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艺术研究》2017年总目录

2017-08-18 02:06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艺术文化研究

《民族艺术研究》2017年总目录

2016年中国艺术热点现象述评

2016年中国电影热点现象述评

周 星(1.164)

2016年中国电视剧热点现象述评

张智华(1.177)

2016年中国艺术学理论热点现象述评

郭必恒,高宬晗(1.184)

2016年中国美术热点现象述评

甄 巍,虞晓勇,熙方方(1.191)

2016年中国舞蹈热点现象述评

王阳文,王 杰(1.197)

2016年中国音乐热点现象述评

张 璐(1.204)

2016年中国戏剧热点现象述评

任晟姝(1.211)

2016年中国戏曲热点现象述评

刘小梅,吴萍萍,廖雨婷(1.220)

专题: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

西南丝路乐舞中的“印度化”底痕与传播轨迹——兼论云南与周边南传佛教音乐文化圈的传播历史与文化脉络

杨民康(2.05)

声音的边界——跨文化语境下的呼麦及其文化属性

哈斯巴特尔(2.20)

“跨界”双重城镇化背景中的朝鲜族传统音乐——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盘索里”的传承与表演为例

宁 颖(2.27)

全球语境下的“仂”族群——泰国和老挝傣仂共同体的比较研究

[澳]保罗 T. 科恩(文),李纬霖(译)(2.37)

专题:当前中国艺术生态问题分析

艺术家的可能性及其当代范例——以韩美林艺术创作为个案

王一川(2.48)

象征资本运作与当代网络影评生态——以2016年末豆瓣网站“恶意差评”事件为例

吴 键(2.57)

虚实之间的观看——艺术展览的数字化趋向

蒋含韵(2.63)

人工智能取代艺术家?——从本体论视角看人工智能艺术创作

刘润坤(2.71)

变革时代的艺术与意识形态——鲁迅艺术主张的当代启发

庄沐杨(2.77)

专题:视觉人类学发展的前沿趋向

科学研究影像的第一人称特质及人格

罗红光(2.84)

文化与影视的审美互动:人类学纪录片审美创造探究

李文英(2.94)

哈佛-皮博迪探险队的人类学遗产——新几内亚田野作业的视觉呈现方法创新

梁君健,史 达(2.102)

人类记忆的重构:关于动画式纪录片的探索

郭春宁(2.110)

专题:当今戏曲音乐创作问题研究

戏曲音乐创作的古今变迁

路应昆(3.05)

立足传统,革故鼎新——访黄梅戏音乐改革先驱时白林先生

李 峰(3.15)

当下越剧流派经典唱段受欢迎度抽样调查报告分析

赵晓亮(3.22)

专题:“全国舞蹈艺术理论及评论人才培养”项目优秀论文选登

试论军旅舞蹈创作中民族民间舞元素的运用

毛雅琛(3.198)

反思 表达 创新——从《精卫》《唐婉》《长恨歌》看万素舞剧创作的审美特征

侯文靖(3.206)

梅卓燕书法舞蹈《狂草》的创作研究

贾东霖(3.212)

“经典改编”舞蹈的前、后文本关系试推

海维清(3.218)

原始巫风对楚地乐舞的浸漫与影响

董柳莎(3.225)

专题:“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民族影视发展

“一带一路”文化视野中强化中国电影文化辨识度的意义

周 星(4.128)

融通:“丝路”情怀的影像表达——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的创作现状考略

张 茜(4.135)

印度电影导演蒂帕·梅塔电影研究

朱星辰(4.144)

云南民族电影的叙事策略与突破路径

林进桃(4.154)

专题: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化

当代戏曲的现代性追求

李 伟(4.161)

由写实到表现:戏曲现代戏中萌动的表现意识

郑永为(4.168)

价值与形态: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化

孙红侠(4.174)

传统川剧的现代转化:创新性继承与多元化传播

潘乃奇(4.183)

专题:历史与现实——中西戏剧会通的现代性建设研究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历程和历史经验

白先勇(5.05)

昆曲的遗产价值及保护传承

周 秦(5.11)

《哥本哈根》与弗雷恩戏剧创作的哲理追寻

胡开奇(5.27)

论丁扬忠教授的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研究

张福海(5.36)

专题:新世纪世界动画发展趋向

新世纪中国动画三问

盘 剑,苏 焕(5.47)

新世纪以来日本动画电影的发展趋势及美学特征

杨晓林,刘双燕(5.55)

新世纪以来美国动画电影的文化认同策略及其文化图式建构回溯

李 刚(5.64)

新世纪韩国动画——国家策略引领与产业崛起

孙玉成,伍 婷,[韩]金美珍(5.72)

专题:当下中国电影的类型格局与文化表意

中国当下类型电影的审视:格局与生态、美学与文化

陈旭光,石小溪(6.05)

跨类型、超类型与反类型:当下国产青春电影的类型发展态势

杨林玉(6.15)

国产喜剧电影的类型态势与文化表达

宋法刚(6.23)

当代中国奇幻电影的现状与发展

高 原(6.30)

近年来悬疑电影的类型化、本土化实践和“泛悬疑化”文化症候

张立娜(6.39)

专题:共筑舞剧的追求与担当——周莉亚舞剧创作研讨舞剧创作的道路上我们如何行走——舞蹈创作谈

周莉亚(6.155)

执念有尽,挚爱无竭——周莉亚舞剧创作分析

许 薇(6.159)

传统与现代文化融合视阈下的当代民族舞剧创作——周莉亚、韩真作品例析

董 丽(6.165)

周莉亚舞剧创作述评——兼论舞剧的审美特征

唐白晶(6.170)

“人物”类舞剧的创作构思——从舞剧《杜甫》的创作谈起

张 麟(6.177)

戏剧学

戏剧学科回望与前瞻

傅 谨(1.05)

传统·剧统与创造——关于中国戏剧“传统”说的分析与辨误

张福海(1.12)

六十年来海峡两岸歌仔戏研究述略

严永福(2.161)

关索戏:仪式与宗法的双重秩序

方冠男(2.170)

李渔的“风流道学”与清初士人心态的蜕变

黄春燕(3.165)

戏曲美学研究的路径与走向述论

李志远(4.25)

一部惨烈的中国式家族奋斗史——《琵琶记》思想内涵新论

乔 丽(4.34)

《全明杂剧》的编刊及其影响

杨惠玲(6.141)

现代性与本土化的叙事逻辑与戏剧史观——评傅谨《20世纪中国戏剧史》

李 霞(6.148)

艺术人类学

2016年度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研究报告

李修建,王永健(2.142)

傣族乐器“光邦”传承群体的文化阐释

金 红(2.155)

羌族民间歌舞的多面考察

李祥林(3.131)

舞蹈人类学、方法论和中国经验(下)

刘晓真(3.141)

重塑“写艺术”的话语目标——论艺术民族志的研究与书写

方李莉(6.47)

影视学

电影强国建设的历史进程与中国道路

饶曙光(1.26)

张艺谋电影的流变及文化、美学再反思

史可扬,邢祥虎(1.36)

家之嬗变——中国家庭情节剧电影探析

杨远婴(1.45)

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轨迹及发展对策

胡谱忠(1.51)

纪录中国风格多样化 打造品牌提升传播力——2016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

欧阳宏生,徐书婕(3.99)

2016年国产动画电影创作综论

杨晓林,戚雯悦(3.106)

神秘东方的诗性书写: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电影解读

崔 颖,朱丹华(3.116)

王家卫电影的后现代情感表达艺术

张欣琳(3.123)

中国电视类型节目的新探索——以《朗读者》为例

胡智锋,邓文卿(4.05)

批评与选择——电视文艺传播的道德接受

庚钟银(4.12)

吾道一以贯之——饶曙光学术研究的内在理路与体系建构

李国聪(4.18)

当下中国电影的审美观念嬗变与发展趋向

周 星(5.82)

电影批评中的六对关系

李建强(5.91)

从“苍天”到“人民”——论反腐题材电视剧崇高感的审美渐变

张 斌,李 轩(5.100)

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产业的嬗变初探

徐 协,付冬蕾(5.107)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表述的民族性呈现

贾磊磊(6.69)

战争·和平·生命——中国抗日战争题材电影对战争的三种思考

陈犀禾,刘吉元(6.77)

传播与建构:藏地题材纪实影像论略

杨 伟,杨远婴(6.86)

音乐学

中国当下音乐现状与问题评析

和云峰(1.59)

从文本走向音像的民族音乐学——国际传统音乐学会首届音像民族音乐学研讨会综述

喻 辉(1.70)

近代学术转向影响下的对歌研究四种取向——中国两性对歌研究述评

肖 璇(3.145)

河北雄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齐 易(3.155)

冀北丰宁“吵子会”音乐历史与发展语境研究

赵书峰(4.54)

阐释人类学方法在民族音乐学中的运用

董 宸(4.63)

社会主义新传统语境下民族音乐发展的契机与抵牾——以云南大理剑川白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胡晓东(4.72)

蒙古族长调演唱技法及术语表述体系研究

侯 燕(5.157)

装扮的传统与民族文化认同——从新宾满族自治县赫图阿拉城的“萨满”谈起

张 林(5.167)

葫芦丝的流变与发展

吴学源(6.122)

“凝视”中的私火局表演——清远“清晖曲艺苑”音乐文化调查研究

蒋 燮,赖秋妍(6.133)

舞蹈学

郜大琨民族舞蹈观述评

于 平(1.76)

若在阨窘中——感思中国舞剧创作的当下困境

张 萍(1.87)

艺术学视野下中国当代舞蹈的现代性研究

仝 妍(1.95)

孙颖晚期民族舞蹈观述评

于 平(2.117)

中国传统舞蹈批评特征及模式刍议

慕 羽 (2.127)

脱离与沉浸——舞蹈剧场中前沿科技创作观念探索

刘 春(2.135)

古典舞的民族化协商

刘 建(4.41)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现代舞”的建构

仝 妍(4.48)

新时期舞蹈思潮回望——思想活跃、渴求突破的“80年代”

茅 慧(5.149)

比较艺术学

时代呼唤“比较艺术学”学科的诞生 ——中西对话中的艺术理论研究

彭吉象(1.101)

“观看”与“倾听”: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的一个比较视角

刘 剑(1.106)

比较美术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李倍雷(3.51)

艺术文献学

正史与造作 ——以蒙元时代为例

尚 刚(1.113)

近三十年京剧音乐研究现状——1978―2008年京剧音乐期刊文献分析

周 乐(2.183)

朝鲜民族跨界音乐研究现状

马琦玥(2.193)

说唱艺术志书类文献研究述略

苗怀明(3.65)

《不同技艺论》重要抄本述评

王付银(3.75)

欲养人才 必兴学校——基于动态视角下的中国早期艺术设计教育办学形式研究

黄艳华(3.87)

蜡祭:从“大蜡飨农”到“岁终聚戏”

于 平(5.142)

清代敦煌民间神庙戏场文献研究——基于清代卫所及移民视角的分析

王 萍(6.99)

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研究中文献的鉴别与运用

张自然(6.109)

越南花山岩画文献研究

何永艳(6.114)

艺术学理论

“文化自信”语境下艺术理论研究的“中国”取向

秦 佩,李心峰(1.121)

艺术家的出场——现代艺术生产机制的历史局限

孙晓霞(1.130)

天人合一:中华面具艺术的哲学阐释

蓝 凡(3.33)

艺术传播视野下的“冗余”与经典建构

翁再红(3.42)

中国古典美学“兴象”范畴的生成

杨 洋(4.82)

建构现代中国花鸟画 “五构一论”的学术理论体系研究

姚舜熙(5.113)

古乐原义的历史考释及其千年久蔽的反思

王晓茹(5.126)

从老子之道论谈戏曲艺术的意象创造

刘志梅(5.134)

以跨学科研究视点认知艺理学的内在研究诉求和特性主题

梁 玖(6.94)

美术学与设计学

追寻中国油画先驱王道源

李倍雷(1.140)

妈祖形像考 ——兼论妈祖服饰及妈祖形像复原实践

张蓓蓓(1.151)

禅意绘画中的禅宗美学观

易 阳(2.175)

中国美术考古学的建构基础

李 杰(3.171)

民间美术图案 “八仙过海”的图像学探析

熙方方(3.180)

云南文山红岩洞岩画研究

王永军,刘 波(4.90)

美术周刊《鼎脔》的研究

张一弛(4.98)

孔子的服饰审美文化观

张 明(4.104)

中国古代漆器工艺在江南太湖流域的发展——以苏州漆工艺为例

刘芳芳,田汉民(5.177)

当代艺术家的责任

丁绍光(6.61)

文化发展与创新

文化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中国作为“第三极文化”的思考

黄会林,刘江凯(1.160)

文化国际传播理论的批判性研究

刘 琛(2.203)

穷奇神话意象的当下游戏诠释研究

刘卫红,陈明言(2.210)

傈僳民歌的传承现状研究——以云南澜沧江流域维西县叶枝镇的“阿尺木刮”为例

杨 英(2.218)

中国电影提升国际吸引力的三条进路

高 凯(3.189)

“非遗”传承人群的“再教育”问题反思——以文化部“‘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为例

孙发成(4.110)

传统与创新之间:苏绣的传承、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

李 杨,熊 莹(4.119)

基于创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研究——以香云纱染整工艺为例

何晓丽,牛加明(5.186)

固守与变通,生产性保护视野下传统技艺的传承探析——以朝鲜族民族乐器的制作技艺为例

孙丽萍(5.190)

“非遗”艺人保护聚焦——以鲁西南鼓吹乐的艺人保护为例

林 琳,李云鹏(5.194)

数字化背景下的傩文化保护范式研究

聂 森,何 明(5.198)

艺术与设计作品

罗寒蕾《傈僳族少女》《织金十月》

(1.封二)

罗寒蕾《喀什姑娘》《新娘》

(1.封三)

罗寒蕾《网一·秀红 》

(1.封底)

付爱民《密语》《浴水狂欢》

(2.封二)

付爱民《将落之光音天》

(2.封底)

代大权《父子》

(3.封二)

代大权《博弈》《摄像师》

(3.封三)

代大权、郝彦杰、贺秦岭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唐宋八大家》

(3.封底)

姚舜熙《春光图》

(4.封二)

姚舜熙《骄阳之一》

(4.封底)

李 平《红土地·古道新月》

(5.封二)

李 平《红土地·归牧》

(5.封底)

丁绍光《生命之源》《流沙河》

(6.封二)

丁绍光《月光》

(6.封三)

丁绍光《八千里路云和月》

(6.封底)

猜你喜欢
艺术文化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