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悬疑电影的类型化、本土化实践和“泛悬疑化”文化症候

2017-08-18 02:06张立娜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6期

张立娜

近年来悬疑电影的类型化、本土化实践和“泛悬疑化”文化症候

张立娜

近年来,国产悬疑电影呈良好发展势头,不仅在剧情设置和叙事技巧上取得了突破,票房上也有亮眼表现。悬疑电影有着严谨缜密的叙事逻辑、多元的叙事手段、刺激的视听语言和出人预料的故事结局等鲜明的类型特征;与此同时,“类型+”成为国产悬疑影片类型创作的重要手段,类型融合促进悬疑电影向纵深发展。与国外悬疑电影相比,国产悬疑片多为犯罪悬疑题材,本土化实践过程中深切关注当下中国社会现实,始终保持对人性、生命、社会的反思和拷问。在互联网技术更新发展和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层出不穷的综艺节目、网剧、网络大电影、电视剧、网游等媒介形式对“悬疑”题材的大量挖掘,使之呈现出“泛悬疑化”的文化症候。

悬疑电影;类型化;本土化;“泛悬疑化”

近几年来,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的“高配置”大片票房相继折戟,低成本、高回报的喜剧电影占据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成为资本“安全着陆”的类型首选,但近几年国产悬疑电影发展的良好势头有目共睹。从产业大环境上来看,中国电影市场自2016年持续降温,粉丝电影、IP电影热潮退去,观影群体面对纷繁的电影选择更趋理性。悬疑片以其“烧脑”的剧情设置、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和参与感,深受当下观众的追捧;且悬疑片多为小成本创作,其较高的资本回报率受到越来越多的资本追逐和青睐,这使得悬疑片保持着较强劲的发展势头,并将逐步影响并改变国产电影的类型格局。

但从中国电影发展史的脉络来看,悬疑电影在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繁盛。1937年,马徐维邦导演的《夜半歌声》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创下了当年国产影片的最高票房纪录,这部影片被电影宣传册上称为“中国影坛第一部紧张刺激非常恐怖的作品”。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反特片成为具有独特美学特征的一种影片类型,代表作《羊城暗哨》在全国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被称为“第一部最有独特创造、为以后社会主义侦破片开辟新路的示范性影片”“不朽的时代佳作”[1]。但是政治先行、题材单一、内容缺乏创新,使得这一题材并没有获得长足发展。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出现了第五代导演李少红的悬疑影片《血色清晨》,其带着对文化的反思和对人性的拷问,以独特的叙事结构、对社会现实的强力关照,揭露了封建陈规陋习对人毒害之深。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电影体制的改革,出现了一批商业色彩浓厚的悬疑片,如杨延晋导演的《地狱·天堂》,穆德远与梁明导演的《黑楼孤魂》,以及李少红导演的《银蛇谋杀案》等。

但悬疑电影一直以来并不是中国电影的主流类型,长期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其背后有着深层的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原因。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类型和媒介存在不过百年历史,悬疑电影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小说等文本的改编,从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而中国文学历史上悬疑等与之有关的推理类型文学样式长期游离于主流文学体系之外,与温柔敦厚的中国文学、美学的特色背道而驰。到了清末民初,东学西渐,西方的大量侦探小说被翻译至国内,出现了被称为“中国的柯南道尔”的推理小说家程小青及他的“霍桑探案系列”。此时的侦探悬疑小说满足了市民阶层的娱乐消遣需求。但是因国家的积贫积弱、社会的动荡不安,启蒙和救亡压倒一切成为时代的主题,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文学作品肩负起了教化的职责,以娱乐消遣为目的的悬疑小说彻底被边缘化。直到改革开放,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的指导下,各类文学样式获得全面的发展,但悬疑小说的发展先天不足,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始终发展缓慢。新世纪以来,因网络文学平台的搭建,蔡骏等一批悬疑小说作家借助网络扩大了悬疑小说的受众群体,在某种程度上培养了中国读者的悬疑审美趣味,而这也推动了中国悬疑电影的发展。

一、悬疑电影的概念界定和类型特征

悬疑电影是类型电影的重要一维。关于类型电影,邵牧君认为,类型电影是“按照不同的类型(或样式)的规定要求创作出来的影片”[2](P31)。路易斯·贾内梯在《认识电影》中说,类型片“是一种集中和组织故事素材的适当方式”“各种类型片的区别是在风格、题材和价值观念方面各有一系列特殊的程式”[3](P223)。“电影想要产业化发展,类型策略必然是关键。然而‘类型性’或‘类型化’的问题不仅是文本创作的问题,它还是电影工业组织、管理和营销制度的问题。”[4](P142)类型电影是美国好莱坞电影制片厂体制下的产物,流水线的电影生产方式使得电影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利润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与此同时,“类型电影是建立在观众与制作者普遍认同和默契认同的基础上,是制片人、观众等共同享有的一套期望系统或者说是惯例系统。但一部电影之所以被确定为某种类型,最根本的还是看该片中某种类型的‘观念’与‘范式’的集合形态。”[5](P4)类型电影通过高效率运转的生产机制和对观众需求的精准定位,获得了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一般来说,比较稳定的类型电影有:剧情片、动作片、科幻片、犯罪片、喜剧片、爱情片、恐怖片等。由于悬疑和惊悚、恐怖往往相伴而生,所以悬疑电影与惊悚片、恐怖片会出现交叉重合的部分。

(一)悬疑电影的概念及分类

郝建在《类型电影教程》中提及的电影分类并未包括悬疑电影,与之相近的“惊险片(the thriller film)是一种让观众欣赏悬疑、享受惊悚情感体验的电影类型。这一类型常用的别名是悬念片、惊悚片。”[6](P87)在目前最大的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中,与悬疑相关的电影分类有推理片(mystery)、惊悚片(thriller)、恐怖片(horror)、犯罪电影(crime)。电影类型的分类需建立一个庞大的体系,按风格、样式、流派等,可以分出几百甚至上千种不同的类型。以往人们常常将惊悚与悬疑划为一类,悬疑影片作为亚类型往往被包含在惊悚片之中,实际上,“类型”可以是非常具有伸缩性的、有弹性的,是随着不同时期的文化需求而不断演变的。[7](P122)本文探讨的悬疑电影,是一个较为宽泛的影片类型。悬疑电影的核心是“悬念”。“悬念”在《辞海》中被定义为:“欣赏戏剧、电影或者其他文艺作品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8]由此可见,悬疑电影的类型特征在于:以悬念构造全片,影片的进行伴随着谜题的探索、解决,引发观众的思考和紧张情绪,结局往往出人预料、给观众予心灵的震颤。悬疑电影包括惊悚悬疑、心理悬疑、犯罪悬疑等几个亚类型。其中惊悚悬疑片通过恐怖血腥的场面、暴力的行为或者是视听效果的配合,使得观众产生恐惧感和刺激感,如《午夜凶铃》《古曼》《午夜出租车》《异冢》。心理悬疑片的电影主人公往往患有心理或是精神疾病,其故事情节架构在心理学原理的运用基础之上进行,或是营造一种悬念丛生的氛围,注重表现普通人在破解谜题的过程中产生的无所适从的迷茫和孤独感,如《记忆碎片》《盗梦空间》《二次曝光》《催眠大师》等。犯罪悬疑片与警匪片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和重合之处,但相较于警匪片中侧重表现警察与罪犯之间的追逐、打斗和枪战,犯罪悬疑片往往以杀人案件为轴心展开,突出的是普通人陷入迷途、险境后探求真相、实现自我救赎的过程。如《烈日灼心》《追凶者也》《浮城谜事》《全民目击》等。

(二)悬疑电影的类型特征和创作模式

1.严谨的叙事逻辑、多元的叙事手段

优秀的悬疑电影以其严密、完整的逻辑架构以及贯穿全片的悬念带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悬念设置中使观众深切关注人物的命运走向,引发观众高度的焦虑感和紧张感。因此,叙事是悬疑电影的核心。《心迷宫》导演忻钰坤有着极强的叙事野心,个人风格明显。影片从结构上看与《罗生门》有相似之处,对于一起死亡事件,不同人各自的表述不同。影片围绕宗耀、宝山、丽琴三个人物设立了三条叙事线索,三条叙事线索交叉展开,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尸体一次次被误领,导演通过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告知观众事情的真相,观众的参与感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与此同时,电影中三个家庭的人都在接受着来自良心最深处的拷问,人性最黑暗的一面暴露无遗,它击打着观众的灵魂。电影的名字叫“心迷宫”,即人心是最难琢磨的,面对不同的情境,人往往会因利己而违背良心。这是影片对于人性、对于生命、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2.出人预料的结局

悬疑电影随着“悬念”“谜题”的揭开,往往通过反转、逆转的方式让观众因思想上的反差产生情绪上的震颤。《惊天大逆转》无论是场面调度、节奏把控,还是故事细节设置、人物形象塑造,都严格遵循好莱坞商业片的制作原则。其剧情发展跌宕起伏,采用了双线叙事、三次反转的叙事手法。电影一开场便以炸弹作为诱饵,引出足球赛场上的赌球较量。场上关键球员的妻子被绑架,并在她身上绑上炸弹,以此要挟球员输球。神秘面具男操控球场炸弹,数万球迷命悬一线。其故事开场做足了噱头,引人入胜。随着剧情发展,幕后赌球集团的金融利益链条浮出水面。警察为破解球场炸弹以及抓获赌球集团,卷入殊死博弈的较量之中。刺激的追车场景、打斗场面和跌宕起伏的剧情,使得观众神经紧绷。而到了电影最后15分钟,兄弟身份互换,贪婪的弟弟为了夺取巨额财富杀兄取而代之,观众又沉浸于痛苦之中。一次一次的剧情反转、角色身份的互换,使得影片信息量不断增大,从而获得了极强的观赏性。

3.强烈的视听震撼效果制造

悬疑电影的成功不仅有赖于故事叙述的巧妙,其中悬疑氛围更需要与之相辅相成的视听语言来营造。如《催眠大师》采用黑白蓝等冷色调营造悬疑片紧张而又压抑的氛围,烘托出了人物内心的阴暗。其采用杜比环声的技术手段,使得观众置身影院时,感受到天花板上传来的滚落的弹珠声仿佛从头顶倾泻下来,覆盖全身。这声音从小到大渐次增强、叩击地板,给人以毛骨悚然之感。再如《记忆大师》里老房子中狭长而又密集的螺旋式上升的楼梯呈现出的迷幻感,以及多次闪回出现在房屋中孤零零的浴缸都使得整部电影的神秘而又诡谲。观众置身其中,更容易跟着故事发展进入情境,体会来自视觉、听觉、心灵上的多重震撼。

(三)“类型+”——悬疑电影创作的新维度

随着类型探索的不断深入,“类型+”成为悬疑电影发展的新维度。王一川认为“类型互渗可以被视为当前中国电影类型化的最显著特征,也是它区别于美国式类型电影的最显著特征。这是由中国电影所置身其中的独特的生存环境塑造而成的,也就是说受制于上面所说的国家主流价值体系的显性引导、社会各界对电影创作的干预作用、观众的个人欲望、文化产品的商业逻辑、外来电影的先导作用等动因的交叉支配。”[9]国产悬疑电影在类型融合、类型互渗方面作了诸多尝试,这给中国类型电影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启示。

“现代的社会文化心理、价值标准以及消费潮流促成了电影由类型化向类型融合化的发展转变。观众要求更大的信息量、更真实的存在体验,传统的单一类型已经无法满足这种消费欲望。观众的观影需求所带来的电影类型融合化发展打破了传统的类型生产壁垒。”[10](P157)在IMDB网站上,近期上映的电影《美国制造》(American Made)标签为动作、传记、喜剧、犯罪、戏剧、历史、惊悚;《美国刺客》(American Assassin)的标签为动作、惊悚;这种复合标签的模式出现,某种程度上是电影类型融合的外化表现。近年来,国产悬疑电影相继取得不错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类型+”范式的采用。

杨庆导演于2016年推出自编自导的电影《火锅英雄》融合了黑色、动作、犯罪、悬疑喜剧等诸多类型电影元素。其因精彩的打斗场面、强烈的视觉冲击、火辣带劲的重庆方言,融汇成一桌别具一格的火锅电影。杨树鹏导演的《少年》集合了青春、悬疑、犯罪、动作、爱情等类型元素,迎合当下“年轻化”观影群体的审美趣味,讲述了一个经历不幸童年的少年决心复仇的故事,其画面暴虐而又血腥,“虽然片名叫作《少年》,但却是借少年表现成人的世界。影片中苏昂是一个牵引者,他不断地组织、制造错觉,让所有成年人成了他手中的一枚棋子,透过他设计的局,能够看到每个人物较为‘负面’的一面。”[11]相较于以校园恋爱为描述主体的青春片,《少年》则带来别样残酷的青春。《记忆大师》融合了科幻、悬疑、犯罪、爱情等类型要素,影片开头交代的记忆移植技术的科学性和存在合理性成为故事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由于记忆可移植可消除可重组,主角黄渤意外获得了段奕宏的记忆,而杀人记忆逐步浮现出来,牵涉出几桩谋杀案。打乱时空的叙事手段将观众卷入扑朔迷离的剧情中,使观众分辨不清他们看到的影像究竟是真实的、还是主人公主观想象中的。碎片化的时空叙事一步步带领观众接近事实的真相,历经一个又一个疑团的解开后,观众自以为已探求到事实的真相,但最后一个反转,出乎预料的结局让观众惊呼。

但是“类型+”的使用在悬疑电影中,应该遵循类型电影最基本的类型常规,在电影和观众之间建立一种类型契约。《听风者》定位是谍战片类型,相较于《风声》阴森诡异、沉重压抑的影像风格,《听风者》明媚的阳光、舒缓的音乐具有一种文艺片的风格特征。影片融合了爱情元素,增加了女地下党员张学宁这一角色,男女主角间惺惺相惜的感情表现得并不浓烈,但是为丰富故事情节、增加故事的悲剧色彩起到了关键作用。可谍战片类型要素中最为关键的是悬疑,带给观众的是矛盾冲突的激烈、剧情走向的迷茫、谜底悬而未决的紧张。而《听风者》的叙事节奏略显拖沓、大量长镜头的采用,使得影片丧失了谍战片类型的底色。近期上映的《心理罪》也采用类型融合策略,集合了犯罪、心理、悬疑、青春、爱情、惊悚等类型要素,由原创作者雷米参与改编,讲述了李易峰饰演的刑侦心理天才方木和廖凡饰演的刑警队长相互配合侦破人血牛奶连环杀人案的故事。这个故事建立在犯罪侦破类型片的框架之下,但是作为悬疑电影,因其简单的人物设置(廖凡负责追捕、打斗,李易峰负责推理、破案),不够激烈的戏剧冲突,加之反面人物是个患有特殊疾病的嗜血变态杀人犯,难以让观众产生同理心;李易峰扮演的方木和李纯的爱情线跟故事情节发展没有太大关联,显得可有可无,爱情元素的嵌入不够紧密。以类型元素的融合丰富影片内容,但与此同时,不能弱化影片的类型性。

二、悬疑电影的本土化实践

与欧美悬疑电影进行对比发现,国产悬疑电影的本土化改造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艺术作品作为文化心理的一种‘意义关联’与‘形式载体’……在自身形成和创造的‘秩序’中,揭示一种文化中现存的心理与价值秩序。民族的文化心理对一个民族的艺术作品有着较为直接和明显的影响。一方面,一个民族的艺术总是这个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性格总会影响和制约着艺术家作品的风格面貌和总体特征。”[12](P127)中国人在“不语怪、力、乱、神”“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指导下,所有文本都必须要有“惩恶扬善”的教化意义。而西方悬疑电影的表现内容深受基督教文化和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表达有关生命、人生、人性等哲思。其吸取了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表达方式,《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用倾斜、颠倒的影像,颠覆常规电影的拍摄方式——以光与影的运用、强烈的明暗反差,营造一种莫名的惊悚、恐怖之感。“与西方悬疑电影侧重‘超验’表达不同的是,中国悬疑电影更多的是‘经验’的再现。所谓‘超验’指超越经验,超越人自身,它关乎人的存在的终极归旨,又是一个存在论的问题。‘经验’则含有个体理性经验、个体感性经验与社会道德经验;经验离不开主体人的经历感知和体验,经验的世界是务实的、现世现时的。”[13]民族心理、文化经验加之中国电影严格的审查制度和悬疑电影的天花板设置,中国悬疑电影文本选择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文本特性,近几年来,中国电影市场上的悬疑电影多为犯罪悬疑的现实题材,其中不乏对社会底层人物的牵涉和关切,对人性和社会阴暗面的控诉。

从电影的思想内容来看,《白日焰火》“虽然在犯罪、变态心理立体和类型的拓展上颇可称道,但实际上它并没有(或不敢)走得太远。它不像某些西方式电影那样过于渲染病态和变态,也不着力表达类似于黑色电影类型风格背后的存在主义式的哲学观念和厌世悲观情绪,影片毋宁揭示出变态杀人碎尸的背后有着社会不公平、恃强凌弱等复杂的社会原因——这就还是颇为中国本土化的。”[14]《烈日灼心》作为悬疑片,除了其紧凑的剧情、碎片化的时空叙事、人物之间剑拔弩张的对抗等类型元素呈现外,提出了较为深刻的命题,即人性的善与恶是否界限分明?法律和极刑在惩恶扬善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有失偏颇之处?电影《追凶者也》描画了一群小人物的众生相,是一幅底层人物的浮世绘。故事发生在西南闭塞、荒凉、颓废、无序、毫无生机的村落里。汽车修理店老板宋老二不愿迁坟,影响了建厂进度,也危害到了矿厂钱老板的利益,钱老板遂起了杀心。其故事的讲述充满着荒诞意味,小人物的悲和喜、笑和泪引人深思。电影的内容形式采用了《罗生门》式的回环结构,三个人三种视角三条叙事线索,宋老二叙述的部分用限知视角,董小凤的部分采用全知视角,带领观众一步步接近事情的真相。“如果说曹保平在《烈日灼心》中更偏向抒写人性的救赎层面的话,那么在电影《追凶者也》中,导演则更多地将现代性的思辨与人性的悖论带入到影像叙事层面。”[15]电影中钱老板对宋老二说“不只我一个人想杀你”,因为宋老二不迁坟,耽误了乡亲们领赔偿款,耽误了建厂,耽误了开工,挡了别人的财路。董小凤之所以去杀人是因为被房地产开发商骗,为了买房子铤而走险。影片中交代的这些反映了曹保平对于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生存困境的思考,中国现代社会中经济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深刻地改变了乡土中国,改变了人们的精神操守。《捉迷藏》中秦海璐饰演的变态杀人狂的杀人动机是嫉妒有钱人住环境好、治安好的小区,而自己和女儿住在破落不堪的“贫民窟”里,巨大的贫富差距使人产生病态,遂起了歹念,导演对社会现实审慎、冷静、克制的反思和批评是悬疑电影本土化的重要表现。

悬疑电影的本土化还体现在对国外悬疑片、悬疑小说的改编以及对其故事内核的本土化改造。《我是证人》《捉迷藏》等改编自韩国同名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则是买下东野圭吾同名小说的改编权后改编的。国产悬疑片在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借鉴国外悬疑片的故事内核。如《你好,疯子》,虽说这部电影改编自同名话剧,但是其故事内核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狂想曲,与《致命ID》有异曲同工之妙。影片讲述了七个具有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特征的陌生人被关进精神病院,需要证明一个命题“自己是正常人”才能出院,七个人为了逃离疯人院,使出浑身解数,自证的过程中排挤对方、拉帮结派,“围绕着话语权的抢夺展开了对权力的滥用、彼此的利益倾轧、浮夸的谎言和弱肉强食的价值观”[16]。《禁闭岛》《致命ID》《搏击俱乐部》中均采用了“精神分裂”“多重人格”这一内核,尤其《致命ID》也是将小男孩的11种人格聚集在旅馆——一个狭小、闭塞的空间中,这些人格之间互相博弈、互相猜忌和怀疑、直至丧失理性,但是这些影片在前期营造出的真实人格和情景,观众自始至终都没有产生怀疑,到最后剧情反转,先前的人物设定被全盘否定,才给观众予强烈的震撼。《你好,疯子》中,故事发生的场景本就在精神病院里,加之文弱女生安希本身行为举止就与其他人有所区别,谜底解开不需费太多周折,这就削弱了悬疑类型片的紧张感和刺激性,也降低了电影的可观赏性。《催眠大师》在“精神分裂”这一内核的改造过程中,巧妙地以“催眠”作为切入点,在碎片化的时空中叙事,探究任小妍的精神隐秘,剧情设计、推理环节逻辑缜密。到影片最后反转时,心理医生催眠病人最后却被病人所催眠,而“医生”与“病人”的身份反转互换也为影片增加了戏剧性和可看性。

三、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泛悬疑化”时代

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驱动了媒介的融合发展,就电影而言,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媒介环境、政策环境、产业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革。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一切媒介作为人的延伸,都能提供转换事物的新视野和新知觉。”[17](P33,P96)媒介融合促进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产品的内容生产,国产悬疑电影近几年的良好发展有赖于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悬疑”这一概念和内容的泛化使用和深度开发。

早期欧美、日韩等悬疑小说的涌入和我国网络文学的兴起,培养了一大批悬疑、推理小说的忠实粉丝。小说文本为电影的改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电影在跨媒介叙事的过程中能够给人们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跨媒体叙事是指随着媒体融合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审美意境——它向消费者提出新的要求,并且依赖于在知识社区的积极参与。跨媒体叙事是一种创造世界的艺术。”[18](P53)《心理罪》作为超级IP,其文本及故事内核被多方位地、多层次地、多角度地生产,电影、网剧以及娱乐体验项目相继开发,经由不同的媒介传播,扩大了其影响力。近几年,层出不穷的综艺节目、网剧、网络大电影、电视剧、网络游戏等媒介迅猛发展,“网络节目总体上节奏更快、节目氛围更加轻松,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新媒体方式让受众参与和进行线上线下互动。”[19](P50)而这些媒介紧紧围绕受众群体的需求进行内容生产,有着精准的客户需求定位。如湖南电视台自制的综艺节目《明星大侦探》,以综艺的形式还原破案的过程,每期参与录制的明星需要在节目组布置好的“案件现场”寻找证据,并通过推理找出真正的凶手。《饭局的诱惑》设置“狼人杀”游戏环节,把悬疑游戏的智斗性、趣味性和刺激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青年受众群体中掀起了“狼人杀”的游戏热潮。当代年轻人已不完全满足于传统的娱乐休闲模式,他们更倾向于挑战自身的体力、智力,也乐于交流和分析,“相关数据显示,仅微博‘狼人杀’相关话题的讨论就超过1.5亿条,还有‘向狼人杀势力低头’‘饭局狼人杀’‘狼人杀攻略’等均有突破千万的讨论条目。”[20]当下热门的“密室逃脱”游戏,参与者凭借密室中的背景主题、物品、声音等线索,破获逃出密室的关键信息。这不仅需要过硬的逻辑推理能力,还需要团队协作配合。近期广电总局下令停播整改的真人秀节目《极限挑战》则多次采用了“反派”“卧底”等剧情设置,节目中通过游戏环节提供线索,通过推理找出“反派”或是“卧底”,正是因为悬疑推理本身使得节目节奏紧张、可观赏性强、观众参与感强,但是其在某种程度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些许背离。悬疑综艺类节目在为大众提供娱乐享受的同时,更应该平衡发挥好教化大众、引导大众和娱乐大众的职能。

与此同时,互联网公司与影视公司“联姻”,将线上丰富的客户资源和线下制作影视作品的团队进行资源组合。近期登陆优酷的网剧《白夜追凶》上映13天累计播放量已达3.7亿,几乎同时上映的还有爱奇艺的《无证之罪》,两剧凭借着高潮迭起的烧脑剧情,严谨缜密的刑侦逻辑,引爆了新的悬疑推理热潮。《白夜追凶》不像《心理罪》《鬼吹灯之精绝古城》《鬼吹灯之黄皮子坟》等,是由超级IP改编的,也没有大咖阵容,最后逆袭靠的是内容和口碑。悬疑网剧《余罪》《法医秦明》等也都甩掉网剧粗制滥造、内容低俗的标签,《他来了,请闭眼》甚至还反向输出到电视台进行播放。

消费主义语境下,许多影视剧追求着视觉主义的狂欢和图像文化的冲击力,追求着娱乐至死的游戏拼贴化表现方式来迎合主流市场,这些创作呈现出娱乐化、游戏化、商业化的发展趋势。现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简单”“粗暴”的“IP”电影、粉丝电影经过大浪淘沙,已经丧失了最初强势的票房号召力,电影观众更趋理性,愿意为优质的内容、优质的制作水平买单,而单纯地追求视觉和图像冲击,缺少思考和缺乏诚意的电影作品将逐渐被淘汰出局。悬疑电影集科学(解剖学、法医学、犯罪心理学、刑事侦查学)、法制、人文精神于一身,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下观影群体强烈的自我探知、获得强烈的内容参与感的需求,在其商业化、类型化的背后,能够引发有关人性、生命、人生的拷问。这预示着一种文化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一种更趋理性、更加审慎、更加崇尚知识性消费的文化症候。

总而言之,国产悬疑电影具有鲜明的类型特征,并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关注社会现实和以犯罪、侦破为主要表现内容的本土化发展方向,生长于多元共生的媒介环境之中,国产悬疑电影面临的产业环境和消费环境已经大为改观,“悬疑”内容输出的渠道和途径更加多元化、灵活化和便捷化。一个“泛悬疑化”的文化消费时代已经来临。

(责任编辑 彭慧媛)

[1] 顾育豹.反特电影示范片《羊城暗哨》诞生记[J].文史精华,2011,(4).

Gu Yubao, The Birth of the Anti-espionage Model FilmSecretPostinCanton,WenshiJinghua, No 4, 2011.

[2]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Shao Mujun,GeneralHistoryofWesternFilms, Beijing: China Film Press, 1984.

[3][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焦雄屏,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Louis Giannetti,UnderstandingMovies, trans. by Jiao Xiongping, Beijing: China Film Press, 1997.

[4]吴曼芳主编、李鹰副主编.电影市场:本土运作与海外开发[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

Wu Manfang and Li Ying (eds.),FilmMarket:DomesticOperationandOverseasDevelopment, China Film Press, 2015.

[5]沈国芳.观念与范式——类型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Shen Guofang,ConceptandParadigm:StudyonGenreFilms, China Film Press, 2005.

[6]郝建.类型电影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Hao Jian,TutorialonGenreFilms, 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Press, 2011.

[7]罗伯特·考克尔.电影的形式与文化[M].郭青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Robert Kolker,Film,FormandCulture, trans. by Guo Qingchun,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8]辞海在线http://www.hydcd.com/cd/htm_a/37134.htm.

Ci Hai online, see http://www.hydcd.com/cd/htm_a/37134.htm

[9]王一川.新世纪中国电影类型化的动因、特征及问题[J].当代电影,2011,(9).

Wang Yichuan, The Factors, Characteristics and Issues of the Categorization of Chinese Films in the New Century,ContemporaryFilm, No 9, 2011.

[10]谭苗.类型与续集 当代好莱坞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

Tan Miao,GenreandSequel:StudyonContemporaryHollywoodFilms, Beijing: China Film Press, 2013.

[11]搜狐娱乐.导演杨树鹏解析:关于《少年》你不知道的6件事[EB/OL].http://yule.sohu.com/20161214/n475839527.shtml.

Sohu Entertainment,DirectorYangShupeng'sInterpretation:SixThingsYouDon'tKnowAboutYouth,seehttp://yule.sohu.com/20161214/n475839527.shtml

[12]乌力吉主编.艺术心理学=PSYCHOLOGY OF ART[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

Wu Liji (ed.),PsychologyofArt, Beijing: Central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Press, 2015.

[13]陈旭光.“超验”“经验”、制片机制与类型化——对当下中国电影突围的几点思考[J].当代电影,2012,(9).

Chen Xuguang, “Transcendence”,“Experience”, Production Regime and Categorization: Several Thoughts on the Breakthrough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Films,ContemporaryFilms, No 9, 2012.

[14]陈旭光.“作者类型性”与中国式的“心理现实主义”——评《白日焰火》[J].戏剧与影视评论,2014,(1).

Chen Xuguang,“The Genre of Author” and Chinese “Psychological Realism”: onBlackCoal,ReviewofTheatreandFilmandTV, No 1, 2014.

[15]赵博雅.追凶者也:底层叙事的类型化表达及其人性视点[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6).

Zhao Boya, Zhuixiongzheye: The Genre Expression and it Humanity Perspective of the Narration from Below,JournalofBeijingFilmAcademy, No 6, 2016.

[16]凤凰网.戏剧甩给电影的又一记闷棍[EB/OL].http://news.ifeng.com/a/20161220/50442066_0.shtml.

Phoenix Net,TheatreHeatsFilmswithaSilentBlow, see http://news.ifeng.com/a/20161220/50442066_0.shtml

[17][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Marshall Mcluhan,UnderstandingMedia:theExtensionsofMan, trans. by He Daokuan,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0.

[18][美]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杜永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Henry Jenkins,ConvergenceCulture:WhereOldandNewMediaCollide, trans. by Du Yongming,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2.

[19]张波.新媒体通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

Zhang Bo,IntroductiontoNewMedia, Jinan: Shan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5.

[20]阙恩伶.《饭局的诱惑》完成24岁以下用户比例破50%的“受众迭代”,来自95后流量江湖里的双商“清流” [EB/OL].https://baijia.baidu.com/s id=1579746317412954510&wfr=pc&fr=new_lst.

Que En'ling,FanjuDeYouhuoFinishedthe“TransformationofAudiences”astheNumberoftheUserAgedunder24hasbeenover50%:theEQandIQ“Qingliu”oftheDataFlowJianghuofthePost-95s,seehttps://baijia.baidu.com/s id=1579746317412954510&wfr=pc&fr=new_lst

ThePracticeofCategorizationandLocalizationofSuspenseFilmsandtheCulturalSymptomof“Pan-suspense”inRecentYears

Zhang Lina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suspense films are developing well, which can be seen in not only the breakthrough in plot-setting and narrative techniques but also in the box office. Suspense films are characterized with rigorous narrative logic, multiple narrative methods, stimulating visual and audio language, and unexpected ending. At the same time, “genre plus (+)”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thod of creating Chinese suspense films as the integration of genres urges the development of suspense films into depth. Compared with foreign suspense films, Chinese suspense films are usually themed on criminal suspense. These films are deeply concerned with the Chinese social reality in current localization process, as well as the rethinking and questioning of humanity, life and society. In the context of re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and the media fusion, a “pan-suspense” symptom is seen in the emerging variety shows, internet shows, internet films, TV series and internet games which all explore the suspense themes.

suspense films, categorization, localization, “pan-suspense”

Abouttheauthor:Zhang Lina, PhD candidate at the College of Arts of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2017-11-12

[本刊网址]http://www.ynysyj.org.cn

J902

A

1003-840X(2017)06-0039-08

张立娜,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1

http://dx.doi.org/10.21004/issn.1003-840x.2017.06.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