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精准建设的经济学意义

2017-10-31 14:55潘俣羽李志恒
中国集体经济 2017年30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体系贫困地区精准扶贫

潘俣羽 李志恒

摘要:随着我国精准扶贫工作不断开展,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精准建设成为了必然趋势。作为扶贫工作框架下的一个重要内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以及新的工作机制下产生了新的经济学意义。文章通过研究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精准建设的内涵,对其经济学意义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精准建设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的积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为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精准建设提出相关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精准扶贫;贫困地区;公共服务体系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伴随着扶贫工作的全面展开,成为了扶贫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我国扶贫工作向精准扶贫战略转向,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健全就产生了全新的经济学意义。在精准扶贫工作持续推进的情况下,政府对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提出了精准建设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试图探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所产生的新的经济学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为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相关的建议与对策。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精准建设的内涵

所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核心内容,向公民提供各种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产品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运行管理办法和制度的总称。体系精准建设是指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针对不同对空间区域、不同农牧民的实际情况,运用有效的方法甄别公共文化设施、产品以及服务的对象,建设与当地实际的自然地理情况和经济社会情况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与运行机制。

相对于传统的大水漫灌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精准建设主要存在着两点优势,一是在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有关的行政单位或文化事业单位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法,通过“两馆一站”、“农村书屋”等传统模式进行体系建设,无视贫困区域地理特征和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于部分贫困地区的自然地理与经济社会的独特性,精准建设可以针对不同的地理空间区域,不同的经济社会环境做出不同的应激反应,实现对该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最优配置,根据当地的特征特色进行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二是精准建设可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精准供给,在我国当前的文化体制下,文化体制在运作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属于向上负责,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多是为完成上级所交代的任务。因此,精准建设也是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与产品的供求失衡的必然制度选择,通过构建需求反映渠道,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传达到相关的文化事业单位,进而实现以需定供,实现其精准建设。

因此,在精准扶贫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精准建设具有全新的内涵,从建设地区的具体特点的精准识别到公共文化产品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产生了针对建设地(或贫困区域)的经济学意义。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精准建设的经济学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一方面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共性;另一方面也具有文化产品的特性。因而本文在讨论公共文化服務体系精准建设的经济学意义时,一方面讨论公共文化产品作为公共产品的经济学意义;另一方面,要兼顾公共文化产品的文化特性。

(一)文化普及提高劳动者素质,引导经济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精准建设可以实现公共文化产品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高度覆盖,使贫困地区的居民可以共享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基本文化权利。当地居民最基本的文化权利得到满足的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会带给当地居民新的技术与新的理念,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实现地区人力资本的提高,通过文化发展引导经济发展。针对不同地区所进行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精准建设,可以使文化建设成果更加深入的进入到当地居民中,促进当地居民劳动素质提高。

精准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可以通过实现文化普及提高区域人力资本,还可以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对地区的文化存量进行挖掘,为区域发展文化产业提供资源基础,间接地推动了贫困地区发展文化产业从而脱贫致富。故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精准建设实现文化普及一方面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产业活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针对地方的文化特色挖掘,发展文化产业业态,推动产业业态升级,引导经济发展。

(二)非排他性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提高经济效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具有公共品的一般特性,因而体系本身也具有着较强的非排他性。故而体系可以通过这种非排他性实现文化资源、科学技术以及经济信息等有效的经济资源的跨区域共享,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效率,甚至可以实现规模经济。

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非排他性可以实现经济资源的同步共享,进而使本地的文化资源、科学技术、经济信息等有效的经济资源打破空间壁垒,实现在不同地区间的流动,亦或者加速区域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非排他性还可以提高文化资源与信息的利用率,同一文化资源在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企业或个人手中可以进行不同方向、层次的开发,所以在成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提高收益,甚至在产业上或者在空间上形成集聚,实现规模经济。

(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发展良性循环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具有作为公共产品的一面,也具有其不同于其他公共品的文化特性,这就导致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精准扶贫背景下的经济学意义不能单纯的从经济的角度来探讨,还要结合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考量。从经济上来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通过其非排他性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广度与深度,提高其利用效率,增加地区的经济收益,甚至加速区域间经贸交流抑或者实现规模经济。从社会效益上来讲,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建设势必增强区域内的人口素质,提高区域内的人力资本,推动新型城镇化,促进社会发展。endprint

三、关于贫困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精准扶贫对接文化建设

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与精准扶贫相结合,通过文化建设与精准扶贫相对接实现全面的文化扶贫。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与经济发展进行对接,将提高劳动力素质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而与此相对应,在扶贫工作中也要将文化脱贫作为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工作。发展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所以公共文化建设要适应精准扶贫,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建设,使更多的当地居民可以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带来的文化成果,普遍提高当地的居民素质。

(二)信息资源同步共享

建立贫困地区的信息资源同步共享系统,采取多种手段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成果进行传播,并基于此鼓励对文化资源与经济信息的多次利用,在节省成本之余实现,产业集聚与规模经济。同时,加强互联网建设,实现互联网的普及,通过网络平台对区域内、区域间的各项信息进行整理整合,在增强区域内居民的素质与知识认知的同时,也为部分居民从事相关的文化经济活动提供了材料,为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三)加强对外交流

无论是为了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还是推动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加强对外交流都是一项必行之策。对外交流应当从空间布局、外部关系、经济文化这三个维度进行展开,以促进文化建设为核心目的,通过加强对外交流,实现区域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交流与讨论,以谋求区域间的协同发展,或者大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区域间的协作或者辐射作用,促进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的开展与进行。

综上,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精准扶贫的背景的经济学意义,不仅是用商品交换或者供求关系可以阐释清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化特性对社会的运作与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精准扶贫的开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因此正确科学地建设公共文化体系,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相当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戴珩.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問[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梁立新.精准扶贫情境下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精准识别研究[J].浙江学刊,2017(01).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体系贫困地区精准扶贫
比亚迪集团扶贫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简政放权与还权赋能:经济发达镇创新公共服务供给体系问题探讨
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还需迈过几道坎
婴幼儿早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