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研究中文献的鉴别与运用

2017-08-18 02:06张自然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献理论艺术

张自然

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研究中文献的鉴别与运用

张自然

欲求得对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正确阐释,进而客观准确地解释艺术现象发生的原因、总结艺术发展的规律,必须面对如何鉴别和运用传世艺术文献的问题。在相关研究中,应遵循先征实后课虚的原则,从鉴别文献真伪、校勘文字正误,到文本细读、内容分类、考察源流、发挥联想等,对文献进行符合作者原意的解读,并构建出其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

艺术理论;艺术文献;鉴别与运用;征实;课虚

艺术理论研究作为人文研究的一部分,其目的和任务在于解释各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总结艺术发展的规律,以垂训后世,指导艺术实践。艺术学理论成为艺术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以后,学术界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关注日益显著。2015年11月14-15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艺术学年会就将“中国艺术学的传统资源与当代构建”作为中心议题,“本次会议在艺术学理论学科对象的深入开掘方面获得了较大的进展。尤其是在深入发掘中国传统资源为艺术学理论学科注入民族精神方面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本次会议许多专家借助中国传统艺术理论资源为艺术学理论探路,显示出在新的时代中国传统艺术理论资源的活力。”[1]夏燕靖教授在《中国古典艺术理论“当代性”意义阐释》一文中说:“中国古典艺术理论是最为直接反映我国古代艺术传统与艺术观念的学问,其包含的古代艺术家或文人士大夫对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鉴赏,以及艺术史探究的理论总结丰富而精彩,数千年来不断地指导并温润着我国历史上所有艺术活动的开展。……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不仅真实存在,而且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理论范式及独特的表达方式,这些至今仍具有旺盛的学术生命力,对当今中国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鉴赏和艺术史学研究仍具有指导意义。”而且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艺术理论,离不开对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挖掘、整理、疏解和阐释。”[2]然而,就现存的古代艺术文献来看,其情况非常复杂。在当前各种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取得巨大成就的科研背景下,资料的搜集尤其是较为全面地占有文献资料已经不再成为问题。但由于历代战乱、天灾人祸等原因,传世文献只是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文献一部分,且多是经过多代人的辗转传抄才流传下来的。其中,残缺错乱者有之,脱略增衍者有之,抵牾矛盾者有之,臆断妄改者有之,冒名伪托者有之,以假乱真者有之……一般而言,研究者占有的关于研究对象的材料越多,资料来源越可靠,其结论就可靠,越接近事实真相。“历史研究的第一个前提,便是‘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展开自己的研究工作。”[3](P60)传统艺术理论作为已经发生并存在的事实,其研究亦不例外。因此,每一位研究者要想求得对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正确阐释,进而客观准确地解释艺术现象发生的原因、总结艺术发展的规律,必须面对的问题将是如何鉴别和运用传世艺术文献。本文将对这一问题略作阐述,以为玉引。

一、鉴别真伪

中国古代学术历来讲究言必有据,无征不信。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体系及艺术理论史的研究与构建,文献的可信程度至关重要。因此必须首先鉴别文献真伪,否则张冠李戴,将后人伪托之作作为前人真作,将虚构故事作为真实材料,其结论必然不确。现存艺术文献中,属于伪托者情况比较复杂,或直题他人之名,或原作散乱残缺掺入后人附会之文,或有意为之,或无意造成。对此均应该加以辨析。然辨别文献真伪并非易事,除具备专业艺术理论知识外,还须具备文献学知识如版本、目录等和相关文化知识如职官、地理、天文等。同时也应注意文献来源。来源不同,其可信度就不一样。一般而言,一手资料的价值高于二手资料,个人专著、别集及史书的价值高于类书、丛编,当代记载的价值高于后代转述。

鉴于上述原因,在研究过程中,确定了文献的真伪,明确了资料的来源,分清了哪些是一手文献、哪些是二手文献,就能够在研究过程中把握主次轻重,下结论时就会更加审慎,不会盲目武断。对于前人考证已属伪托者,如旧题卫夫人之《笔阵图》、王羲之之《草书百韵歌》、王维之《山水论》等,就不能依此来作为其人的艺术理论思想进行分析。在使用文献时,也要尽量使用一手文献或记录较早的文献。例如俞剑华氏《中国画论类编》是研习中国古代画论者常用或必备之书,其中第四编《人物》部分录有宋人陈造论写神的一篇文字,并名为《江湖长翁集论写神》,[4](P471)意谓出自其《江湖长翁集》也,如今研究画论者多据俞氏书将此段文字归于陈造名下。然今传陈氏《江湖长翁集》并无此文,此文实乃释居简之作,出自其《北磵文集》(今有宋刻本)卷六,原题为《写神》。考俞氏所据乃《佩文斋书画谱》,此书乃康熙年间所编二手文献,俞氏之误实即不考原书所致。

二、校勘正误

校勘就是改正文字材料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王叔岷曾说:“校书虽为愚事,而实治学之本也。……夫研读古籍,必先复其本来面目。欲复其本来面目,必先从校雠入手。”[5]传世的艺术文献,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文字讹误甚多,文字稍有不同,其表达的意思就有很大区别。如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数句,历来为论者所关注,但后世所引有误,“论”“赋”二字为“作”,“非知”应为“知非”,文字不同,导致歧义纷出,曲解作者原意。如果死人有知,坡翁岂能瞑目乎?又如今传本《山水纯全集》中《论山》一段有“言屋者,左右有山夹山也”一句,颇难理解,据《尔雅·释山》“左右有岸,厒”及郭璞注“夹山有岸”,可知“屋”当为“厒”,“有山”当为“有岸”。有时一字之差,意思甚至完全相反。如董逌《广川画跋·书百牛图后》最后一句,清代适园丛书本、十万卷楼丛书本、藏修堂丛书本等作:“要知画者之见,殆随畜牧而求其后也,果知有真牛者矣!”而明代杨慎、韩宸刊本及詹景凤《画苑补益》本“矣”字作“哉”。一陈述,一反问,意思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使用古代的艺术文献时,一定要注意不同文献记载的差异,能够根据版本、校勘等知识,校订文字正误,便于正确理解文意。

三、细读文本

在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研究中,对文献的鉴别,不管是校勘正误,还是辨别真伪,都需要进行文本细读,追根溯源,具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真精神。上文所举辨伪、校勘等例,无一不是建立在文本细读基础之上的。而且只有细读文本,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字的意思。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均用古代汉语写成,对今人尤其是一些青年学子来说,最容易以今易古、望文生义。张之洞《书目答问·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曾云:“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由经学、史学入理学者,其理学可信;以经学、史学兼词章者,其词章有用;以经学、小学兼经济者,其经济成就远大。”[6](P258)由此可知,小学(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是治一切学问的基础。所以,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细读相关文献,亦须从小学入手。《宋史·选举志》有关于国子监书学、画学课业的记载:“书学生,习篆、隶、草三体,明《说文》《字说》《尔雅》《博雅》《方言》,兼通《论语》《孟子》义,愿占大经者听”;“画学之业……以《说文》《尔雅》《方言》《释名》教授。《说文》则令书篆字,著音训,余书皆设问答,以所解义观其能通画意与否。仍分士流、杂流,别其斋以居之。士流兼习一大经或一小经,杂流则诵小经或读律。”[7](P3688)这段文字对了解北宋国子监书画学的课业内容、学习形式、考核要求等教学情况至关重要。其中以《说文》等经典教授学生,说明当时已非常重视小学在书法、绘画教育中的作用,而要准确把握这一段话的含义,亦要求我们具备小学基础,如对不同专业、课业,不同身份的要求就有“明”“通”“书”“著”“习”“诵”“读”的差别。前论所及苏轼的“论画以形似”中,“论”而非“作”,知其是针对绘画欣赏评论而言,故依此作为苏轼的绘画鉴赏理论则可,作为其绘画创作理论则不可。

四、类分内容

艺术学科包括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三大领域,相应地,我们通常也会据此将艺术文献分为艺术史文献、艺术理论文献与艺术批评文献。然按现在的学术标准划分,中国古代艺术文献在性质分类上表现得并不明显,正如中国传统的文、史、哲不分一样,艺术文献的史、论、品也常常界限不明;而且除了艺术专门文献外,古代的许多其他类别的典籍中也经常会涉及一些关于艺术的理论思考。因此,在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理论时,不管是我们对古代艺术理论范畴及体系的构建,抑或是对专人专著的研讨,都离不开对内容的分类。如于安澜先生在20世纪所编的三部丛书——虽然仅就绘画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即依据这样的标准,将关于画法画理之作辑为《画论丛刊》,叙述源流者辑为《画史丛书》,品第鉴别者辑录为《画品丛书》。以题跋形式评画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论画方式,唐代已有,至宋渐盛。这种评画方式往往就具体作品发论,形式多样,内容不拘,但就某一跋文来看,很难看出其理论价值。实则不然。如我国现存最早的绘画题跋专书《广川画跋》,如果我们对其跋文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类,就会发现其有着很强的理论色彩,而且形成了一定的体系。[8]

五、考镜源流

章学诚在《校雠通义自序》中说,“校雠之义”“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9]。何止“校雠”?一切学问,均须“考镜源流”,才能明白某一观点、某一理论的来龙去脉,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判断其在学术史中的地位。如嵇康《琴赋》中有言:“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10](P84)我们通过考镜源流,可以知道,嵇康此论渊源有自。《礼记·乐记》就有“丝声哀”的说法。张衡《南都赋》中说:“弹琴擫钥,流风徘徊。清角发徵,听者增哀。”[11]《风俗通义》曰:“雅琴者,乐之统也。……如有所穷困,其道闭塞,不得施行,及有所通达而用事,则著之于琴,以抒其意,以示后人。”[12](P293)作为“乐”之“统”的雅琴,其曲调必然是悲雅共生,现在留存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诸多咏琴文学作品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怀[13],直到唐代李善还说:“悲雅俱有,所以成乐,直雅而无悲则不成。”*《文选·文赋》“虽和而不悲”李善注语,见(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第242页。五代至北宋的山水画论专著《笔法记》《林泉高致集》《山水纯全集》等,都有对不同山岳不同地貌特征的描述,而且文字内容雷同,一方面说明了解这些知识对山水画的创作具有重要作用是绘画理论家的共识,也说明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继承关系。

六、发挥联想

前述数端,多系实证,需要一定的文献功底和考据功夫。然而,留存至今的古代艺术文献,不管是文字文献还是实物文献,都是不完备的,而且有大量的文献是分散在不同的典籍中的,因此完整的或系统的艺术理论研究还需要加以联系和想象。胡适曾言:“历史家需要有两种必不可少的能力:一是精密的功力,一是高远的想象力。没有精密的功力不能做搜求和评判史料的工夫;没有高远的想象力,不能构造历史的系统。”[14]以实证为主的史学研究尚且需要想象,对古代艺术理论的研究何尝不是如此?因为艺术的创作和欣赏等艺术实践本身就有想象的成分在,以此为基础的理论总结升华同样不能没有想象,对古代艺术理论中的“意境”“气韵”“神采”等诸多范畴离开想象就无法进行阐释和理解。同样,在古代艺术理论的研究中,还需要做到广泛联系。如关于北宋国子监画学设置经律内容在“通画意”方面的作用,现存文献并未有直接说明,今人亦有提出质疑者[15]。笔者将成书于画学时代的《山水纯全集》的“论山”部分与《尔雅·释山》相对照,又联系同一时期的其他画学著述如《林泉高致集》《广川画跋》《宣和画谱》等,充分说明了这些课业的修习在画学生通画意、明画理方面所起的作用。[16]古代艺术理论范畴体系构建更离不开不同时期、不同理论家的观点相互联系。

总而言之,由于古代文献保存和流传的特殊性,对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挖掘、整理、疏解和阐释中,应遵循由征实到课虚的原则,首先保证事实准确、文字正确,在此基础上进行符合作者原意的解读,再进一步考察其来龙去脉,发挥联想与想象,构建出完整系统的体系。

(责任编辑 薛 雁)

[1] 王廷信.艺术学理论:在争议中凝聚共识[J].艺术评论,2016,(1).

Wang Tingxin, Theory of Art Studies: Building Consensus in the Dispute,ArtCriticism, No 1, 2016.

[2]夏燕靖.中国古典艺术理论“当代性”意义阐释[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Xia Yanjing, An Interpretation of Modernity in the Chinese Classical Art Theory,JournalofSoutheastUniversity(PhilosophicalandSocialSciences), No 3, 2016.

[3]李振宏,刘克辉.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Li Zhenghong and Liu Kehui,TheTheoryandMethodsinHistoryStudies, Kaifeng: Henan University Press, 2008.

[4]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

Yu Jianhua,ClassifiedCompilationofChinesePaintingTheory, Beijing: People’s Fine Art Publishing House, 1962.

[5]王叔岷.校雠通例[A].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三本下册)[M].台北:台湾“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52.

Wang Shumin,Jiaochoutongli,JournaloftheInstituteofHistoricalLinguistics(Issue23No2), Taipei: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2.

[6](清)张之洞,撰.书目答问补正[M].范希曾补正,徐鹏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Zhang Zhidong (ed.), Fan Xizeng (annot.), Xu Peng (intro.),SupplementandCorrectionofShumudawen, Shanghai: Shanghai Ancient Book Publishing House, 2001.

[7](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Tuo Tuo et al.,HistoryoftheSongDynasty,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77.

[8]张自然.广川画跋校注·前言[A].广川画跋校注[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

Zhang Ziran, Collation and Annotation of Guangchuanhuaba: Introduction,CollationandAnnotationofGuangchuanhuaba, Kaifeng: Henan University Press, 2012.

[9](清)章学诚.校雠通义[Z].民国刻章氏遗书本.

Zhang Xuecheng,Jiaochoutongyi, Posthumous Copy of Zhang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10](魏)嵇康.嵇康集校注[M].戴明扬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Ji Kang, Dai Mingyang (annot.), Collation and Annotation of Jikang’s Work Collections, Beijing: People'

[11](汉)张衡.张河间集[Z].清光绪刻本,卷二.

Zhang Heng,Zhanghejianji, Qing Dynasty Guangxu Edition, Volume Two.

[12](汉)应劭,撰.风俗通义校注(卷六)[M].王利器,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

Ying Shao (ed.), Wang Liqi (annot.),CollationandAnnotationofFengsuTongyi,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1.

[13]张自然.汉魏六朝咏琴文学的艺术学解读[J].民族艺术研究,2016,(4).

Zhang Ziran, Artistic Interpretation of Guqin-themed Literature in the Han-Wei Period and the Six Dynasties,EthnicArtStudies, No 4, 2016.

[14]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A].胡适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Hu Shi, Manifesto of Quarterly of Sinology, inCollectedWorksofHuShi,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98.

[15]张同标.简论北宋画学教育之得失[J].艺术教育,2007,(2).

Zhang Tongbiao,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the Painting Education in the North Song Dynasty,ArtEducation, No 2, 2007.

[16]张自然.北宋国子监画学课业中的经律习诵[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Zhang Ziran, Studying and Reciting Classics and Laws in the Schoolwork of the Imperial Academy Painting College in the Northern Sony Dynasty,JournalofHen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No 3, 2015.

IdentificationandApplicationofLiteraturesintheStudyofChineseAncientArtTheories

Zhang Ziran

It is necessary to face the issues of the ident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herited art literatures so as to obtain a correct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art theories, to further explain the reasons of the phenomena of art, and to conclude the rules of artistic development objectively and precisely. In relevant studies, the principle of verification first and discussion second should be followed: from authenticating the literature, colleting the texts to reading the texts, classifying the content, investigating the provenance, exerting imaginations and so on. Thus, the literatures can be interpreted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original meanings and a theoretical system can be constructed.

art theory, art literature, authentication and Application, verification, discussion

Abouttheauthor:Zhang Ziran,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Post-graduate Supervisor at the College of Arts of Henan University,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Song Dynasty Arts of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1.

2017-11-10

[本刊网址]http://www.ynysyj.org.cn

J0

A

1003-840X(2017)06-0109-05

张自然,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大学宋代艺术研究所所长。河南 开封 475001

http://dx.doi.org/10.21004/issn.1003-840x.2017.06.109

猜你喜欢
文献理论艺术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纸的艺术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