带来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陈中梅(注释).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布莱希特,丁扬忠(译).间离的戏剧理论:布莱希特论戏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3]布莱希特,周静波(译).西方剧论选(下卷):娱乐戏剧还是教育戏剧[M].北京:北京广播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布莱希特教育戏剧
花园
献给母亲
新时期以来关于布莱希特与中国文化的研究述评
陌生与间离——以孟京辉版话剧《茶馆》为例分析布莱希特的艺术理念
布莱希特为什么要提出“叙述体戏剧”?
布莱希特教育剧对剧场的应用
教育戏剧团体辅导对小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教育戏剧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干预研究报告
教育戏剧在智障学生情绪管理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