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学校特色课程建设

2017-09-16 03:42李国兴肖淑芳
基础教育参考 2017年17期
关键词:劳技研究性核心

李国兴++肖淑芳

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学习、发展所必需的素养,它引领、指导着学校课程前进的方向。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聚焦点,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基于此,上海市莘庄中学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进行了深入研究,之后对学校课程进行了重新整合和定位,把学校课程规划实施作为学校落实办学理念和实现培养目标的有力保障,使课程建设成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课程理念:核心素养校本化的个性理解

核心素养其实就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里对此有明确的说明,即将其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莘庄中学为满足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以“善德博学、健体尚美、灵动创意”作为学生培养目标。“善德博学”是指品德高尚,并具有扎实的人文、科技等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与核心素养的人文底蕴等对接;“健体尚美”是指身心健康,并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与核心素养的健康生活等对接;“灵动创意”是指在动脑、动手方面能够更加灵活,富有创意和创造力,与核心素养的科学精神、实践创新等直接对接(见图1)。

在具体做法上,学校将创建DIY特色高中作为未来办学目标,并把DIY理念融入体验教育中,初步形成了体验教育办学思想体系。DIY代表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做),Design It Yourself(自己设计与创作),Discover It Yourself(自主探索和发现)。以综合素养培育为价值追求的DIY特色课程,实现了从行为体验上升到情感体验再到生命体验的飞跃,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侧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经过三年的实践,在DIY特色课程的引领下,力求使学生们实现“四个一”的学习目标,即掌握一门艺术技能、具有一项体育特长、受过一种科技训练、养成一生阅读习惯。这不仅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体验性学习经历,也为培养出能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善德博学、健体尚美、灵动创意”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奠定了基础。

二、课程实施:DIY特色课程

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支撑

莘庄中学为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长远发展的需求,对学校课程进行了重新整合和定位:有普遍适应性的基础型课程,以满足学生成长需求、达成基本公民素质;有着眼于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以达成学校培养目标的个性化课程;还开发了荣誉课程(专业精品课程),以最大限度地尊重和满足学生的课程选择权,最终体现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使之具备“三精”特色的DIY课程体系(见图2),从而为促进学生个性成长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

1.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面向全体学生实施

学校在基础型课程教学中,立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注重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比如,语文、政治、艺术(音乐、美术)、劳动技术(以下简称劳技)等基础型课程,根据学情,进行了二次开发,通过增加DIY元素来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与感悟中发展核心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精品人文课程。重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课程包括:语文拼图式阅读课(一周2节)、政治時事读报课(两周1节)、英语读报课(每周2节)、英语WAP听说课(每周1节)、历史地理嵌入式阅读课(每节课10—15分钟)和生物、物理、化学延伸阅读课(发现史、经典实验阅读)。阅读课程的设计,不仅保证了阅读的时间,还培养了学生在阅读中对阅读素材的理解、分析、概括、鉴赏、评判以及迁移运用的能力。

(2)精妙科技课程。重点提升学生理性思维能力、批判质疑的科学精神、聚焦问题解决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方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此课程主要以两种方式呈现:一是把劳技课嵌入机器人模块(劳技课校本化实施的1.0版本);二是把劳技课嵌入阿迪诺(Arduino)自动化控制项目(劳技课校本化实施的2.0版本)。把劳技课程引入“双新”课程中的自动化程序控制,是劳技课与工程学的完美结合,提高了劳技课程的技术含金量。

(3)精美艺体课程。重点使学生掌握艺体技能,具备正确的审美判断,提升艺术品味。该课程分为:高一年级合唱课、高二年级素描课;高一年级篮球(男生)和健美操(女生)专项课程,以及高二年级篮球(男生)、健美操(女生)、击剑、武术等专项课程。艺体课程,实现了通过高中三年的课程体验,使每位学生至少掌握一项体育基本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的目标。

2.拓展、研究型课程以兴趣为导向,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拓展型课程立足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学校拓展型课程包括学科类、综合类、实践类三种类型(见图3)。学科类拓展课程是对基础型课程科目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拓展,为限定选修课程;综合类拓展课程指学习领域素养的拓展课程,为自主选修课程,包括以学期为周期的长课程,也有讲座式的短课程;实践类拓展课程指由学校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主题教育活动,以及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社团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

研究型课程是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课程,主要采用主题探究活动、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方式实施(图3)。

学校研究型课程是根据《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等文件精神,要求每位学生在校期间要完成一份质量较高的研究性学习报告。然后对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评定,促成每个学生拥有真实、高质量的研究性学习经历,促成学校形成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研究型课程开设、指导机制。学校制订了《莘庄中学研究性学习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致力于让学生学会“发现、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运用反思、批判的方法从较高层次发现、提出问题”,以研究、解决问题为主线的分阶段教育目标。endprint

高一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问题意识。要求学生把在学工学农、社会实践中发现的现实问题,自觉转换成课题研究。学校利用上海电教馆的慕课平台,选择性地为高一学生安排了“研究性学习的通识课程”。此课程使学生能够知晓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以及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和课题研究的方法等。同时,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个性化课程”,从而对研究性学习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高二年级着重培养学生搜集、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初步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以及通过构建知识模型来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组织策略上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每个小组均有一位课题指导教师。

高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运用反思、批判的方法从较高层次发现、提出问题,为学生研究问题的创新意识打下基础,为学生更高层次的研究奠定基础。

3.荣誉课程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向更高层次发展

結合学校课程特色,在人文、科技和艺体等方面,建立学生专业团队,并设有符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以培养专业团队,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比赛等活动,为学校争得荣誉。该课程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了学生的特长。

为了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个性需求,学校成立了四个工作室:“熊伟美术工作室”“程坤美术创作工作室”“肖璐怡击剑工作室”和“盛怡合唱工作室”,为建设一批适合学生发展的精品课程奠定了基础。

三、 课程评价:

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

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出发,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是学校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比如,制订了关注过程、调动和发展评价对象的“多元评价量表”;开发了DIY特色课程的选课、实施、交流、展示、评价于一体的管理平台,记录了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在平台上通过相互学习、借鉴,激发了创新的火花,发现了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拓宽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也可以利用平台对学生进行指导,对学生的表现做出综合评价,以发现、选拔能够进入精品课程继续学习的优秀创新人才。另外,还有基于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等主题活动的DIY特色课程成果的综合展示。

总之,多元化的评价目标、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发展。

(责任编辑 张慧籽)endprint

猜你喜欢
劳技研究性核心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数列学习中的应用探究
劳动技术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应用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论小学劳技剪纸课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关于“微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初探
利用体育活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参考答案
挖掘乡土资源,推进“一校一品”校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