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点”带“面”整体推进素质教育

2017-09-16 06:34刘良
基础教育参考 2017年17期
关键词:教研生活化读书

刘良

山东省宁阳县实验小学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秉承“让每个学生在幸福中学习,在成功中超越,在创新中发展”的办学理念,抓“点”带“面”,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阵地,推动了课程改革与师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课堂成为情感的“互动地带”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学校以此理念为先导,以努力打造“优质、高效、生活化”的课堂为目标,使课堂不再是枯燥知识的“训练场”,而是成为师生感情交流的“互动场”。

1.厘定“优质、高效、生活化”课堂的内涵

“优质、高效、生活化”的课堂就是以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教材内容实施的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一是具有生活性,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二是具有深刻性,教材钻研得深,学生听起来轻松,思维层次深;三是具有独创性,对教材有真知灼见;四是具有广博性,厚积薄发,能产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效果;五是具有启发性,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磁性和魅力,以灵性启迪悟性;六是具有机智性,课堂上总能灵感闪现,产生奇思妙策。

2.开展系列化的校本教研活动,打造课堂

一是开展以集体备课为主要形式的“常规性教研”,着重探索“优质、高效、生活化”课堂的结构,年级学科备课组教师“同课多上”,研究突出一个“实”字,教研模式为:专题研讨—全员参与—总结提升—交流推广—深化提高;二是开展以“同课连上”为主要形式的“主题性教研”,围绕一个“精”字研究构建“优质、高效、生活化”课堂中遇到的典型问题、教学疑难、精彩创意等,教研模式为:问题指向—教学设计—实施教学—主题报告—说课反思—议课互动—专业引领—主题总结;三是围绕“优质、高效、生活化”课堂立项的课题开展“课题性教研”,研究紧紧围绕一个“专”字,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加强研究的深度,提高研究的效度,教研模式为:提出任务—捕捉问题—教学实施—同伴互助—提升推广。

3.措施保障,推进课堂教学的深度改革

(1)开放课堂

为促进“优质、高效、生活化”课堂的顺利实施,使常态课更加优质、高效,学校将课堂全面开放。在每个教室摆放“听课凳”,学科教师可以随时进入课堂听课,更提倡跨学科听课;教学管理干部的主要精力放在轮流听课,指导教师课堂教学的改革,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为争取家长对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力支持,学校调整了开放办学的思路,使家长会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主要做法是:各班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分批每两周组织家长走进课堂听课,一般连续听课2天,以见证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情况,听课后家长要针对孩子情况与各科教师进行互动交流;采取无记名方式如实填写评教评学调查表(此表直接交教导处,学校安排专人管理);每学期学生家长至少轮流进课堂听课一次。

除此之外,学校充分利用优质的学生家长资源,开展“家长助教”活动。由学科教师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根据教学需要确定“助教家长”,内容、形式可多样。凡执教过“助教课”的学生家长,学校均根据其所讲专业知识,颁发相应的“助教证书”。如科学课学到气象知识时,学校邀请在县气象站工作的学生家长来讲授相关专业知识;数学课学到利息相关知识时,邀请在银行工作的学生家长到校讲授……“家长助教”活动的开展,使家长体验到教师的辛苦,对教师增添了一份理解;由于学生家长遍布各行各业,其专业知识既丰富又系统,使学生不仅在学习中体验到更多乐趣,而且开拓了视野。

(2)评价课堂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学校重新修订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主要参考指标为:目标达成度、课堂结构、师生情感与态度、学生参与度、生生合作、学习评价与反馈、创新实践能力等。学校不定期组建评委团对教师执教常态课情况进行量化评价,评委团一般由教学管理干部、中心教研组长、学科备课组长、学科骨干教师组成,并以当堂检测学生达标情况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成绩的一项重要指标。

学校还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题研究。如针对课堂教学最后五分钟教学效率低的问题,开展课堂最后五分钟教学设计金点子征集活动,探索出了以“自主总结、趣味检测、巧妙延伸”为基本框架的二十多种“五分钟金点子”;针对机械、重复的常规作业开展了“智慧型作业”的设计研究,从实践性作业、表演性作业、观察性作业、调查性作业四个层面开展实践探索,让作业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在中、高年级学生中开展“我是小老师”体验活动,制定一系列合理化的操作程序,在活动中涌现出一批“小名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课堂改革促进了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

课堂教学的改革,使课堂变成了教师的一项“产业”,成为展示教师亮丽风采的“名片”。为把这项“产业”做大做强,教师需要兢兢业业地“经营”,需要自觉地不断“充电”,由此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教师身上的职业倦怠正渐渐消失,不少教师渴求进步,自觉研读专业理论书籍,并正在蔚然成风。学校抓住这一良好时机,在全校教职工中开展了“核心素养要提升,我们怎么办”的大讨论,确立了“以人为本,以师生为本,以师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管理理念,即“以目标激励人,以氛围感染人,以情感凝聚人,以事业成就人”,引领教师重点过好三关——读书关、反思关、合作关。

1.读书关

为人要厚道,为师要儒雅,为教要虔诚,为此教师要博览群书。为使教师有书可读,学校推荐了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教育名家”“人文情怀”等方面的专著、书籍、杂志目录供教师参阅,购置了教育专著及经典图书两万余册,电子图书五千余册,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全天开放。教师办公室内设置了图书架,充实了图书,供教师随时研读。学校创办温馨“书吧”,订阅、配置报刊杂志一百二十多种,使教师在“书吧”轻松愉快的阅读交流氛围中体会精神生活带来的富足和喜悅,把读书当作休闲,把读书当作享受。学校读书活动形式灵活:专家引领读书,使教师们体会到要不服输、好读书、勤练笔、多投稿;开设“行知论坛”、建立博客进行网上交流读书,搭建了教师情感交流的平台,使教师感受到读书带来的快乐;通过常规读书活动,建立教师读书档案卡,使读书成为教师生活、工作密不可分的一部分。endprint

2.反思关

一是加强个人反思,形成反思的习惯,反思的重点是分析自己教学的不足,包括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方法等,反思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即改进教学。二是明确创新改进的重点,制定个人“创新改进目标”,即解决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上的具体问题。三是教学的“自我鉴赏”,每学期为每位教师摄制课堂教学实录,刻录成光盘让教师自我分析、自我研究。四是注重“课堂教学改进”的案例研究,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撰写4个研究案例。五是不断提升“创新”的目标,实现二次课堂的提升。

3.合作关

为增强教师的团队意识,避免教师之间的“内耗”,学校本着促进公平竞争、合作共赢的原则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积极为教师提升综合素养搭建平台,让教师在活动中体验成功,获得成就感。所有的奖惩均实施“捆绑式”的团队评价,并颁发“合作奖”。

目前,学校教师正享受着工作带来的快乐,他们把备课当作是在“创作”,把课堂视为体现自身价值的“舞台”,把批改作业当成欣赏一件件的“艺术品”,一支師德高尚、业务精良、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正在谋划着学校更美好的发展前景。

三、特色课程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1.校本课程显活力

围绕“丰富内涵、拓宽视野、展示才华”的校本课程研究思路,学校探索出了“诗文诵读”“春节文化”“开心学数学”等校本课程,编写了《课外诗文诵读》《春节文化风俗录》《开心学数学》等16本校本课程教材,按照校本课程开发指导纲要的要求,安排了专任教师,固定了授课时间,制定了合理的课程评价方案,达到了厚重学生文化底蕴、开启心智、全面提高综合素养的目的。

2.微型课程打造幸福

学校利用活动课时间,开设了15分钟的诗文诵读、15分钟的写字训练、15分钟的谈天说地、3分钟的英语歌曲欣赏,让学生体会到读书带来的幸福感,深受学生喜欢。

3.活动课程展风采

学校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如诗文诵读比赛、课本剧表演比赛、“读童话、读名著”讲故事比赛、写话及快乐作文竞赛、数学学具制作比赛、英语会话比赛、科技创新制作比赛、品德与社会调查报告评选等学科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既巩固了学科知识,又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等综合素养。尤其是全校师生参与的“经典诗文”诵读展示活动,达到了精、气、神、韵的完美统一。

4.隐性课程“润物无声”

一是创设了寓意深刻的育人环境,以安全教育、廉政教育、爱国教育、环保教育、科技教育以及艺术欣赏、经典诗文、成语故事等十几个主题设计制作了宣传版面,形成了浓厚的校园文化;二是通过开展“献一本看多本”活动,形成了学生常读常新的读书文化;三是以各学科知积学习为基础,创编了学生喜闻乐见的课间文化活动游戏,形成了有序的课间文化;四是结合快乐大课间的推行,精心创编了“春眠不觉晓”诗意课间操,整齐划一的动作、轻快活泼的音乐、体育教师规范的带操,形成了学校亮丽的课间操文化;五是放学时学生两两结队,和着有力的节拍吟诵经典诗文,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路队文化;六是针对学生校外失控时段的管理,利用网络建立了级部博客、班级博客、教师信箱、短信直通车、QQ群、校讯通、微信群等现代化信息交流手段,形成了家校信息畅通的网络文化。

由于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始终抓住课堂教学改革不放松,形成了青年教师奋发有为、中年教师勇挑大梁、老年教师不减当年的良好工作氛围,师生综合素养得到明显提高,许多家长以孩子在本校上学为荣,学校办学效益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 张慧籽)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研生活化读书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