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山跑死马
——学拳容易学艺难

2017-11-02 02:12王澄宇
少林与太极 2017年11期
关键词:陈式太极拳武术

文/王澄宇

望山跑死马
——学拳容易学艺难

文/王澄宇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陈式太极拳创始于明末清初的河南温县陈家沟,创始人为著名拳师陈王廷。他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华,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后经陈氏世代不断加工提炼,共有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徒手及器械套路。陈式太极拳有着深远的历史沉淀及发展,内涵“阴阳开合”之理,“理根太极”博大精深,其拳理融合了中国儒释道的传统文化思想。要学好陈式太极拳,一定不能急于求成,要访“明师”,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南辕北辙走冤枉路。“理明路清”找到方向,再加之持之以恒的“乾乾之功”,必能“日久自到”。

陈式太极拳的演练风格与特点是:缠绕折叠,松活弹抖,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连绵不断,一气呵成。如滔滔江河奔腾不息,气势恢宏,又似游龙戏水怡然自得。其核心就在于“自缠”,包括身缠、手缠、足缠、臂缠、腿缠,周身缠。故有“陈式太极拳乃‘缠’法也”之说。“缠丝劲”于初学者来说,通过看光碟视频学习,是无法掌握其中的奥妙的,在非正规场合也很难按部就班地学到陈式太极拳的基本知识和要领。学习陈式太极拳首先要练好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等八法五步和缠丝劲等基本功。这些基本功需要在明师的言传身教下,学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刻苦练习,通过不断地盘架、改架方能夯实基础,逐步提高自己的太极拳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陈式太极拳的奥妙。陈式太极拳的先祖很明确地给后辈们指出了学习和掌握陈式太极拳的必经之路和应达到的水平,那就是陈家沟祖祠高悬的几个大字:招熟,懂劲,神明。要真正经历陈式太极拳招熟、懂劲、神明这几个阶段,非一日之功。所以正宗传承,“明师”指点才是学习陈式太极拳的根本。

太极拳师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太极拳经论”中指出:“今之学者,未用功而先期效,稍用力而即期成。其如孔子所谓‘先难后获’。何问功夫何以用?必如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而勿正,必勿忘,勿助长也(解释:一定要在有事的时候,不去预期效验,心里时时想着,不刻意强求进度,任其自然生发)’,而后可。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清而犹未能,再加终日乾乾之功,进而不止,日久自到。问得几时?小成则三年,大成则九年。至九年之候可以观矣。”太极拳有十年不出门之说,可见练太极拳是个细活,是个慢活,不能急于求成。关于陈式太极拳的故事多如牛毛,但有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不能不提,那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偷拳”故事,讲述的是杨露禅世居冀南广平府,务农为业,承先人的余荫,席丰履厚,家资富有,但却生而孱弱,从小多病。他父宠爱弱子,恐其不寿,教杨露禅读书之暇,跟从护院的武师李德发习练武技,藉此强身健体,又买些拳图剑谱之类。后为了投师陈长兴学习陈式太极拳,杨露禅不惜装哑巴、做讨饭的,冻得昏迷过去了,这才进到陈家做了家丁,才有机会“偷拳”学艺。他以毕生精力钻研武学,醉心拳道,讷于言而敏于行,是典型的“武痴”。正是一颗痴学的心打动了陈长兴,陈长兴将一身功夫都教给了他。后来,杨露禅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成就威名后依旧淡泊名利,不为浮华虚荣所累,创编了杨式太极拳,成为一代宗师。

我们学拳首先要珍惜得拳不易,要懂得珍惜和感恩。其次,传统武术不但是文化,也是口传身教数百年的实践经验,要真正学好武术不容易。习武者不但要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还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意志,要做好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最关键的是要找对师父明确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不走弯路。杨露禅正式拜师后,十八年中三下陈家沟,深得陈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先生所传精髓。艺成时,他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了,可谓大器晚成。为了生活,他先在家乡永年县教授太极拳,后被人推荐去北京授徒,因武艺高强被称为“杨无敌”。他在北京授拳时,弟子多为王公大臣、贝勒贵族,他们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自己所学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功架简化,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使拳法老少皆宜推广易行,又有益于健身。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而成杨式太极拳,并发展成大小两种套路。其特点是:柔和缓慢、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深藏不露、轻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带影响很大,学者日众,而这时陈家的太极拳却仍在陈姓内部传递,所以当时的武术传人杨季子写的诗中,有“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的句子。

值得注意的事,杨露禅练成“杨无敌”之后,为什么还让自己的孩子去陈家沟学拳呢?因为他知道陈家拳以实战为主,“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乘“旧力略过,新力未发”之机,“其进锐,其退速”,“不动如山,动如雷震”,又有“刚在他力前,柔在他力后,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杨露禅也是以实战声名鹊起扬名立万,深知实战是武术的灵魂。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大学士观杨露禅精妙的武艺后大加赞赏道:“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浑圆一体也。”并书赠对联“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相祝贺。自此,他所创之杨式太极拳名满天下,使太极拳从民间登上了华夏武术的大雅殿堂,成为国粹。

陈式太极拳是内家拳,刚柔并济,“静如山岳,动如雷电”,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其攻防含意大都隐于内而不显于外。

本人十几年来跟随陈式太极第十一代传人陈全忠老师学习陈式太极拳。从开始学习,到后来当教练教授太极拳,我感受颇深。从不懂一招一式,到拜师学艺,并成为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承人,再到武术六段,国家武术一级裁判,陈式太极拳指导员、考评员,成为太极拳学校的高级教练,我经历了十几个严寒酷暑,不仅增强了体质,学会了一门健身技能,而且在学练的过程中感受到太极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跟师学艺、选指导老师的重要性。师傅常常教导我们,学拳一定要明拳理。陈式太极拳历经几百年传承不衰,与它深厚的拳理是分不开的。只有在练好基本功的基础上,进一步熟练掌握内三合、外三合和缠丝劲,才能使我们的拳架基本不走形,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通过老架一路的教学,我感到有些学员在学拳初期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目的不明,急于求成。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有些人想借助太极拳修身养性,又腾不出时间静不下心,急急忙忙学上几招,不能持之以恒坚持。二是贪多嚼不烂,忽略基本功的训练。有些人老架一路的拳架还没走稳,老架二路甚至器械都学上了。三是学拳盲目性大,网络上的陈式太极拳套路统统收纳,却分不清大架、小架,乱了方寸。以上种种不仅学不好拳,还会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太极拳是练与养结合的,主要是练意,练心灵上的功夫,在追求有序化的动作中提高感知和自身调节的能力,调整心理与生理,求得全身内外的和谐平衡。锻炼也是一门科学,练习太极拳更是如此,没有好的老师引路,不但达不到健身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要想学好陈式太极拳,先要找到真正懂得太极拳的老师学习,要踏踏实实从基本功练习入手。必须平心静气,排除杂念,只有日积月累的刻苦磨练,才能真正掌握陈式太极拳的精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陈式太极拳的传承人,我们应懂得武术的实质——实战。太极拳也是武术的一部分,虽然现代是和平年代,人们练拳以健身为主,但作为传承者也应继承武术的精髓——技击。传承之路任重道远,我们会牢记师傅的教诲更加执着地努力,不断增强传承责任心,将陈式太极拳学好学精,发扬光大。

(编辑/周镠超)

猜你喜欢
陈式太极拳武术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21世纪以来陈式太极拳技术体系演进特征
焦作市陈式太极拳发展模式实证研究
陈式太极拳在地方高校中开展的思考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