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班主任德育理念与有效教育策略探析

2017-09-20 08:46郭德宪王彩霞裴丽莎
职业·下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教育创新教育策略中职教育

郭德宪+王彩霞+裴丽莎

摘 要:中职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类教育中与社会生产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一个教育层次。本文从三大方面对中职班主任德育理念与有效教育策略进行探析,提出社会普遍对中职生还存在一定偏见,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要树立积极的德育理念,采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开展学生的德育工作。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能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成长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职教育 德育理念 教育创新 教育策略

中职生的生源决定了中职教育的特殊性,同时也决定了中职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中职生作为企业生产力大军,在生产岗位上一度占据一席之地,但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新技术的改造等,机器代人的思潮逐步走入到现实企业生产之中,这对中职生的就业是一个冲击,同时对中职生的道德素养、技能水平等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对于中职生的教育,尤其是对于中职生的德育工作也需要持续作为研究的重点,进行加强和改进。对中职生的管理,最基本的管理单位就是班级,班级学生管理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如何开展好学生管理工作,引导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作为直接教育者,所具有的德育理念和教育策略尤为重要。

一、正视生源差距,重塑积极的德育理念

1.修正认知,对中职生的认识要“脱俗”

“脱俗”就是要脱离一贯对中职生的认识,用欣赏的眼光去关注他们。提到中职生时,总是觉得他们很叛逆、有恶习、爱打架、不好管等。而这样的“帽子”扣在中职生的头上,更容易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摘掉帽子给他们更多的尊重,才是开展德育的首要任务。明确一点“学习成绩低,不代表素质低”,中职生是中考的落榜生,但不是人生的“落榜生”,他们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也是人生新的开始。他们可能一时不愿意读书,但不代表他们不想追求新知。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特长,动手能力也强,其实他们也还怀揣梦想,希望练就一身技能回报家庭。对中职生认识的“脱俗”就是要重新认识他们,就是要给学生人格的认同,发自内心地去理解他们,帮助他们,教育他们。

2.主动施教,教师没有选择学生的权利

有的班主任经常讲“如果我们班没有这个学生,这个班会是个好班”。或者找到学校职能部门请求“能不能把这个学生转走,实在是没法管”。听到这些话,我想真正需要反思的应该是教师。学生是受教育者,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对他们進行教育,进行雕琢。教育不是把所谓的好学生顺利培养成才,而是正确规范和引导学生行为,提升学生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作为班主任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何体现教师的能力,贵在“因材施教”。班主任应该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不一样的教育策略,使学生能够守住道德、规矩、法律的底线,逐步培养良好习惯,尤其是对于中职生,这就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因此,教师没有选择学生的权利,但有选择如何教的权利。

3.潜移默化,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

教师的责任在于言传身教。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教师的思想、情绪、行为等都对学生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整天面对一位经常抱怨、批判的教师或者一位整天面无表情的教师,学生的思想里也将会变得有批判性、变得消极,学生也会一副冷冰冰的样子。在这种负能量的影响下,学生又怎么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呢?

教师应该是充满阳光、充满正能量的。尤其是整天面对学生的班主任,即使心情不好,当面对学生,也应该是微笑的。教师要时刻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用充满阳光的心灵启迪学生。

4.落地生根,由理论德育向行动德育转变

当前各种德育模式充斥在校园,课堂上各项德育主题开展得有声有色,甚至能评选出“优秀德育课堂”,可实际当中,学生的各种表现又让我们惭愧。例如学生见面不打招呼、楼梯路面纸屑痰迹、食堂窗口挤成一锅粥……因此,德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课堂之后的表现才是检验“优秀德育课堂”的标准。班主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行为,要思考的是能不能真正把德育要求贯彻下去,将理论德育转变为行动德育,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二、秉持积极的德育理念,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

1.俯下身来,教师要与学生“等高”

首先,教师要站在学生的思想高度分析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思想不同,认知是非的能力还不强,极易走错方向。例如,学生谈恋爱的现象,学生们受社会环境或影视剧等各方面影响,在不能意识到责任和义务的情况下,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恋爱观,主要去模仿恋爱交流的方式、行为动作等。在所谓的恋爱过程中,学生不再专注学习,极易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滑,同时,也会造成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或者会引起校园打架事件等。如何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意识,保持良好的同学关系,班主任就需要俯下身来,尽可能与学生多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教师要用“逆推思维”,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其次,就是“平视”学生。伴随着学生成长,学生的思想开始独立,他们会利用一切机会证明自己已经长大成熟,他们渴望得到认可,渴望得到尊重,渴望得到赏识,每当自己取得好成绩或者做一件好事,他们期许的更多的是认同,认同他的能力、认同他的思想,或许他们做的还有不足,这个时候老师需要做的就是用他们的标准首先去认同他们,循循善诱地鼓励、激励学生渴求进步的变化,在拉近与学生距离的同时,也能避免他们叛逆心理的产生。

2.追根溯源,搭建师生的通心桥

教育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学生是最好的教育。可是当班主任努力去关心、关爱学生的时候,班主任是否考虑过,学生能体会到对他们的关心吗?能接受对您的爱吗?曾有一个调查,问教师是否爱自己的学生,90%的教师都回答“爱学生”,而问到爱学生的教师所教的学生“老师是否爱你们”时,只有10%的人回答“爱!”可以看出,老师的爱没有传递到学生,老师的爱没有走进学生心灵。endprint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呢?在教育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班主任不能只讲制度要求,而要深刻讲明道理,追根溯源,了解学生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例如学生有情绪时,教师不只是去要求学生学会控制情绪,还要了解学生产生情绪的原因,帮助学生解决好产生情绪的根源,自然而然学生的情绪就能控制了。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要体察学生,真正从细微之处帮助学生,学生也就体会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关爱。而这样所建立起的师生之间的互信,更有助于今后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

3.善于观察,学会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赞美是消除人际隔阂、拉近距离、增进感情的最有效方法。在教育过程中,赞美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去发现他自身存在的优势。然后决定是私下对学生进行鼓励,还是在集体场合对学生进行表扬。例如,笔者原先班内有一名学生,平时不爱学习,上课经常说话、接话茬。在一次进宿舍时,笔者发现他在认真地绘动漫画,栩栩如生。经过询问,知道他曾经学过绘画,还获得过一些奖项,便鼓励他重新设计一下班里的板报,对教室环境进行设计修饰,在班会课上对他进行鼓励表扬。一来二去,学生在课上的表现开始转变,学习态度也逐步改变了。实际上,所谓的闪光点不一定是学生自身所具备的特长,或许只是一时的点滴表现或者一次小小的进步,例如主动做卫生、关心同学或没有迟到等。教师要学会找到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使学生“顺势”成长。

再者,班主任要少让同学们写反思,多去找优点。为学生建立“优点档案”,并保持所发现的每一个优点、每一点进步,如果没有保持住,就临时将这一点移除,当能够继续保持这一优点时,重新记入“优点档案”。当优点找的足够多时就覆盖了缺点,学生在一个互相比优点的环境里成长肯定比在一个经常反思的环境中要有竞争力和积极性。

4.关注生活,好习惯才是真品质

教育学生不能只停留在说教,而忘了日常行为的点滴教育。学生把好的日常行为形成习惯,他们便是有教养或者说有素质的人。课堂上教师总在教育学生怎么做、如何做,但真正的教育来自于生活之中。例如学生上课经常迟到我们要抓住不放,直至学生养成不迟到的习惯;学生衣冠不整时教师要提醒:学生踏进草坪教师要制止……作为教育工作者,即使是不认识的学生也要制止。因此教育还要全员化,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去教育任何一名学生。班主任在做到行为示范的同时,抓住每一个教育学生机会,使学生逐步养成习惯,并坚持好的习惯,这就是真正的教育。

5.顺势引导,班级奖励多样化、范围广

所谓“顺势引导”首先认同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并能够结合学生的优势,引导鼓励学生发挥出不同的特长。对于中职生而言,优秀不能只凭成绩优异,每个专业领域有一技之长都能获得好的发展。作为教育,重要的是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能够增强中职生的自信心、“放大”学生的一技之长,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能够发挥出自己的长处,对于学生本身而言就是成功的。教育学生一定不是让学生成为全能冠军,而是引导学生把他的优点发挥到极致,这就是培养人才。

班级奖励的作用就是要引导被奖励者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同时让其他未被奖励者向上、向善,向榜样学习。对于学生而言,被奖励者的自信心、自强心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消除学生的逆反情绪。但在班级管理中,要避免奖励一两位学生的现象,使得大部分学生认为奖励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而丧失积极性,同时被表彰者也可能因拿奖励拿到手软而形成一种无所谓的心态。因此奖励一定要范围广、多样化,例如除了表扬学习成绩好的,还有学习进步大的、保持全勤的、没有迟到的、积极奉献的、助人为乐的等等情况,都可以列为奖励的项目。这样让更多的人在不同的方面都得到认同,从而激发其进步的积极性。

6.严中有爱,班级管理要“平”又要“情”

所谓“平”就是公平,对于每一名学生而言,他们都是公平的受教育者,如何做到对每一名学生公平呢?我们常说“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对于学生来讲就是要严。所谓制度,都是道德和行为的规范,是底线。而如果没有一个学生违反制度,也就没有严不严一说。笔者曾经以调查的方式问学生“你们说我们学校管得严不严?”有少数学生说严。笔者觉得说管得严的学生,是被制度制约的人。其实对于班级管理,管理的就是这些少数学生。但在管理过程中,经常只管理和关注这些少数学生,就会使学生感觉到教育的不公平性。所谓的好学生会觉得教师不重视他们,而常被批评的学生觉得教师是针对他们。因此管理要一把尺,制度摆在首位,班主任要关注到每个人,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与此同时,班主任的管理要有“情”。所谓的“情”就是情理、情感。讲制度是硬性规定,但如何将制度?就要求班主任会用道理来诠释制度,要用情感化学生,实际上就是“交心”,增加感情来约束学生。我们现在也常说“严中有爱”,“爱”其实不仅是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而是在教育他们时依情据理,给予他们尊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教育的“以人为本”。

三、德育改革要“合適”学生,传承是创新的前提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育的改革创新都要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师。教育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德育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环节,德育的成败关系到学生成长的成败。因此德育的有效性是检验德育的唯一途径,以“合适”学生为原则,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

1.合适学生是德育改革的原则

学生不接受我们的教育,学生不能服从教师管理,这些问题在很大层面上反映出我们的德育内容没有得到学生理解和认同,或者教育方法的错位,说明所应用的教育方法就不合适学生,班主任需要针对学生情况在措施方法上做出改变或创新。德育的改革创新首先要明确主体,针对谁的改革?创新的意义是什么?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作为受教育者,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针对受教育者的,创新也是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教育创新要适合学生。实际上只要达到教育目的,不一定是需要创新的教育,适合学生即可。

2.德育创新的前提是传承

保证对学生管理的有效性,这是德育的底线,也是德育创新的前提,基本德育工作干不好,如何谈创新?传承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是要传承教育方法。一些老班主任、优秀班主任在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过程中逐步总结出一些好的经验,不管是他本人还是新进入班主任行列的老师,都要传承这些好的经验。二是要传承教育内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以来先辈们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传统文化里面所蕴含着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这其中包括孝道、礼仪等等,实际上都是很好的教育学生的材料,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性,但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它无时无刻影响、制约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作为班主任要继续传承和发扬好,对于教育的创新先不要讲模式,重在教育效果,用事实说话。关键是不要让教育变了味、走了样,毁了学生。

3.教育内容改革要基于时代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渠道的畅通,各种社会思潮无时无刻不围绕在学生之中,而教育关键的一点就是教会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例如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各类电信诈骗,屡见不鲜地冲击着校园,侵害着学生的利益,学校也在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当前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在很多金融软件或购物平台都可以申请分期付、学生贷等,许多学生对此乐此不疲,购买很多东西,申请分期付、学生贷,而当所有的零花钱只够或不够还贷的时候,就会引起学生很多不当的行为,向同学借钱、向父母说谎要钱、甚至偷盗等。这个现象所引发的不是简单的利益受损,而是冲击着学生的道德,甚至是法律的底线。因此我们的教育也要跟上步伐,加强对学生指导教育,始终不放松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同时也呼吁有关职能部门能对金融市场加强监管和指导,有效防止学生(无经济来源的人)过度参与消费、借贷等活动。因此教育不能停步,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要基于时代的背景,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郭颖.中职德育失效的拷问与应对[J].当代职业教育,2014(02).

[2]王学云.职校德育工作理念的新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4(9).

[3]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创新教育策略中职教育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物流德育工作研究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