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活情趣与小学数学教学

2017-09-13 06:55柴青萍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18期
关键词:提高能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柴青萍

摘要:众所周知,愉快和兴趣往往同时出现,兴趣和愉快是人类最主要的两种内向情绪,能引起愉快的情境,也往往能使人感到有兴趣,兴趣和愉快往往相伴而出、互相作业、相互补充。感到有兴趣思路就会集中,容易学得好、记得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走进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关键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能力;减轻负担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6-0024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就应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我们熟知亲近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我们的视野,进入学习情境,并产生亲近感,从而诱发我们的内在潜能,使我们能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想办法探索知识形成过程,充分利用现有的知识经验和所熟知的事物进行数学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愉快和兴趣往往是同时出现的,兴趣和愉快是人类主要的两种内向情绪,能引起愉快的情境,也往往能使人感到有兴趣,兴趣和愉快往往相伴而出、互相作业、相互补充。感到有兴趣思路就会集中,容易学得好、记得牢,取得良好的教学结果。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走进生活,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一、走入生活化,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者不如好者,好者不如乐者。”问题是数学的灵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数学,我们要从生活中抽取问题。问题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要有适当的难度,与学习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使学生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这样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如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时,给学生提出一个小小的生活问题:“在上学的路途中李强用了4/5小时,王华用了3/5小时,张明用了2/3小时,他们三人谁用的时间多些?”对于这个问题,小学生一定会想很快找出答案,但都不能一下子回答上来。这时,教师就需要因势利导“只要我们学会了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件事不就全明白了吗?”这样的生活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迫切探求知识的积极性,自然学得津津有味。

二、练习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

数学注重“情感”,以提倡“学以致用”,努力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特定的情境中和热烈的情感驱动下,进行实际应用,同时还能通过实际应用来强化学习成功所带来的乐趣。数学学习应以训练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注重锻炼我们的操作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这一特有的功能,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让我们“变成”测量员,进行实地调查,搜集数据,制统计图,写调查报告,从实际生活中产生觉悟,求知欲得到满足,更加乐意投入到学习情境中。同时使我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都到较好的培养和训练。

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就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的办法来创设学习情境,在我们的知识结构中已经有了角和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但它们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不十分明显。大部分学生都难以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进行一番研究,此时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首先,在回顾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试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会不会存在某种关系呢?就会产生角与角的相等、不等、内角之和(差)与第三个角的大小比较等问题。当发现这些问题只对某些特殊三角形有意义时,思维可能会指向“三个内角的和是否有一定规律,再画一些三角形,(包括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再用量角器量出三个角,观察一下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什么关系。通过测量计算,我们会发现三个内角的和都在180°左右,“我们再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看一看,”这样我们会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总是180°的猜想就水到渠成了,接着可利用课本知识给出严格的逻辑证明。这样,我们凭借实践操作时的感性经验找到证明方法。实践操作不但使我们获得了定理的猜想,而且受到了证明定理的启发,显示了很大的智力价值。

三、训练生活化,拓展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激发兴趣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而培养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则是育人的根本,在一定意义上比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适当提高训练的高难度,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有益处。在此方面,笔者在辅导著名的牛顿问题——“牛吃草”问题后深有感触。“有一块均匀生长的草地,27头牛6天吃完,23头牛9天可以吃完,求21头牛几天可以吃完?”(草地上的草牛吃后每天继续生长)学生见题后大都以反比例思维来解题,结果事与愿违,随即教师一生活中的水井打水为例进行启发诱导,有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凸现出来,“根据第一已知条件,6天后276=162头1天可将草吃完,这就表明9-6=3天后239=207头牛1天可将草吃完,这就表明9-6=3天后長出的草可供207-162=45头牛吃一天,说明每天长出的新草可供453=15头牛吃1天,那么目前尚有21-15=6头牛需吃原来长出的草。”讨论到此结束,该生的思维暂且搁浅,顺着这个思路其他同学的灵感也上来了“这就要求求出原有的草够几头牛吃1天”“根据已知条件可知,原有草够162-156=72头吃1天(或207-159=72头吃1天)。”那么,问题的解决便水到渠成“726=12(天)”。此题解毕,教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是笔者最难忘的一次拓展学生思维的成功尝试。

总之,在生活中充分掌握数学,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尝试数学学习的乐趣。其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即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又运用于生活,为生活服务。endprint

猜你喜欢
提高能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浅谈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让趣味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初中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