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研的现状分析与“互联网+教研”的设计

2017-09-16 06:38蒋新成
基础教育参考 2017年17期
关键词:网络教研策略

蒋新成

[摘 要]随着社会步入“互联网+”时代,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网络教研已经成为了新的教研模式,是常规教研的一种有益补充,其应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深入。但作为一种新型的教研模式,网络教研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教师参与度低、实效性偏低、设计不够规范、管理滞后、缺乏活动评价等,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教研设计;网络教研;教研分析;策略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教育教研方式也发生了变革。由此出现了网络教研这种新的教研模式,其跨越时空的便捷的活动形式深受一些教师群体追捧。但从当前笔者参加的一些网络教研来看,大部分都是非正式与“非官方”的背景,源于“草根”的一种自发的学习行为。而且一些教师对网络教研也存在认识上的不足,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還处于被动状态,导致网络教研还停留在较浅层次,缺乏深度的互动交流。近年来网络教研盛行,使众多教师从中受益,也深刻地改变着许多体育教师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而很多地方也在利用名师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教研活动,使众多教师足不出户便可学习到全国各地的名师经验,借鉴到众多丰富新颖的学科优质资源,大大推动了各学科“草根”教师开展课改活动。在此,笔者结合近几年参加各类网络教研的体会,分析网络教研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进一步提升网络教研的实效。

二、网络教研存在的问题

网络教研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研模式,已经走过了十余年的历程但还远未达到成熟的地步,正处于不断提升和发展完善的阶段[1]。从当前网络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网络教研参与度低,教师深层互动不够

由于一线教师工作任务重或者部分教师认识不足,他们习惯于现场的教学研讨活动,对网络教研的主动性不够。如由于网络教研的设计缺乏科学性,网络教研主题偏离教学实践、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都是影响教师参与网络教研活动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网络教研大部分采取一种“非官方”的形式,是一些学术团体或者“草根”自发组织的研讨活动,教育行政部门一般不发文通知,没有强制要求,也缺乏相应的活动管理的规范和评价,导致激励机制不足,教师参与网络教研驱动力不够,缺乏深层互动。

2.网络教研定位过高,曲高和寡实效性低

就目前一些地方开展的网络教研情况来看,网络教研形式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师对于资源的需求[2]。虽说参与网络教研的不乏名优教师,但他们在网络教研中探讨更多的是深层次或理论性的问题,对一些日常教学实践中涉及的实用性较强的问题研讨不多。如果网络教研研讨主体问题定位过高,只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演绎诠释,而不能真正地进入课堂操作,就会导致“曲高和寡”,不被一线教师所认可,也进一步降低了网络教研的实效性。另外,一些网络教研中课堂表演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堂课可能是一个团队花了几个月甚至一年时间“打磨提炼”出来的,视频教学展示求新创新,但与一线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严重割裂,不被一线教师所认可,也进一步降低他们参与网络研讨的热情。

3.教研设计有待规范,管理评估需要完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教研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当前网络教研的主要形式包括远程视频会议研讨、网络论坛、QQ群研讨、微信群研讨,但从实际的应用效果来看,网络教研还处于发展阶段,还有一些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如一些网络教研活动形式单一、随意性大、缺乏主题,没有活动的记录梳理和小结,更谈不上对参与教师进行评价,是一种线上的随机性研讨。其实,网络教研也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网络教研前应科学设计活动目标、研讨对象、主题发言人、活动评价等[3]。但由于一些网络教研组织者经验不足,设计的网络教研不够规范,对研讨主题征集的时间不充分、研讨主体的筛选不严谨、研讨主题的公示不够早、研讨人员的分工不明确,缺乏活动评价和研讨小结,导致了研讨活动流于形式,研讨问题不够聚焦。

三、“互联网+”教研的设计与实施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一种新的发展行业。“互联网+教研”是一个系统的整体,要求每次网络教研都目标明确,有活动主题、活动过程记录、活动过程评价、研讨主题调整、研讨总结汇总。针对传统网络教研存在的问题,为提升网络教研活动的质量,有必要运用PDCA科学程序进行,实现从一般的网络教研到“互联网+教研”,从而跨越时空的限制,提升网络教研的深度、广度,直接提高教研活动的效果。当然,在开展网络教研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要点。

1.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如果说专家名师是网络教研的引领者,那么教师始终是教研活动的主体,只有教师全身心地积极投入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才能取得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实效。在一些常规教研活动中,教师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大部分教师不敢主动点评,都害怕回答或拒绝回答各类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教科研活动的意义缺乏正确认识,自我感觉理论水平浅薄,认识层次低,不敢在教研活动中发表自己的感想;一些常规教研活动形式单一,主要是专家或教研员讲或点评,其他教师则忙于听或记录,没有进行深层的的互动。现如今,笔者认为,如果把活动内容或活动中需体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新理念提前通过网络传递给每一位教师,那么其他教师便可以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学习。如此,在网络上所有教师都会毫无顾忌地进行研讨,发挥出教师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轻松提高教研实效。

例如一些学科专业杂志官方网站上定期举办主题网络研讨,并在每期杂志上开设一个“网研集锦”板块,刊登一些教师的研讨心得,吸引了全国许多“草根”教师注册登录和交流,扩大了教师的专业视野,提升了教师网络教研的广度和质量。所以,开展“互联网+教研”不仅是一种网络教研参与形式的变革,更是一种思维的创新,会极大提升教师教研的动力和教研活动的质量。endprint

2.研讨的内容要接地气

网络教研作为常规教研的一种有益补充和线上教研活动,活动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如前所述,教师参与网络教研主动性不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网络教研的主题不够“接地气”,而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网络研讨的问题最好要与其自身的日常教学密切结合[4]。例如,今天有教师上示范课,前一天就已经把教案上传到网站上,方便教师们查阅,这样在示范课之前其余教师已经对课有所了解,觀摩时会带着问题看课,观摩结束后再在网络论坛中开辟专题研讨帖子,针对该课在常规教研中还存在的疑问,或未研讨透彻的话题从线下转到线上继续进行网络研讨,从而彻底解决某一问题,大大提高教研的效率。

例如,笔者在校园网上开设了论坛、QQ群、博客的研讨沙龙等,将一些名优教师与县名优教师带徒成员组成学习共同体。每一个周期收集筛选一线教师的研讨主题,在QQ群里提前公布研讨通知,定好主题发言人发言,还让其他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将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困惑发到网络主题帖上,全体成员进行网络研讨,通过共同会诊—发现问题—主题研讨—解决问题,达到网络教研分享智慧的目的。研讨结束后还在QQ群里发布作业,学员提交作业,由导师再进行总结,公布参与研讨的教师学习情况。除此之外,将优秀的研讨文章推荐到县市的内部杂志进行刊登。这样的活动对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笔者也是众多的受益人之一。

3.开展研讨过程需引导

教研开展的三大核心因素之一就是专家引领。专家资源在网络教研过程中除了以自身的“明星”效应吸引教师参与外,还在网络教研解答疑难问题方面具有权威作用,而这也是开展网络教研的重要价值所在。网络教研能够超越时空限制,但相比常规教研也存在一种类似于非现场的非正规的形式,在开展网络教研的过程中需要激活教师的那种积极参与的“正式”活动气氛,引导他们围绕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与互动交流。

例如,笔者在带徒活动中的每一次网络教研,都会在工作群里提前一星期公示研讨的主题,让参与的教师提前查找专业书籍或相关文献,做好充分的研讨准备。个别青年教师不用担心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而无从回答,由导师负责引导其从某几个角度去思考,查找资料,把基础工作做在前头。特别是把一些教学视野开阔的教师设置为网络教研主体发言人,那么接下来的网络研讨活动大家都会准备得比较充分,对于一些教师提出的疑问,会有很多解答释疑方案。每次网络教研活动结束后,都要对解答释疑方案一一进行统计,整理出清晰的过程与思路,进行问题点评和小结;特别是表扬一些发言积极的教师,把精彩的发言者依次在网络论坛上置顶或者提升账户等级,使得参与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激发,网络教研的实效也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新桥.网络教研舞翩跹——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听评课教研的实践与思考[J].技术与应用,2011(6).

[2]杨春会.大学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误区及对策[J].航海教育研究,2009(1):82-83.

[3]戴仁俊.网络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9(2):36-38.

[4]马红亮,丁新.格雷格·柯瑟林的网络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4(7):37-41.

(责任编辑 张慧籽)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教研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性网络教研共同体的建构
录播教室应用与管理
网络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基于网络教研平台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初探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