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定之域”:中国北极问题研究十年述评*

2017-09-30 02:29徐庆超
关键词:北极研究

徐庆超

(北京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1)

“未定之域”:中国北极问题研究十年述评*

徐庆超

(北京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1)

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北极研究的主要研究议题包括:北极气候变化的全球影响、北极的国际法律地位问题、相关北极国家间主权争端、北极地缘政治与身份构建、北极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聚焦北极政策的国别研究、北极航道、能源、安全及其他。显著特征有:研究力量分散布局不均衡、投入偏少但近年有所突进、产出的国际影响力较受限、基础研究弱理论创新不足。作为一个“未定之域”,国内不同北极行为体的细化研究、“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北极战略的兼容性,以及北极国家研究,将是未来中国北极研究的可能方向。

北极;中国北极研究;未定之域

中国于2015年7月发布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根据该法第三十二条,包括北极在内的极地成为关系中国国家安全的战略新疆域。2017年1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的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也再次确认了这一点。从21世纪初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的北极研究也有15个年头了。然而,或以2006年底中国申请北极理事会观察员资格为触发点,中国社会科学界对北极的研究兴趣大增,并逐渐涵盖不同的学科领域。有鉴于此,这里将从2007至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的北极研究状况作以梳理、概述主要特点,并提出今后研究的可能方向,权作对现有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一、主要研究视角及代表性观点

十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的北极研究主要涉及学科和知识体系包括:国际法和海洋法,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和外交学,政治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人类学、民族学和文化学,等等。与此大致相对应,这里重点论述现有研究所涉及到的七个关键性议题,并引述其中的一些代表性观点。

(一)北极气候变化的全球影响

尽管来自不同机构和组织的研究对北极海冰消融速率有着不尽相同的估计,但关于北极地区温度升高、海冰加速融化的结论,还是引起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和基本认可。总的来看,他们对于北极气候变化的事实性运用,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将“北极气候变化”当作研究背景来讲,重在强调所做研究的必要和重要。北极问题研究编写组认为“变化中的北极”之最大变化就是海冰快速减退、北极气候增暖和气候系统各圈层的急剧变化等。[1](P1)陆俊元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速,北冰洋和整个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正在发生巨大改变。预计21 世纪气候变化具有导致地球系统发生大规模及不可逆变化的可能性,从而产生洲际和全球范围的影响。未来北极地区的环境将继续深刻改变,影响到北极地区、北半球甚至世界的战略结构。[2]

另一种情况是将“北极气候变化”视为北极环境及其他重大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作了专门的研究和探讨。刘惠荣、陈奕彤以气候变化为视野分析北极法律问题,认为,北极主权与航道争端、北极生态法律危机、北极资源开发与管制问题等都是“气候变化引发的”,而最终的解决之道“北极全球共治”也是由气候变化所提供的新契机。[3]夏立平采用综合安全的概念,深入剖析了北极环境变化对全球安全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认为北极环境变化将加剧北极国家关于主权和资源的竞争和争夺,将给北极地区带来毁灭性的生态灾难。[4]万楚蛟则从地缘政治安全、海权和能源的角度对北极冰盖融化给俄罗斯带来的战略性影响作了分析。[5]

(二)北极的国际法律地位问题

目前,北极地区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国际法概念。着眼于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中国法学界以北极法律秩序的走向问题作为突破口,相关研究的主要观点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参照“南极条约体系模式”或“斯瓦尔巴群岛条约模式”,构建未来北极的法律体系。从和缓或解决争议的立场出发,研究者们认为不应使北极再次成为“国际热点”或所谓“世界战争策源地”,而应借鉴已然成功的南极和斯瓦尔巴群岛的经典案例,在域内域外国家的共同努力下,“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寻求各方利益汇合点,谋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然而,当前北极地区所面临的环境条件似乎又不允许完全照搬《南极条约》和《斯瓦尔巴德条约》的做法。

第二,“另起炉灶”、建立独有的“北极条约”,构筑“北极特定模式”的法律体系。成立于1996年的北极理事会从北极国家高层论坛向国际组织发展的可能趋向,使研究者们认为根据北极特殊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针对一些棘手问题,比如环境保护、资源的开发利用、开辟新航线,以及北极地区是否军事化等,在北极国家和国际社会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缔结系列议定书及其附件的方式,最终结成稳固的“北极条约体系”。

第三,以现有国际海洋法为基本的制度框架,形成“发展海洋法公约模式”。国内一些学者认为,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代表的“国际硬法”构建了北极法律规制的主体框架,当前北极法律规制具有明显的“软法”特征。因此,未来在习惯法和条约之外,北极应积极发展以国家间和地区系列决议、声明和宣言等政策文件为主要体现的“国际软法”,增加就具体争议问题解决的灵活性和协商性,从而秉持联合国宪章精神,尽力维护北极地区的和平稳定。

(三)相关北极国家间主权争端

2007年8月2日,俄罗斯北极科考队在深海考察时将一面一米高的钛合金国旗插入北极点附近4260米的北冰洋底。这一举动引发了其他北极国家和相关利益方的强烈反应和严重关注,相关领域的国内社会科学研究者也将研究兴趣聚焦在了北极地区的主权争端。

关于北极国家间主权争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者认为主要包括三大类问题:[6]一是领土主权问题。比如,美国、加拿大关于西经141度线是否作为美国海上边界的争议,挪威对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主权权利,以及加拿大和丹麦关于汉斯岛的归属之争;二是海洋划界问题。包括:冰岛和挪威就冰岛与扬马延岛区域的划界争议、丹麦和挪威就格陵兰和扬马延区域的划界争议、俄罗斯和挪威关于巴伦支海的划界争议、美国和苏联关于白令海和楚科奇海的划界争议、美国和加拿大关于波弗特海的划界争议;三是200海里外大陆架问题。北冰洋沿岸国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或明确表示将提交关于其200海里之外大陆架的划界案,形成沿岸国的国家管辖海域与属于国际海底区域之间的“划界”问题,主要声索国包括:俄罗斯、挪威、丹麦、美国、加拿大等。

目前,具体案例研究主要涉及对争端起因的研究和对争端解决方式的研究。概括起来,研究者们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导致了北极国家间的主权争端,即:北极地区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北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开发潜能、北极航线通航的潜在商业价值。至于北极国家间主权争端的解决,与前述“北极的国际法律地位问题”紧密相关,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其一遵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来处理(王郦久,刘惠荣),其二参照《南极条约》来制定《北冰洋公约》或《北极条约》类似文件予以规制(王秀英、黄志雄、王郦久),其三坚持《斯瓦尔巴德条约》模式,保持北极的自由、和平、中立地位(曾望)。

(四)北极地缘政治与身份构建

北极地缘政治与身份构建是中国社科研究者近年来研究热情的重要投向之一,既是当前社会科学领域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也是中国北极研究走向深入的主要反映。关于北极地缘政治,现有研究的主要关注点有两个:

一是北极地区地缘政治的发展变化及其重要性。陆俊元试图从区位、交通、资源角度,分析北极地区在世界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与价值、梳理当今北极国际竞争新特点、解析制约北极国际关系运行的地缘政治格局及其特征、分析北极国家的新的北极战略及各国在北极地区的活动特点。[7](P1-5)车福德将研究聚焦到“北极角逐的主角”——美国、加拿大、挪威和丹麦,特别是就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的潜在冲突作了分析和预判,揭示了北极地区大国关系的新动向。[8](P2-25)何奇松以气候变化为背景对北极地缘政治演变作了历时性的论述,认为北极将可能重回冷战对抗的“原点”。[9]赵宁宁、欧开飞对俄美欧三方在北极事务上的核心利益诉求和政策工具的选择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评估了北极地缘政治的发展态势[10]。

二是中国与北极地缘政治变局的相关性及对策。陆俊元与张侠分析了我国在北极地区和北极事务中的合法权益、合理利益、肩负责任,为我国的北极战略建言献策。[11](P208-258)另外,与中国的北极参与相关,李振福等在系统梳理以往国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从地缘角度出发,结合物理学中分子之间的作用原理,提出了“地缘势”理论,并对北极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作了定量的理论验证。[12]

截至目前,关于我国北极身份建构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涌现出了四种代表性观点和相应的创新性概念(不分时间先后)。第一,“近北极机制”和“近北极国家”。柳思思认为,属于“近北极机制”的国家必须符合如下三项标准:(1)地理位置上属于北半球国家;(2)地缘政治上与北极密切相关;(3)经贸上高度关注北极航道。[13]至于“近北极国家”的概念,则被认为是张侠提出来的。[7](P399)第二,“大北极”与“大北极国家网络”。李振福认为,大北极国家构成的外围界线的向北范围,直至北极点的区域称为“大北极”。大北极国家网络是由大北极国家组成的,受北极航线开通预期影响,在北极资源和权益吸引下,自组织形成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非正式关系集合体。[14]第三,“国际公共品提供者”和“泛北极共同体”。2014年,丁煌提出,中国应努力构建“国际公共品提供者”的身份,作为参与北极治理的重要路径。[15]2016年,丁煌又提出了“泛北极共同体”概念并就共同体的基点、任务和行动逻辑作了解释。[16]第四,“北极利益相关者”/“北极重要利益攸关方”。王毅部长和汪洋副总理分别在2015年和2017年的北极国际会议上,称“中国是北极的重要利益攸关方”。王新和从国家利益视角分析认为,“北极利益攸关方”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塑性。[17]阮建平也认为,“北极利益攸关者”更符合目前的北极政治环境及其未来的治理趋势,有助于为中国参与北极事务提供更为充足的理由。[18]

(五)北极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

总的来看,现有的国内北极治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和创见。

第一,北极的领域治理问题。杨剑等深入分析了北极治理中的制度演进、治理层次、治理机制的结构和功能、国家和非国家的治理行为体、治理评估体系、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政策定位和实践,以及北极航运治理、气候治理、核污染治理、渔业治理及油气开发活动治理等课题,并较早地提出北极“领域治理”概念。[19](P1)王传兴认为,北极治理领域处于传统安全议题与非传统安全议题相交织状态。[20]郭培清等分别从传染病治理、环境治理,以及北极治理模式的角度探讨了北极治理问题,认为未来北极治理的“领域化”将比“区域化”更为有效。[21][22][23]孙凯等专门研究了北极航运治理问题,并提出了中国的参与路径。[24]程保志认为北极治理应处理好三对矛盾。[25]

第二,北极治理机制和模式。中国研究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和主张。一是北极治理的“阶梯性递进”结构。赵隆论述了北极区域治理范式、北极多边治理范式和北极共生治理范式,以及三者所构成的“阶梯性递进”结构的内在逻辑。[26](P21)二是北极理事会的“域内自理化”趋向。肖洋认为,环北极国家确定的“外部排他、内部协商”北极事务治理模式,推动了北极理事会“域内自理化”趋势的发展。[27]三是“协同治理”模式。卢静主张,新的北极治理模式应当走协同治理的路径,即通过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促进制度间有效互动、发挥北极理事会的协同平台作用和培育共同体的价值共识,实现北极事务中的合作共赢。[28]四是“命运共同体机制”。丁煌、朱宝林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利于在北极形成和谐共生、合作共赢的新机制,从而实现对北极治理的进一步优化。[29]

第三,中国与北极国际合作。研究者们基本认同“现阶段中国参与北极全球治理的最 佳路径就是开展不同形式的国际合作”的观点,并就我国参与北极合作的类别和层次作了分析。

一是国家/政府层次的政治性磋商与合作。加强与北极五国、八国及其他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国家关系,通过一系列政治性安排,推进与中国相关的多双边北极合作,被认为是我国政府应予以足够重视的一项重要北极议程。孙凯、郭培清、刘惠荣、潘敏、李晗斌、肖洋等人分别从中美、中俄、中印、北极理事会亚洲观察员国、东北亚国家、中加、中日韩,以及中日韩俄等双多边关系中,探讨了中国在政府层面构建北极域内外合作关系网络的机遇、挑战及战略选择等。

二是国际组织/论坛层次的区域合作机制。张侠、屠景芳、陈玉刚、宋秀琚、郭培清、孙凯、白佳玉、程保志等,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北极国际合作的历史、现状,中国加入北极理事会的利弊,以及中国参与其中的可行进路等。杨剑讨论了北极治理机制及域外因素的纳入问题,认为“中国必须承担起维护北极地区和平、保持环境友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责任”。[30](P37)张沛分析了东亚国家对北极的关切和北极国家的复杂心态,认为东亚国家应当清醒认识,加强合作、优势互补,更加全面和广发地参与北极治理。[30](P146)杨剑、于宏源亦聚焦于科学家团体对北极治理在议程设定及知识和规制上的作用分析。[31][32]

三是与北极原住民团体/组织的沟通协作。潘敏研究了因纽特民族与北极治理及中国参与的问题,认为中国应重视培育与原住民组织的合作关系。[33][34]叶江、彭秋红和陆俊元也各自就北极原住民在北极治理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中国参与北极地缘经济应照顾原住民权利的问题作了探讨。[35][36]

(六)聚焦北极政策的国别研究

刘惠荣主编的《北极地区发展报告(2014)》一书近80%的篇幅,都是关于国别北极战略和政策研究的。郭培清、孙凯通过对美国北极政策文件的解读,认为美国在北极的政策实践相对保守实际上是一种“蛰伏”,是为了配合其全球战略的调整。钱宗旗回顾了俄罗斯北极战略和政策的形成过程、决策机制,分析了其主要特点、目标和手段等。郭培清、田延华对过分依赖美国且缺乏独立性的加拿大北极战略、政策实践、主要特点等作了梳理。张沛、叶江、程保志、于宏源、邓贝西、张侠等,分别就挪威、丹麦、芬兰、瑞典和冰岛的北极战略作了分析。与此同时,该书对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和欧盟这些主要域外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北极战略和政策作了分析。尤其是关于中国北极政策的分析,从变化中的北极与中国的相关性到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进程,再到增加中国参与的路径选择等,显现出了中国北极政策文件可能的大致样貌。[37](P1-280)

以北极治理为研究视角,杨剑等在论及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北欧国家和欧盟的北极治理方略时,也涉及到对这些国家北极政策的分析。[19](P172-233)肖洋分别对德国和波兰的北极战略作了研究,认为德国的北极政策在寻找环保责任与地缘经济机遇之间的平衡,而波兰通过与北极国家开展双边外交、与主要邻国进行多边外交,构成了其北极外交的立足点。[38](P64-102)另外,李尧分析了北约的北极政策,认为北约短期内不会高调介入北极,但会寻求低调发挥实质性作用。[39]

(七)北极航道、能源、安全及其他

北极航道主要有三个:以北方海航道( Northern Sea Route, NSR)为代表的东北航道( Northeast Passage, NEP)、西北航道(Northwest Passage, NWP)和穿极航道( Transpolar Passage, TPP)。北极航道和能源研究是建立在一种可能性基础上的,即假设全球气候变暖正在使北极航道开通时间愈益提前暨大规模能源资源开发即将实现。因此,可从问题定性的角度,对现有研究作如下梳理。

第一,定位为战略问题。李振福认为,北极航线的开通关系到未来全球经济格局、北极国家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有必要建立北极航线问题的国际协调机制,这也是北极问题国际协调的切入点。[40](P1-37)杨志荣认为,北极将成为世界航运的中心枢纽、世界能源资源的战略基地、世界军事斗争的制高点,以及相关国家围绕北极主导权的争夺将更加激烈,中国应抓住北极航道全年开通这一重大战略机遇,使北极地区成为我国家利益拓展的重要方向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全新战略空间。[41]

第二,定位为经济问题。郭培清强调,“北方海航道一旦大规模开通,将大大改变当今世界贸易结构,进而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形成以欧洲、北美、俄罗斯为主体的超强环北冰洋经济圈。控制北极航道,就等于控制世界未来的经济走廊。”[42]邹志强也认为,北极航道使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能源贸易格局中的权力地位与权力关系出现变化,提升了北极国家的权力地位,成为影响欧亚主要经济体权力地位的新变量。[43]张侠等评估了北极航线的海运经济潜力,认为北极航线有利于节省国际贸易海运成本,对我国沿海产业地区产业分工和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产生影响。[44]王杰等对现有中欧航线与北极航道的经济性作了比较,论证了北极航道通航的经济性及其对我国对外贸易和航运的重要意义。[45]

第三,定位为政治问题。郭培清等分析了北方海航道和西北航道的政治和法律问题,认为当前与北极航道相关的最重大国际问题就是航道控制权问题,它涉及到国际政治、国际法与国际治理等多个层面,中国参与北极航道国际协调面临着机制性障碍。[46](P1)陆俊元论证了北极航线地缘政治的特殊性,即具有“准全球化”、“持久性”,以及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两面性”。[47]李振福和闵德权通过人工鱼群模糊聚类和能量地形仿真等方法分析,得到北极航线地缘政治格局聚类为以美国、俄罗斯和英国为主的三个国家集团类别。[48]

第四,定位为安全问题。夏立平等从博弈论角度分析认为,北极能源和资源的开发将在“非零和博弈”中有较大进展,环北极国家在北极的军事存在对全球战略格局的重要性进一步上升,可能导致“零和博弈”,北极冰盖融化的前景对全球生态安全形成重大潜在威胁,需要国际社会努力寻求“博弈安全”。[49]潘敏认为,北极环境变化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能源供给,二是能源运输。[50]唐尧对北极地区再军事化的新动向作了论述,认为俄美紧张关系的加剧和北极东北航道的开通或将改变北半球的战略和能源格局,而环北极国家对北极战略和经济利益的诉求更是直接引发了该地区的再军事化。[51]邓西贝、张侠认为,冷战以来的北极地区安全态势经历了“军事化—去军事化—再军事化”的演变历程,北极区域安全机制正从冷战时期的冲突形态向如今有限领域的机制性安全合作过渡。[52]

二、当前中国北极研究的特征

(一)研究力量分散布局不均衡

由于地理上的客观优势,中国海军的重要营地青岛、科考船“雪龙号”的驻地上海,算是两个有代表性的中国北极研究重镇。而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北极研究,则相对而言较为薄弱、未成声势。单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我国北极研究力量布局的分散性、地域性和不均衡性明显。

在山东地区,中国海洋大学研究者的北极研究侧重于国际法、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的视角,在学科建设、人才梯队培养、项目承担及成果发表等方面,均已形成“内向”的中国化了的较为成熟的体系和制度安排。在研究方法上,则多为定性研究,坚持捍卫本土特色。在上海地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战略研究室牵头的北极研究学术网络几近成形。在研究旨趣上,上海的北极研究者们聚焦于北极治理、北极原住民、北极安全态势,以及科技外交等,从概念到理论、再到实践,他们的视野“向外”,注重吸纳西方理论和概念、开展跨国合作研究,以显示并提升其北极研究的国际化成色。

(二)投入偏少但近年有所突进

根据国外学者在2012年的研究发现,[53][54]中国每年在极地事务上的总花费大约是6000万美元,主要用于基地维护、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日常运转,其中每年进行南北极科学考察的费用大概是1500万美元,极地科研经费约占中国中央财政拨付总科研经费的0.1%,但仅有大概20%的资源用于北极相关项目。对此,这里以过去十年间获得资助的国家和省部级的社科类北极项目情况为参照,作以管窥。

国家和省部级的社科类北极项目资金来源,主要有: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国家海洋局中国极地科学战略研究基金。从2008年起,始有北极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加上2012至2016年,总计有20个北极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不同类别的资助,总经费额度在500万元左右。2005年,北极相关课题首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资助。其后,获批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类北极项目共4个、经费也都在10万元之内。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的“中国极地科学战略研究基金”单个支持项目,最高额度为10万元,目前累计资助项目16项,经费总计97万元。各自详情,可参见下列四个图表。

(三)产出的国际影响力较受限

截至2016年底,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者共出版11部专著、9部编著和2部译著,详见下表。此外,在过去10年里,他们在以《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太平洋学报》为主要平台的中文学术期刊上共发表北极主题论文271篇,详见下表。2013年是一个转折点,当年的发表量达到41篇,并在2015年达到峰值56篇。这些表明,中国社会科学类北极研究的总产量虽有限但近年增长很快,特别是在一些高校,以北极为研究对象的硕士和博士论文逐年增多。

中国研究者可能的英文发表也是本文关注点之一,尽管并不能以之作为唯一评价标准,但或可从中窥探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北极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大小。这里仅以“Arctic”为检索词、以北极专业国际期刊《Arctic》和《Polar Record》为目标出版物,根据ProQuest平台数据库查询结果,从1997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前者共发文849篇,后者共发文120篇,但没有一篇是来自中国本土研究者的。同样的,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所属的英文专业期刊《极地研究》(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上发表最近十年文献中,没有一篇属于社会科学类。

尽管有国外同行对一些中国研究者有着较高的评价,并在文章中引用了他们的观点,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研究者在譬如《世界能源法与商业》《北极年鉴》等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或担任国际编委,但截至目前,我们还没有更多的证据来推翻“中国研究者英文发表偏少及群体性影响力有限”的事实与基本判断。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正如挪威学者伊思琳(Iselin Stensdal)所评价的,中国学者的文章并不是指向国际读者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质量就比英文出版物差,二者不是一回事。[55]

(四)基础研究弱理论创新不足

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的北极研究大多属于政策研究,几乎不涉及基础研究。现有研究对西方成型理论的借用和嫁接是主流,如陆俊元、张侠等对地缘政治学的娴熟运用。不过,也有一些尚待检验的自主的理论化表达,如李振福等提出“地缘势”理论。总体上,当前中国北极研究的学科支撑力不足,“北极学”的基础理论薄弱。正如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北极战略学”提出至今,尚未有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相应地,本土理论的产生和独立学科体系的形成难以预期。

三、中国北极研究的可能方向

基于以上,尤其是笔者近期的调研所得,在更重视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之外,今后的中国北极研究或可在以下三个具体方向上有所突破:

一是国内不同行为体(包括核心决策者、相关政府部门、学术界、企业界、主流媒体、普通公众)对于中国北极政策取向的差异化立场。无论中国北极政策文件何时正式发布,新的研究都应建立在对这一差异客观体认的基础上。

二是“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北极战略的兼容性问题。目前一些国内外学者,包括刘惠荣、张侠、陆俊元、李振福、胡鞍钢、Nengye Liu, Nielson、Øystein Tunsjø、Heidar Gudjonsson等,均将“一带一路”战略与北极问题作了联合研究,这是一个新的并可积极拓展的研究动向,在未来几年或将成为较大的研究生长点。

三是比较视野下的国别和地区研究暨北极地区的北欧国家研究,若意欲增加中国在北极地区的实质性存在,我们就务必加大这方面的研究。从长远看,这既是补齐国内欧洲研究的短板,也是中国北极研究事业走向新高地之必须。

四、结语

在中国走向全球的大势面前,北极既是中国外交进行创造性拓展的试验田,也将是中国凸显全球性作用的瞭望台。起步虽晚、潜力巨大。正如北极海冰的加速消融,中国北极研究在可预见的中长期内必将得到长足发展。同样,如果作为“战略新疆域”的北极地区是“未定之地”,那么,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的北极研究就是“未定之域”。对于“变化中的北极与中国”这一新兴重大课题,更多的学术创新尚待被激发。

[1] 北极问题研究编写组.北极问题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2] 陆俊元.北极环境变化对中国的战略影响[J].人文地理,2014,(4):98-103.

[3] 刘惠荣,陈奕彤.北极法律问题的气候变化视野[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5.

[4] 夏立平.北极环境变化对全球安全和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1):122-133.

[5] 万楚蛟.北极冰盖融化对俄罗斯的战略影响[J].国际观察,2012,(1):65-71.

[6] 贾宇.北极地区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探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10.

[7] 陆俊元.北极地缘政治与中国应对[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

[8] 车德福编.经略北极——大国新战场[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6.

[9] 何奇松.气候变化与北极地缘政治博弈[J].外交评论,2010,(5):113-122.

[10] 赵宁宁,欧开飞.全球视野下北极地缘政治态势再透视[J].欧洲研究,2016,(3):30-43.

[11] 陆俊元,张侠.中国北极权益与政策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6.

[12] 李振福,王文雅.地缘势理论及其北极问题应用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16,(9):171-200.

[13] 柳思思.“近北极机制”的提出与中国参与北极[J].社会科学,2012,(10):30.

[14] 李振福.大北极国家网络及中国的大北极战略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5,(2):31-44.

[15] 丁煌,赵宁宁.北极治理与中国参与——基于国际公共品理论的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39-44.

[16] 丁煌,张冲.泛北极共同体的设想与中国身份的塑造——一种建构主义的解读[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4):76-83.

[17] 王新和.国家利益视角下的中国北极身份[J].太平洋学报,2013,(5):81.

[18] 阮建平.“近北极国家”还是“北极利益攸关者”——中国参与北极的身份思考[J].国际论坛,2016,(1):51.

[19] 杨剑,等.北极治理新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4.

[20] 王传兴.北极治理:主体、机制和领域[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4-33.

[21] 郭培清,闫鑫淇.制度互动视角下北极次区域治理机制有效性探析——以北极地区传染病治理为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8-24.

[22] 郭培清,闫鑫淇.环境非政府组织参与北极环境治理探究[J].国际观察,2016,(3):78-91.

[23] 郭培清,卢瑶.北极治理模式的国际探讨及北极治理实践的新发展[J].国际观察,2015,(5):56-70.

[24] 孙凯,刘腾.北极航运治理与中国的参与路径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6.

[25] 程保志.北极治理论纲:中国学者的视角[J].太平洋学报,2012,(10):62-71.

[26] 赵隆.北极治理范式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4.

[27] 肖洋.北极理事会“域内自理化”与中国参与北极事务路径探[J].现代国际关系,2014,(1):51-64.

[28] 卢静.北极治理困境与协同治理路径探析[J].国际问题研究,2016,(5):62-76.

[29] 丁煌,朱宝林.基于“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北极治理机制创新[J].探索与争鸣,2016,(3):94-99.

[30] 杨剑主编.亚洲国家与北极未来[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4.

[31] 杨剑,于宏源.中国科学家群体与北极治理议程的设定———基于问卷的分析[J].国际关系研究,2014,(6):37-49.

[32] 于宏源.知识与制度:科学家团体对北极治理的双重影响分析[J].欧洲研究,2015,(1):21-34.

[33] 潘敏.论因纽特民族与北极治理[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4-41.

[34] 潘敏.论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有利因素、存在障碍及应对策略[J].中国软科学,2013,(6):12-21.

[35] 叶江.试论北极区域原住民非政府组织在北极治理中的作用与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7):21-26.

[36] 彭秋红,陆俊元.原住民权利与中国北极地缘经济参与[J].世界地理研究,2013,(1):37.

[37] 刘惠荣主编.北极地区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8] 肖洋.冰海暗战:近北极国家战略博弈的高纬边疆[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

[39] 李振福.北极航线问题的国际协调机制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40] 李尧.北约与北极——兼论相关国家对北约介入北极的立场[J].太平洋学报,2014,(3):53-65.

[41] 杨志荣.北极航道全年开通后世界地缘战略格局的变化研究[J].国防科技,2015,(2):7-11.

[42] 郭培清,管清蕾.北方海航道政治与法律问题探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

[43] 邹志强.北极航道对全球能源贸易格局的影响[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1):75-80.

[44] 张侠,屠景芳,郭培清等.北极航线的海运经济潜力评估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J].中国软科学,2009,(2):86-93.

[45] 王杰,范文博.基于中欧航线的北极航道经济性分析[J].太平洋学报,2011,(4):72-77.

[46] 郭培清,李振福,张侠,等.北极航道的国际问题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47] 陆俊元.北极地缘政治竞争的新特点[J].现代国际关系,2010,(2):25-29.

[48] 李振福,闵德权.北极航线地缘政治格局的人工鱼群模糊聚类分析[J].地理科学,2011,(1):55-60.

[49] 夏立平,苏平.博弈理论视角下的北极地区安全态势与发展趋势[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26-32.

[50] 潘敏.机遇与风险:北极环境变化对中国国家能源安全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4,(9):12-21.

[51] 唐尧.论北极地区再军事化的新动向及其特征[J].江南社会科学学报,2015,(2):44-49.

[52] 邓西贝,张侠.试析北极安全态势发展与安全机制构建[J].2016,(12):42-50.

[53] Anne-Marie Brady, Polar Stakes: China's Polar Activities as a Benchmark for Intentions, China Brief, Volume XII, Issue 14.(July 20, 2012.)

[54] Linda Jakobson, Jingchao Peng, CHINA'S ARCTIC ASPIRATIONS, SIPRI Policy Report, Nov. 2012.

[55] Iselin Stensdal, Asian Arctic Research 2005-2012:Harder, Better, Faster, Stronger, FNI Report 3/2013,pp.39.

AnUncertainField:AReviewonTen-yearChineseArcticStudies

Xu Qingchao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The Arctic topics that Chinese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social sciences focus on mainly include: global implications of Arctic climate change, the status of the Arctic in international law, territorial disputes among Arctic states, Arctic geopolitics and identity building, Arctic global governance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country research focused on Arctic policy, Arctic routes, energy, security and so on. The main features are as follows: the unbalanced layout of research teams, less input but fast increase in the research, limite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s, weak basic research and insufficient innovations. As an "uncertain field", elaborate research on various domestic Arctic factors, the compatibility between One Belt and One Road strategy and Chinese Arctic strategy, as well as the Arctic states studies are possible directions for the future Chinese Arctic studies.

the Arctic; Chinese Arctic studies; uncertain field

D815

:A

:1672-335X(2017)05-0001-08

责任编辑:鞠德峰

2017-05-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课题“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与外交新战略研究”(16ZZD021)阶段性成果

:徐庆超(1982- ),女,山东东平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国际极地与海洋门户”研究员,主要从事北极、外交转型、公共外交研究。

猜你喜欢
北极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南极和北极一样冷吗
北极监视系统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飞越北极的航程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北极飞来毛脚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