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品德与社会课“活”起来

2017-08-26 08:23汤克武
江西教育C 2017年8期
关键词:品德残疾人家乡

汤克武

品德与社会课活动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让学生感知相关的道德常识。在活动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个人道德意识,由此达到教学目的。那么,如何让品德与社会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前准备活动

1.搜集资料。笔者在教学《科学技术造福人类》这课时,首先布置学生查阅搜集有关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们生活的资料,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搜索,列举出电脑、网络、手机、高铁等改变人们生活的事物。通过这项活动,大家深入了解了一些崭新的现代科技,知道了科技的强大威力,更加激发起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为有效开展教学做好铺垫。

2.参观访问。在教学《心系家乡》这课时,笔者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变化,欣赏家乡美丽的自然风光,了解家乡的物产资源、风俗传统及古今名人,使学生在活动中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并树立为家乡建设做贡献的思想。

3.社会调查。在上《交通法规记心中》一文前,笔者让学生去调查访问交警大队的警察,了解近几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交通事故,使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懂得了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通过调查,还使学生认识了一些交通安全设施,如交通信号灯、行人护栏、机动车道等等,使大家增强了交通意识,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二、课堂学习活动

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课堂上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中获得道德认识、情感、行为的发展。

1.导疑——质疑问难。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鼓励学生从质疑开始。” 笔者在上《相信科学不迷信》一课时,引导学生质疑:“既然封建迷信是骗人的东西,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相信它呢?”并举例让学生去体会。学生通过分析后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相信封建迷信的人都缺乏科学理念”,有的说“搞封建迷信的人往往都去迎合人们的心理,故弄玄虚使人神魂颠倒”……通过质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质疑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2.导悟——自主感悟。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感悟、思考、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达到比较高层次的道德认识。

如在教学《爱惜自己的名誉》时,绝大部分学生都被课文中人力车夫拾金不昧的高尚品质所感动。然而,也有学生提出疑问:“人力车夫这么贫苦,他需要钱,为什么就不能留下钱呢?”此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思考:“一个人的人格和金钱哪个重要?”学生经过思考,悟出了车夫留下这笔钱表面上能缓解家中暂时的困难,但是他丢掉的是自己的名誉。

3.导义——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也是品德与社会课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互助中深入理解教材,从而树立起良好的道德观念。

如在教学《团结合作》一课时,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已经明白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这时教师可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充分思考、交流、争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升了对团结合作的认识,懂得了在现代社会中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4.导行——行为训练。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提高道德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如在教学《向残疾人献爱心》时,教师让学生蒙上眼睛写字,用一只手系鞋带,让学生亲身体会残疾人的不便,从而使他们对残疾人产生同情,进而产生帮助残疾人的动机,并为实施帮助行动打下基础。

三、课后实践活动

课后实践活动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延伸,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生活中踐行道德理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课后实践活动务必与班队活动、学科教学内容以及家庭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营造学生道德活动的大环境,增强道德教育的正能量。

如教学《遵守公共秩序》一文后,开展“争做文明好少年”的班队活动,要求学生自找差距,自订措施,改掉身上不文明的行为,做到无论在学校还是社会,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又如在教学《向残疾人献爱心》一文后,让学生主动与我校聋哑班、弱智班学生一起玩耍,给他们温暖和关爱,使他们能与正常的健康人一样快乐地生活,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中进行活动教学能改变以知识为本、教室为中心、灌输唯上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真正与学生的自主活动和主动探索过程统一起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洪江小学)

猜你喜欢
品德残疾人家乡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我骄傲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夏天的家乡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