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之戏剧化与谈话风

2017-09-13 00:31主讲人张文质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7年8期
关键词:老师课堂教师

主讲人_张文质

课堂教学之戏剧化与谈话风

主讲人_张文质

【编者按】

2015年12月,生命化教育发起者张文质与深圳数学特级教师黄爱华,带领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研究团队在苏州进行了两场专题研讨活动。在枫桥中心小学承办的数学专场上,黄爱华老师不仅讲课,还亲自做课,让现场老师大开眼界。张文质老师则结合黄爱华老师的课堂,谈到了他始终在思考的话题:课堂教学之“戏剧化”与“谈话风”。

“课堂如同话剧”

我的讲课方式是非常典型的谈话风。我讲课的时候经常没有明确的框架,没有说一定要讲六条,或者八条,很可能,我的开场白讲了两个多小时,最后正题讲了十分钟就结束了。实际上,我是根据状态来完成我的讲课任务的。

今天这个话题——“课堂教学之戏剧化与谈话风”——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课堂结构的问题。课堂结构首先受具体的教学任务所规定,每个老师都要去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计划、教学目标。那么,在课堂的四十分钟里,你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

对于教师来讲,课堂如同我们导演的话剧,教案则是这场话剧的脚本,所以剧情、角色、道具等等,所有这些你都会考虑好。有些老师上课,往往根据事先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进展过程,甚至怎么提问、学生如何回答都设计好,但是,学生不一定都能说出老师希望的答案,这个时候,一些老师就会不断追问“还有什么答案呢”“还有什么思路呢”,等到学生终于答出老师预设的答案,老师才放松下来,“对,这点是最重要的。”其实,“这点最重要”是根据老师的思路完成了他的教学的课本剧。

黄爱华,“大问题”教学倡导者,深圳市数学特级教师。图为公开课现场“课程大纲提供了一个标准,但是回到现实课堂的时候,你就要回到学生真实的发展状态上来。真实的发展状态,是我们教学的立足点。”

什么是“课感”

今天中午,我跟黄爱华老师说,从教学的设计来说,每节课都需要一部课本剧。但听黄老师的课,我又会强调另外一点。黄老师在课堂上有非常强的结构能力,也就是说,他非常明确地知道,他上课的目的所在。这个目的,核心是要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

我为什么要强调“真实的发展”,因为有时候真实的发展跟教师的教学任务(要实现的目标)是有落差的。比如说,学生没有达到教学任务所要求的理解水平,黄老师就会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去获得基本的理解力上。有些学生可能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理解水平,他的重点就会放在进一步深化对某个主题的理解上。课程大纲提供了一个标准,但是回到现实课堂的时候,你就要回到学生真实的发展状态上来。真实的发展状态,是我们教学的立足点——教师始终要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尚未知道什么,学生在不知道的领域里,哪些是他知识的空白点,哪些是他知识的模糊点,哪些是他容易产生误区的地方。这样的教学,我们可以称为“课感”,或者“方向感”,也可以称为教师在课堂上的“临场的敏感”。

建立师生间的生命关系

黄老师现在的教学跟以前有细微的差别,以前他上课之前很少找学生聊天,但这几年我们的研究发现,无论你是一个多么有经验的老师,都需要跟学生建立关系。

我们把生命化教育首先看成是人与人的关系的教育,首先要建立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教学的关系,更不是知识传授、学习与灌输的关系。黄老师会卖萌,要学生称他“华哥”,我坐在台下心里想,我实在不好意思让学生喊我“文哥”,最多可能会让学生喊我“文叔”吧。我对自己的年龄的感觉跟黄老师不大一样,我会把自己看得更大一点,他却总是会把自己看得更年轻,这点是他比我可爱的地方。

话说回来,建立这样的师生之间生命与生命的关系,它本身就是教育文化最根本的一个实质。“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强调的正是教学要建立在真实的生命基础上,强调师生之间在特殊的场景里面如何快速建立起人与人的关系。

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喜爱学生,真实地帮助学生,引领学生去获得知识的成长、情感的成长,包括他们之间彼此关系的成长,以及学生个人人格尊严的成长,这些工作应该成为每一位“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实验教师的教学出发点。

好的教学是一种人道主义

在课堂上,有些学生难免会因为表现不好而当众出丑,尤其在公开课上,孩子的低级错误可能会引发全班甚至全场人的哄笑,这个时候,老师的教学重点就要从授受知识转移到去挽救这个学生。黄老师说他曾经在一堂课上用了二十来种方法来挽回一个学生的尊严,黄老师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是刻意而为之,但所有的人都觉得后面的环节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所以,黄老师的课让我意识到,好的教学应该是一种人道主义,充满了人道主义的温馨,充满了人性的美好。作为一个教师,如果你的教学没有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立场上,有时候教学是会“杀人”的,会毁灭孩子对学科的感情,毁灭孩子对未来的想象。这样的处理方式,本质上是对生命的尊重。教学现场是变动不居、无法预料的,作为教师,我们始终要有这样的一种情怀,有这样的一种人性敏感,有这样的随机应变的能力。这对任何一个教师而言,都挺困难的,但我们需要有这样的信念。

“我们把生命化教育首先看成是人与人的关系的教育,首先要建立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教学的关系,更不是知识传授、学习与灌输的关系。”

教师的角色是多维的

在具体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是多维的:既是教学生知识的人,又是随时对课堂捕捉、判断、分析、辨别的智慧的引导者,又是掌握了课堂的进程的导演一样的人,有时又像一个演员,需要亲身作示范。其实教师的角色还有更多,可以一直分析下去。所以说,整个教学过程,注意力要特别集中,随时要调整,随时要改善,随时要判断,随时要尽可能做出最恰当的反应。

所有的老师都希望教学变得更容易一点,所以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往往会做得很精细。因为,设计得越精细,越有章可循,有一种基本的程式可以反复操练,教师在课堂上就有更强的把控能力。精细的设计,从好的方面来说,它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课堂的程式化,就是为了应对复杂的教学过程所想出来的策略。但是,如果你一直用这种方式教学,你就会被这个程式所控制。你会更多地把注意中心放在怎么来设计这个课堂上,而不是现场去生成课堂的新元素,包括教学节奏、教学方法、教学的策略。

一个教师如果过于受程式化的控制,就会用表演性的策略来调节课堂,尤其是在有人听课的情况下,教师就免不了去取悦现场的听众,所以在设计上,会搞出一些花样来,博大家一笑。

很多时候,教师不能斩钉截铁地作出判断的地方,往往是他理解或是知识背景出现问题的地方。你不能准确地把一个知识、概念传达给学生,这种不准确性又会变成学生学习知识的障碍。

要有读解教材文本的能力

如何才能化解这种帕克•帕尔默所说的“教学的恐惧”呢?解决办法就是提升对教材文本的解读能力,也是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的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甚至可以说,对数学教师解读教材文本的能力的要求,比对语文教师还要高,因为这涉及学科本身的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等等方面的要求。数学的语言不是模糊的语言,数学的知识不是含混的知识,所以数学它有时就是“非如此不可”的。

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数学教师在读解文本能力上有缺陷。黄老师说,你对教材文本的解读不足就会体现在你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上。很多时候,教师不能斩钉截铁地作出判断的地方,往往是他理解或是知识背景出现问题的地方。你不能准确地把一个知识、概念传达给学生,这种不准确性又会变成学生学习知识的障碍。

黄老师之所以把研修活动做得非常精细,其实对我们的教学也是一个启迪:我们研究教材要怎么研修?我们对教材的解读要做到什么样的程度?这个“什么样的程度”对“大问题教学”来说,它确实是要抓住的一种规律性的东西。这样,不管你的课堂设计得多么开放,多么注重调动学生的个性化读解,你都不会内心慌乱。当然,这样对教师而言,要求更高了。

学科素养是教师的基本功

在课堂上,教师的临场反应最核心、也是最难的地方,就是对教师学科素养的挑战。教师的个人风格只有异同——有的风趣幽默,有的冷静严肃,但幽默有幽默的好处,冷静有冷静的好处,它们本身没有高低之分。比如黄老师很幽默,但我们不必学他的幽默,尤其是年轻教师。我一直强调,幽默是属于中老年人的智慧,年轻老师的幽默,很容易流于油腔滑调。幽默应该是一种特别自然的、智慧的、艺术的流露,对年轻人来说,他还做不到。幽默是生命的老树上抽出的绿芽,一个人还没修炼到这样的程度,就不要随便模仿别人的幽默。你可以上得清澈如溪流,上得宁静如水面,你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情感姿态、语言姿态,这本身没有高低之分,但运用到什么程度是有差异的。

课堂中更大的差别在于,有时候我们可以从你的判断、从你对课堂中一些问题的嗅觉、从你对学生的提醒中,看出教师本身的学科素养。我要特别强调的是:你虽然有师傅,但在学科素养上,师傅帮不上你什么忙,还是需要自己去阅读,自己去研修,需要对学科有一种持续的、个人的解读。

这些年,语文教学是比较强调直面文本,我想,数学也应该强调直面文本。不借助其他工具,自己先“庖丁解牛”,看看能否解开。这个基本功是很重要的。

只有慢才是真正的快

我前面说到,一方面,课堂需要有一些结构,有一些基本的起承转合的套路,需要某一些技巧,包括调节学生、调节氛围、批评表扬学生等的方法和策略;另一方面,教师又要避免戏剧化。我要特别强调是,要避免那些过分的形式主义的东西,要避免为了现场效果而过分取悦听众,这不是真实的教学,教师应该极力避免让你的教学程序控制住了你对课堂的感觉。

我接下来开始分析谈话风。谈话风可以有另外一种表达,它需要回到生命的现场,回到跟学生一种自然的、亲密的教与学的关系之中(师生关系之中)。也可以这么说,一个敏感的老师,他总是会知道学生有可能会提出什么问题,同时对学生所提出的所有问题,他都抱以足够的热情,就像这个问题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

2012年,黄老师在枫桥实验小学上课,孩子们后来在文章中写道:黄老师重新定义了数学,黄老师让我重新发现了数学。也就是说,好的教师真正点燃了孩子内心学习的愿望,使孩子发现了自己的能力,发现了自己思维的独特性,发现了自己身上蕴藏着数学的独特智慧。

在黄老师的课堂里面,我们的感觉特别明显,好像孩子变得特别聪明了,变得特别自信了,他们上台讲解、演示时,无论声音、神态,都显得更从容了。这是今天我们看黄老师的课和其他老师的课会有的一种直观的差异。

我一边听一边想:他到底是怎么实现的呢?这真的是值得研究。

黄老师一进课堂,从他跟孩子说话的神态、看学生的眼神,包括说的第一句话开始,他就把孩子带到了一种“快乐的生命场”,学生在陌生人面前那种紧张的魔咒,总会被他用神奇的钥匙解开。孩子们在上黄老师的课,总是会忘记了有人在听课。与此同时,他们又格外希望自己能在课堂上表现更好一点,赢得别人的尊重和掌声。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孩子的神情,会发现,真的有很微妙的变化。

黄老师对学生的积极的评价,细致的引导,始终贯穿在课堂的整个过程的。他没有轻视任何一个学生,无论你回答得好坏,无论你回答得到不到位,他都会给你恰当的回应。有时候,我们会觉得黄老师课上得很慢,因为他照顾了所有的孩子。但是,你千万不要忘了,也许只有慢才是真正的快。上午一个孩子说,“黄老师上得很用力”,其实这个慢就是在用力啊,慢才是细致,才是到位。黄老师的课看上去慢,但是这个问题真的解决了,学生就不会有疑难、疑惑,他们就可以走向下一阶段的学习了。

“如坐春风”的课堂

也就是说,在黄老师的课堂里,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它是符合人性美的;从教学关系来说,它是真正帮助学生成长的;从现场的互动情况来说,它是让人感到温暖的;从整个教育目标来说,它是帮助学生对数学产生情感的。我把这样的课堂称为谈话风的课堂。其实就是一种融洽的、多维的、随机的对话状态。

这个对话状态里,看上去不知道谁在引领。其实一个好的老师,他都会努力让学生引领对话,让学生相互呼应,让学生有自己创造性的发现。

谈话风的课堂与戏剧化的课堂,教师的位置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戏剧化的课堂里面,老师在前面走,学生在后面跟;在谈话风、随机生成的课堂氛围里,教师是在学生中间的,他不是生硬的、勉强地一定要走在前面教学生,学生感觉是我们自己在教自己,甚至是我们在教老师怎么教我们上课。学生跟老师这种微妙的关系转换——就是我们在一起:我们在一起学习,我们在一起发现,我们在一起相互鼓励,我们在一起过着一种美好的教育生活。谁也离不开谁,谁都是有价值的,每个人的任何表现都不用担心会受到惩罚,会让人讥笑,课堂特别融洽。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才能感觉“如坐春风”。

当然,课堂里孩子会反应出不同的生命状态,有些孩子因为坐的时间太长,不可避免会出现倦怠,一些老师会觉得这类孩子“纪律比较差”。但对于那些有敏锐感受力、有智慧的教师来说,他们会帮助学生克服这种身体的自然反应。这个时候,教师的某些技术很重要。黄老师其实蛮注重这种教学技术的,有时候我们可以说他其实蛮“炫技”的,但是他不是纯粹地、外在地炫技,它始终跟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感受力关联在一起。这种处理能力,需要日积月累,需要不断地自我修炼,需要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提升。

想大问题,做小事情

我听黄老师的课应该有二十几节了,也多次对他的课堂作过评点,我的评点更接近于“课堂教育哲学”,我以前没有想到这个概念。

中午我跟陈春老师说,如果说你跟黄老师有区别,区别在哪里呢?区别在于,黄老师有这种课堂结构能力。比如说,知识本身的难点,跟学生真实理解的难点,是两件事,后者是学生真实地去理解、现场发生的那个难点,黄老师经常会对后者做细化的工作。黄老师很敏感,他善于捕捉、帮助、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个问题。“想大问题,做小事情”,黄老师的细化工作,就是在“做小事情”。

从学科来说,黄老师还是很强调课堂效能的,他很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比如说,他是不吝时间让学生来表现的,这种表现对其他学生会产生积极的启迪,也就是某种个人的独特性会转化成班级的资源,他会做这个深化工作。同时,他还很注重强化,尤其在学生有疑惑的领域、有茫然的地方、会产生困惑之处,他特别注重这种强化。

“提升对教材文本的解读能力,也是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的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甚至可以说,对数学教师解读教材文本的能力的要求,比对语文教师还要高。”

从写作者的角度来说,这个地方就是浓墨重彩,“来回折腾”。

听黄老师的课,你有时候会觉得他好像没教什么,但是仔细回味,就会发现,在重点的地方,他总是教得很用力气。这符合教学的真实。这个教学真实,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的不教。“大问题教学”,你教的是学生心中的真问题,而不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一些自然连带的问题。

伟大的老师不挑学生

如果要我对前面谈的内容作一个归纳的话,可以这么说,我们今天的教学(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数学教学),我们首先要思考:我们为什么而教?接着思考:既然我们是为儿童的发展而教学,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是最有助于儿童发展的?教师需要哪些素养、哪些个人能力去推动教学的实现?我们首先要做一个专业的教师,才可能无论面对什么样学校的什么样学生、什么情境中的课堂,我们都能够从容,我们都有专业自信,都有专业尊严。

伟大的学校从来不挑学生。有些学校一到高考结束就抢学生,这样的学校——哪怕是最好的学校,都是没有尊严的学校。伟大的学校为什么不挑学生,伟大的学校是发展不同学生的各自的伟大,这才叫“伟大的学校”,而不是把考试考得最好的学生招到这所学校来。

对教师而言,道理也是一样的——教师不应该挑学生,他不是只为某一些学生而服务的,虽然你整个的教学会为某些学生上课,但是一个有智慧、有境界的教师,不应该挑学生。这一点对于小学教师来讲尤其重要。

猜你喜欢
老师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