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小学数学教学的必然取向

2017-10-18 23:57罗冬华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生活资源生活化

罗冬华

摘 要:数学教学的内容应该具有现实意义,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和已经积累的认知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相应揭示和运用的过程。而小学数学课堂中所涉猎的案例,对于生活中的情境以及已有知识的再次运用和展示,无疑是架构学生已有认知和生活之间的桥梁。本文提出要紧扣生活情境,历练学生自主能力;紧扣生活资源,历练学生操作能力;设计生活练习,历练学生运用能力;整合生活案例,历练学生探究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紧扣情境;生活资源;设计练习;整合案例;生活化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的内容应该具有现实意义,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和已经积累的认知经验,让学生历经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相应揭示和运用的过程。而小学数学课堂中所涉猎的案例,对于生活中的情境以及已有知识的再次运用和展示,无疑是架构学生已有认知和生活之间的桥梁。因此,数学教学就应该努力趋向学生的生活化,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效果。

一、紧扣生活情境,历练学生自主能力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数学学习的内容与学生所熟悉的内容越是接近,学生能够自主悦纳的程度也就越来越高,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就越发高涨。因此,数学教材的编写一方面在内容设置上都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知识,另一方面所列出的案例都源自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要借助生活情境,使得数学教学生活化,才能更好地利用教材中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找到生活中的原型。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教师紧扣教材内容的核心——内在联系,运用生活的认知进行教学——

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和自己的妈妈是什么关系?

生:母子关系啊!

师:你还能举出哪些关系的例子?

师:谁能猜猜老师今年有多少岁?

生:我估计您应该是28岁吧!

师:不对哦!我给你加个条件吧!比你猜的年龄还要再大两岁。

生:那就是30岁。

师:是的!你原先猜测的28岁是一个数量,那再大两岁就是一种关系。

师:再猜猜老师手中有多少张卡片?

生:14张。

师:不对。比你猜测的少1张。

生:根据提供的关系,我知道您手中应该是13张卡片。

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借助生活中的场景明确意识到:在已经知晓一个数字的同时,再求另外一个数,就必须要知道这两个数字之间的关系。只有明晰了已知数字与要求数字之间的联系,学生才能真正把握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联。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出示这样的题目:养鸭场养着白鸭、灰鸭分别为22只和33只,求花鸭一共有多少只?学生迅速意识到这题不好求,因为前面两种鸭子和所求的鸭子之间并没有任何联系。教师则引领学生发挥想象,尝试补充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自问、自解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不斷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并注入了鲜明的数学思想,充分感知了数学知识中“关系”的核心价值,为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解决生活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紧扣生活资源,历练学生操作能力

数学是关于思维的学科,所有的知识和思想都源自于生活,更是人类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载体。我们不能仅仅让学生知道知识的发展方向,而要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增设实践操作的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试一试,并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案例作为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丰富认知。

如在教学“平移”时,教师进行了这样的教学引领——

师:刚才很多同学想到运用推动的方式来移箱子,那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移动场景呢?

(学生七嘴八舌纷纷说出了电梯门的开关、推拉式的门窗、拉动抽屉等。)

师:像刚才大家所列举的情景一样,让物体沿着一个条直线进行移动,使得物体只是在位置上发生了变化,而其他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平移”。

在揭示“平移”这个概念之后,教师又组织学生进行了这样的探究:观察细看,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几种运动的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评判分析,哪些属于平移,哪些不属于平移;绘画呈现,多媒体中云雀的房子如果向右平移3个格子,会到达哪个格子?请你在上面涂上颜色;合作表演,在学生形成对平移的初步了解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合作的方式来做一个平移的展示活动,学生先进行小组内部的研讨和交流,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平移动作。

在上述案例的教学中,教师先是引领学生借助鲜活直观的视觉信息提炼出“平移”的概念,然后再借助观看、表达、绘画、表演等不同的方式和路径,让学生经历了平移箱子,在练习本上平移房子,最后再用动作表演平移动作的过程,深化了学生的体验经历,将原始性的体悟变成了直接的感知经验,使得原本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为活生生的生活再现,提升了学生的认知价值。

三、设计生活练习,历练学生运用能力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对学生的学情有透彻的了解,要能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而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练习题型时多增设一些可以在生活中实际运用的题目,历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如在教学“分类”之后,教师组织学生拿出文具盒中的所有文具或者利用教室图书角中的图书,尝试运用刚刚学习的“分类”方法,将文具或者图书进行适当的分类。在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之后,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交流自己划分的结果,同时也要让学生分享自己是运用怎样的标准进行划分的,为什么要这样划分。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进一步拓展划分的方法,试着划分教师的教具、书包中的练习本、自己的服装等,将学生的关注点从课内的教材拓展到课外的现实生活中,既感知数学方法自身的科学性,同时也历练了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业可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要合理选择作业的内容形式,注重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层次性、实效性。因此,教师应该秉承凸显目标、整合思维、形式丰富、标准分层的原则,多为学生设置具有开放性、探究性且富有创意的题型,将数学作业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从而真正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四、整合生活案例,历练学生探究能力

为了契合新課程改革以人为本的理念,新课标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遵循了学生内在的认知需要。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生命个体的意识深处都存在着一个鲜明的意识需要,那就是要能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对于未成年的儿童来说,这种内在的认知需要就显得尤为强烈。因此,教师就应该充分尊重学生这一内在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并为学生搭建观察、操作、深思和对比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取全新的认知体验,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这一部分时,教师就应该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引领学生“凑整、取整”上,才能真正引领学生在对比观察中,强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如在计算178+98时,既可以将178+98看成是178+100-2,也可以看成是178+98=176+(2+98);而对于178-98的计算,我们既可以将178-98看成是178-100+2,又可以看成是178-98=100-98+78。而这些内容又与学生的生活细息息相关,教师将其列入生活案例中:妈妈购买衣服花费178元,购买鞋子用去98元,一共花费多少钱?教师将解题思路与计算方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如果鞋子用了100元是,就应该是178+100,但这个价格明显比之前的内容多了“2”,最终就形成了178+100-2的算法。再如妈妈一共带了178元去购物,买东西一共花费了98元,还剩下多少钱?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可知,妈妈很可能先拿出100元面值的钞票,而留下78元,付了98元,找回两元,最后就应该是178-100+2。

对于小学生而言,178+98的情境问题相对容易理解,而在178-98的情境中需要加2元,理解起来就具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就在这节课中准备了一些玩具假钞,并在教室里摆放了一些物体,将教室布置成为超市的模样,为学生设置了生活中的情境,从而为学生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提供了鲜活的生活案例。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从现实生活中寻找问题的原型,并将教材中的内容融入这一原型之中,强化了对教材问题的生活化包装,从而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为学生在所学知识与原始经验之间架设了认知的高速通道,使得原本相对机械枯燥的事物变得更加富有趣味性和针对性,让数学教学焕发出本真的魅力。

数学源自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教师就应该将教材资源的整合利用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从而真正让学生融入现实生活,不断向学生渗透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逐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视角关注身边的事物,促进学生数学认知能力的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生活资源生活化
初中写作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生活化练笔为小学生写作插上翅膀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生活点滴,许小学英语一个美好未来
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的探讨
利用生活资源,激活生物课堂
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