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7-10-18 23:16成天芳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概念教学小学数学策略

成天芳

摘 要: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应该将学科的基础性、发展性、普及性体现突出,让数学教育能够面向全部学生。每个学生学习有实际价值的数学,每个学生都学到必需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取得不一样的发展。数学也是一种文化,其内容、语言、方法以及思想是现代文明的组成成分。数学概念是组成数学知识的“细胞”,是进行数学思维首要的因素。学生对数学概念掌握得清晰、正确、完整,就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能够进行快速、合理、准确地运算,并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水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牢基础,提供学习质量保障。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是比较抽象的教学,其对提升学生的智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空间观念的培养都得建立于数学概念教学的基础之上。所以,数学教师需要加强小学生概念的教学,去钻研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以找出更适合小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手段,提高小学概念教学的质量。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1. 过于注重计算教学,而忽视概念教学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多数数学教师都非常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而把小学生对概念的认知忽视了,往往是将概念教学部分稍微提一下,仅是要求学生把概念记住,而没有关注他们是否真正把概念理解了,从而也导致学生不够重视概念,而是在计算方面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学生对基本的概念意识很模糊,甚至不了解很多的概念,问题积累得越来越多,最终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得更低了。

2. 忽视各概念间的联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对小学生的要求比较注重的是全部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不是逐步掌握和认知,要求小学生死记硬背数学公式,而不去说明与解释,导致小学生对已学的数学知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数学概念间存在着相互联系,若是忽视了分析和探讨证明数学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就不易形成完善的数学概念系统,也就不能建立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导致小学生数学概念学习效率低、基本与必要的概念掌握得不牢固。

3. 重视结论,忽视概念形成过程

如何让学生获取概念知识呢?大多数教师在教授概念的时候仅仅是让学生去读概念、背定义,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尝试去理解概念。这样虽然可以省下分析与讲解概念的工夫,但是这样一来学生就不能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同时也不能对这些概念进行延伸和发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到的概念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当面对实际题目的时候并不能很好地运用概念,学无所用,失去了学习的本质和作用。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1. 淡化概念的形式,注重概念教学的过程

对概念形式的淡化主要是指把过分追求教学形式化的做法改变了,也就是不要僵化、刻板地去处理概念。不是在概念的讲述上不能花太多的时间,而是让学生在做题当中领会概念的实质。小学数学中,有一些概念是用语言文字描述的,比如直线、方程、代数式等,这些都是学生需要去判断和理解的。但并不是仅仅记住定义所描述的意思就算是掌握了这些知识,学生还需要了解这些文字概念运用到实际当中又是怎样变化和延伸的。

概念一般是以叙述的方式对一个名词进行讲解。学生在学习概念的时候没有必要对一个概念反反复复地进行研究,因为很多时候学生在后面的练习当中接触得多了就能逐渐建立起对其的认知架构。淡化概念的形式,而多注重在实际习题中对概念的强化,是有利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课堂教学发展的。

概念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渗透思维逻辑知识,促进小学数学概念的内化。教师不是直接去讲解这些思维逻辑知识,而是在概念教学当中通过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不断地学习和重温这些知识,以达到對概念的理解和巩固。

2. 通过对比,分析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随着小学生不断深入学习,他们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知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问题就会出现。比如:有的概念文字描述很相似,有的概念内涵相似,这容易让学生混淆。如求比值和化简比、位数和数位、时刻和时间等。这就对学生在语言能力方面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即使学生对两个概念都比较熟悉,但在实际做题的时候难保不会因为读题不清或者其他原因出现混淆的情况。此外,即使是相同的问题,越高年级接触的内容就越深,这种由浅入深的层次和速度不一定和每个学生的思维发展速度相匹配,这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例如,学习对圆的认识,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就已经知道圆了,但是学生当时的知识处于儿童时期,所以只是要求他们能够在众多图形当中找出圆就可以了;当学生到了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对圆相关知识的要求就完全不同了,不但要让学生了解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且要求学生能够求出圆的周长和面积。这要求数学教师在刚开始的指导教学当中逐渐地渗透一些后续的内容。所以在学生巩固概念的时候,指导教师就要着重用对比的方式,理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便明确概念的精准程度。针对这一问题,可采用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方法,一点一点地提问。例如对于“质数和互质数”,指导教师就可以这样进行提问:“什么是质数?什么是互质数?质数的对象有几个数呢?互质数的对象又有几个数呢?”指导教师也可以直接写出几组数字,然后让学生观察并选择。

3. 多提问题,加深理解概念

有效的提问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概念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掌握提问的技巧,提问得从教材内容的重点开始,要适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所问的问题不能太过容易,让学生觉得没有问的必要,因为这样的问题只能让课堂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实际上没能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会花过多的时间,应该让一些学生通过稍微思考、简单计算、短小的讨论后就能得到答案。问题的设计不要跑题,要符合教学内容。

例如,教师在讲解“比例尺”概念的时候,学生很容易觉得枯燥和乏味。在这个时候,指导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你们在照相的时候,照片和自己是一样大小的吗?为什么照片比本人小那么多,可是样子却是一样的呢?为什么照片的大小可以不同呢?”接着指导教师便可以举一些日常生活当中需要把图片放大或缩小但不改变图片形象的例子,最后引出比例尺的概念。指导教师能够很好地将问题综合起来,这样的教学能够让学生觉得真实和好玩,也使他们更容易理解问题。

4. 联系实际生活,运用概念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还需要变得“生活化”。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教学,让他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也最终会回归到生活。概念的概括也可以先通过让学生自行学习和理解的方式,搜集他们感知到的材料,再从这些材料中进行切合学生实际的概括。这样一来不会让学生一下子接触到陌生的概念而无所适从,而是让他们学习从身边的素材、具体的实例中寻找抽象的数学概念的来源。学生是天生就对身边的事物抱有非常大的好奇心的,联系实际生活的概念教学,会更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不断地去探索和发现新知识。

例如,在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身边的物品出发,寻找圆柱体,再通过概念的学习以及实际的测量和计算让学生有效运用有关的知识。教师在课上可以先让学生找找教室里有没有圆柱体的物品,如圆柱体的水杯、灯管、笔袋甚至是自己利用教材配备的材料制作的圆柱体等等。接下来就让学生尝试去计算这些圆柱体的表面积,那么我们要如何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呢?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先认识圆柱体一般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体的表面积=上底面积+下底面积+侧面积。然后就是要让学生知道一些特殊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一种特殊情况是圆柱体的表面积=底面积+侧面积,比如一个圆柱体的水杯;另一种特殊情况是水管这种只有侧面没有底面的物体,只需要计算其侧面積即可。从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学习数学知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及提升学生利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把各种教学方式充分运用起来,引导学生认知与理解概念。另外,教师需要把学生作为主体,激发他们认识概念的共鸣和兴趣,促使学生深度把握新概念,并能在实际的问题中灵活运用,融会贯通,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概念教学小学数学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刍议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对初中数学课程概念教学的求真与探微
漫谈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