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2017-09-12 07:16陆亦琼汤振宇蒲煜琴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婚姻状况绝经期妇女

陆亦琼,汤振宇,蒲煜琴

(上海市黄浦区妇幼保健所,上海 200010)

社区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陆亦琼,汤振宇,蒲煜琴

(上海市黄浦区妇幼保健所,上海 200010)

目的 评估社区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的发生比例,以及社会支持状况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2016年3至10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上海市黄浦区10个社区居委随机抽取45~59岁妇女,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DA-7)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t检验和非参数分析。结果 987例妇女完成调查问卷,平均年龄54.99±3.24岁。被分析对象的社会支持总分为35.81±6.58分,不同年龄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婚姻状况的妇女所得的社会支持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165~20.982,均P<0.05)。不同年龄组有抑郁焦虑症状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148、0.356、2.716、3.732,.均P>0.05)。比较抑郁症状组与无症状组的围绝经期妇女,有抑郁症状者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少,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低(t值分别为18.915、3.917,均P<0.01)。而焦虑症状组与无症状组的社会支持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2,P>0.05)。结论 围绝经期妇女社会支持与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有关,具有抑郁症状者社会支持降低。

社会支持;抑郁;焦虑;围绝经期

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妇女患有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往往与社会支持有关,社会支持与妇女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2011年上海市某专科医院妇科门诊287例45~55岁妇女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的发生率高达36.2%[1]。很多围绝经期妇女深受抑郁、焦虑的困扰。目前的研究多认为围绝经期抑郁水平与多因素相关,除取决于生活事件的属性外,还受制于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及不同程度的社会支持[2]。本文希望通过这一横断面调查了解上海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的社会支持情况及其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关系,从而为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预防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分析比较对象为2016年3至10月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社区987例参加普查的45~59岁围绝经期女性。平均年龄54.99±3.24岁,其中45~49岁294例,50~54岁392例,55~59岁301例,分别占29.79%、39.71%和30.50%。已婚者909例(92.09%),未婚、离婚和丧偶等78例(7.91%);小学及以下学历224例(22.69%),中学学历652例(66.06%),大专及以上学历111例(11.25%)。其中已绝经者779例,平均绝经年龄50.41±3.34岁。

1.2研究方法

采用整群和简单抽样结合的方法,共调查1 024例妇女,其中24例拒绝,13例中途退出,最终有987例(96.38%)妇女完成调查,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

1.2.1问卷内容

问卷包括:①一般情况;②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depression module,PHQ-9);③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7-item scale,GDA-7);④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3]。

1.2.2评价方法

①根据PHQ-9计算抑郁严重指数,指数<4为无抑郁症状,5~9可能有轻度抑郁,10~19可能有中重度抑郁,20以上可能有重度抑郁;②根据GAD-7计算标准分,>4可能有焦虑症。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t检验和非参数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围绝经期妇女年龄与社会支持

987例被分析对象的社会支持总分为35.81±6.58分。比较45~49岁、50~54岁和55~59岁各组的社会支持评分,结果显示三组的客观支持评分逐渐下降,主观支持评分逐渐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165~20.982,均P<0.05)。三组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评分逐渐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段社会支持评分比较

注:*与45~49岁组比较,P<0.05;**与50~54岁组比较,P<0.01。

2.2教育程度与社会支持

不同文化程度的妇女社会支持三维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10,P<0.01)。文化程度越高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

2.3婚姻状况与社会支持

已婚者与未婚或离异、丧偶者比较,两组的平均客观支持评分分别为9.96±2.05分和8.89±2.45分,两组的平均主观支持评分分别为27.64±5.33分和18.64±5.90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两组对支持利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婚姻状况社会支持评分比较

2.4抑郁、焦虑症状的患病情况

987例妇女中,无抑郁症状者827例(83.79%),有抑郁症状者160例(16.21%),两组的平均年龄和绝经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1例(13.27%)有焦虑症状妇女中51例(5.16%)为单纯焦虑患者,80例(8.11%)焦虑伴有抑郁症状。焦虑症状组和无焦虑症状组比较,两组的平均年龄和绝经年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有抑郁焦虑症状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年龄组抑郁、焦虑症患病情况比较[n(%)]

2.5焦虑、抑郁症状与社会支持

按照是否有焦虑、抑郁症状分组并比较各维度评分,发现无症状组、单纯焦虑症状组、单纯抑郁症状组及抑郁合并焦虑症状组在支持利用度评分上逐渐下降。抑郁合并焦虑组、单纯抑郁组分别与无症状组相比较,主观支持分和支持利用度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6.092、3.917,均P<0.01)。抑郁合并焦虑症状组分别与单纯抑郁、单纯焦虑症状组比较,仅主观支持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226、10.159,P<0.01)。单纯焦虑组与无症状组相比,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2,P>0.05),见表4。

表4 社会支持量表评分的比较

注:*与无症状组比较,P<0.05;**与无症状组比较,P<0.01;***与单纯抑郁组和单纯焦虑组比较,P<0.01。

3讨论

3.1 围绝经期女性社会支持状况

围绝经期是女性一生中必经的一个特殊时期,积极的因素如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改善围绝经期症状[4-5],从而顺利度过围绝经期,而劣性社会关系的存在损害身心健康。社会支持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的、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援助和社会团体的参与,这类支持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另一类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即个体在社会上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社会支持的研究还应包括支持利用度的情况。围绝经期妇女因为心理个性因素更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激惹及恐慌等[6],而缺乏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发病和复发有关,它既可以独立起作用,也可通过影响生活事件而起作用。国内2009年李颖等报道显示北京城区45~59岁具有抑郁症状的围绝经期妇女社会支持明显降低。本次调查被分析对象的社会支持总分为35.81±6.58分,总体处于中等水平。

目前有关围绝经期情绪障碍与社会支持的研究较少。本调查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结果显示具有抑郁症状的围绝经期妇女社会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明显降低,而焦虑症状者的社会支持却无明显改变。因此次样本中单纯焦虑症状者较少,可能造成结果的偏倚,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2 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对围绝经期女性社会支持的影响

国外文献显示社会支持与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有关。本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客观支持评分在下降(P<0.05),而主观支持评分却升高(P<0.05),提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妇女的心理呈现明显变化,需要与稳定的社会支持。

同时研究显示已婚者与未婚或离异、丧偶者相比社会支持程度高,教育程度高者社会支持程度亦高。有配偶的围绝经期妇女由于夫妻间生活上的相互照应和精神上的相互支持,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状况,从而减轻心理压力,减少负性的应激和刺激。未婚、离异或丧偶者容易出现孤独、寂寞感,甚至对生活失去兴趣,严重影响其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而女性越是受教育程度高,就越乐于和他人进行交往,所获支持越多,可能与自身情感体验和满意度较高有关。

3.3完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社会支持利用度

现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围绝经期女性大部分处于家庭及单位的中流砥柱地位,来自家庭、社会及工作的压力影响其客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而一些心理紧张因素会导致抑郁、焦虑症状发生。良好的社会关系和支持可缓解各种心理压力,2013年李燕等[7]报道广州市40~55岁女性抑郁研究分析显示:对支持的利用度具有更为重要的保护效应。本研究结果显示处于围绝经期女性,因为所得到的社会支持显著下降或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较差,有可能导致抑郁症状发生。有些人虽可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因此,为了帮助妇女更好地度过围绝经期,不仅要完善其社会支持系统,给予同情、安慰和鼓励,尤其是配偶要意识到自己对于帮助伴侣平稳度过围绝经期的重要作用;还要提高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鼓励其积极参加社区和团体组织的集体活动,提高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增加人与人之间交流,有效释放自身压力,更好地适应围绝经期改变。

[1]陶晶,仇剑崟,顾红亮,等.上海某妇科门诊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妇女抑郁症状检出率及相关因素[J].上海精神医学,2011,23(1):31-37.

[2]Wang H L, Booth-LaForce C, Tang S M,etal.Depressive symptoms in Taiwanese women during the peri-and post-menopause years: associations with demographic, health, and psychosocial characteristics[J]. Maturitas,2013,75(4):355-360.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131.

[4]钟凯,胡启彩,康汉珍,等. 围绝经期女性社会支持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学报,2016,23(12):44-48.

[5]Mauas V, Kopala-Sibley D C, Zuroff D C. Depressive symptoms in the transition to menopause: the roles of irritability, personality vulnerability, and self-regulation[J].Arch Womens Ment Health,2014,17(4):279-289.

[6]Almeida O P, Marsh K, Flicker L,etal. Depressive symptoms in midlife: the role of reproductive stage[J]. Menopause,2016,23(6):669-675.

[7]李燕,刘建安,李林芬,等.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3,24(6):814-816.

[专业责任编辑:于学文]

Status of depress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ocial support in perimenopausal women in community

LU Yi-qiong, TANG Zhen-yu, PU Yu-qin

(DepartmentofGynecology,ShanghaiHuangpuDistrictMaternalandChildCareInstitute,Shanghai200010,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in perimenopausal women in community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depression.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with questionnaire among women aged 45-59 years randomly selected from 10 communities in Huangpu District. The contents of questionnaire included general conditions,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Depression Module (PHQ-9),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7-item scale (GDA-7) and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 All of the data was analyzed with t-test and nonparametric test using SPSS 13.0.Results A total of 987 women with mean age of 54.99±3.24 years old completed the questionnaires. Score of social support was 35.81±6.58. Difference in social support of women in different age,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 degree and marital statu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Fvalue ranged 3.165 to 20.982, allP<0.00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age groups in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χ2value was 4.148, 0.356, 2.716 and 3.732, respectively, allP>0.05). The social support score of depressive women was lower than normal women (tvalue was 18.915 and 3.917, respectively, bothP<0.01).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women with and without anxiety (t=0.582,P>0.05). Conclusion Social support of perimenopausal women is associated with their age, marital status and education degree. The women with depression obtain poor social support.

social support; depression; anxiety; perimenopause

2017-02-05

上海市黄浦区科委基金资助项目( 编号:HKW201529)

陆亦琼(1973—),女,副主任医师,硕士,主要从事妇女保健工作。

10.3969/j.issn.1673-5293.2017.08.011

R711.7

A

1673-5293(2017)08-0924-03

猜你喜欢
婚姻状况绝经期妇女
芬吗通联合坤泰胶囊治疗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健康教育在围绝经期阴道炎预防中的效果研究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运动改善围绝经期女性健康
一株“灵芝”——一位贫困妇女的脱贫自述
从《日耳曼尼亚志》看日耳曼人的婚姻状况
当代妇女的工作
韩男性对婚姻状况更满意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当代中美两国女性婚姻状况差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