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政工作培养模式探析

2017-11-01 08:00张辉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25期
关键词:思政工作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

张辉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使学生不但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拥有崇高的思想道德,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应用型人才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市场中更加具有竞争力。通过了解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标准,分析思政教育工作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探索阻碍思政工作顺利进行的原因,并且针对如何加强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思政工作;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5-0135-02

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主要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所培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不能把高等教育办成终极教育。开放性办学给学生们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开展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参加实习的制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标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量都在不断增加,对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新一代的大学人才,不但要对专业知识扎实的掌握,而且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复合型人才才会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应用型人才要全面培养综合素质,加强组织管理能力、临时应变能力、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高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要结合社会市场需求,发挥高校自身优势,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要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求来进行设计,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强调适用性的知识,高校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要围绕社会实际需求,突出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在培训过程中要与生产实践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重视实验教学与生产实习等环节,应用型人才主要掌握应用知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正是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从而为高等院校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对于應用型人才的培养状况,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

二、思政工作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起到的作用

高校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合理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不断拓宽知识层面,加强学习。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具备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思政教育,是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前沿,也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通过思政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政教育占据主要地位。新时代的大学生,家庭背景与所在地域均不相同,思想状况也错综复杂,许多思想问题会出现在生活与学习当中,辅导员及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正确地对学生思想健康状况进行指导,鼓舞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受到周围环境的熏陶,对生活抱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所以,加强高校学生思政工作教育对全面培养应用型人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思政工作培养的阻碍因素

1.教育理念比较守旧。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思政教育观念比较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对能力与道德素养的培育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观念上,教育方式没有创新,“传教式”的教学模式,不能够吸引学生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个性化发展。教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没有把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不顾及学生的内心感受。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缺乏创新,学生对党风建设认识不够,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与书本上的内容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不能够与实践有效结合,使学生的知识接受层面受到约束,适应社会的能力差,在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不能够很快地适应全新的工作环境。在教学中,也只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依据,而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理论知识与能力要全面提高,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2.教学模式单一。当前高校应用型人才思政工作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依旧是以传授式为主,课堂氛围死板,课堂效率不高,所教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理论脱离实际,导致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不能够合理运用,缺乏实践经验,学生不能够通过社会实践来发掘自身的问题,实践环境比较差,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在对思政教育不感兴趣的情况下,很难有创新及发展,完全没有体现出高校的办学特色,耽误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对思政工作内涵理解不够全面。在高等院校中,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非常重要,是培养学生思政工作的基础。但是,许多人对思政工作理解不够全面,人们大多过于强化思政工作的激励功能,忽略了思政工作对学生其他方面素养的影响。思政工作在大学生活中渗入到学生的生活中,不但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要通过思政工作的培养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出思政工作在促进学生人才转化的引导作用。

四、做好应用型人才思政培养工作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思政工作理念。在高校人才培养观念方面,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思政工作理念,以人为本,把社会的进步与人才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教师与管理者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政工作指导,确保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把学生当作教育教学的主体,鼓励与激发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建设与管理,使得高等院校的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具有崇高的思想品德。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来对其正确地引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校园内利用校园优势,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积极向上的娱乐活动可以带动学生对生活的激情,学校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教育与生活平台。

2.运用网络新媒体,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率。当今社会是全新的网络社会,新媒体已经普遍运用在大学校园中,网络已经遍及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新媒体的有效运用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工作效率,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人们对网络已经普遍认可与接受。所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借助網络新媒体,把教育内容逐渐深入到学生的脑海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通过微信、网上论坛、电子邮件等进行探讨与交流,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亲密程度。学校可以利用网络互动来鼓励学生们参与学校的建设与发展,通过视频、音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思想教育的吸引力,使得校园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方案,建立起积极向上的网络平台。培养一批专业的网络教育专家,加强校园网络思政教育队伍的建设,形成全新的工作体系。加强信息发布的管理制度,倡导文明网络、绿色网络,不断净化网络环境,通过网络新媒体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3.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大学校园是学生的另一个家庭,更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校园文化的建设会直接影响教师与学生的精神面貌。为了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高校要不断改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丰富校园活动的举办,开展思政主题活动,带动学生们对思政的理解。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入思政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们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通过丰富的业余文化活动,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层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真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加强校园党风建设。高校的办学要有自身特色,不断加强校园党风建设,在优秀的学生中选拔学生预备党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学生们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生干部积极主动起到带头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根本,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解决党员的三观问题,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利与义的关系,加强校园党风建设是学生思政工作的基础,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主题活动,使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党风的建设与学习当中,促进学生能力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对党的认识,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

结语

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高等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从文化理论知识方面入手,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不容忽视,只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真正体现现代大学生的价值所在。高校要改革培养观念,明确培养目标,及时地了解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掌握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标准,有针对性地对人才进行培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毕业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陆文盛.共青团干部服务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究——基于应用型本科独立院校现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0).

[2] 张薇.职业教育背景下应用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11).

[3] 孙成娟.培养创新型人才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教育改革[J].科技信息,2010,(1).

[4] 李建铁.基于应用人才培养的高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

[责任编辑 刘 瑶]

猜你喜欢
思政工作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
国企企业文化和思政工作实现融合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探究
宣传工作对事业单位思政工作的探讨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