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毒品预防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基于169名高职学生问卷调查的分析*

2017-11-06 03:26周立民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17年5期
关键词:毒品大学生教育

周立民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杭州市 310018)

高校毒品预防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基于169名高职学生问卷调查的分析*

周立民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杭州市 310018)

当前大学生吸毒现象频发,但是高校毒品预防教育却很薄弱。那么,是否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毒品预防教育呢?本文基于169名高职学生问卷调查的分析,对高校开展毒品预防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高校;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选修课;必要性

近年来,毒品加速向大学校园蔓延,大学生吸毒现象常有所闻,大学里制毒、贩毒也不再是天方夜谈。然而,大学生对毒品的防范意识和能力还较差。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与成年初期阶段,身心都处于迅速变化的过程中,虽然文化层次较高,但由于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受到毒品的腐蚀。那么,是否有必要对大学生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呢?有人认为没有必要,原因在于大学生已经在中小学阶段接受过毒品预防教育,大学生吸毒毕竟只占极少数,因此没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毒品预防教育;有人认为有必要,原因在于大学是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的最后机会,针对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存在实效或流于形式问题,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毒品预防教育。笔者在高校专门从事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对此问题有一些自己的思考,本文拟结合问卷调查对高校毒品预防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

1 高校毒品预防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1 对象与方法

笔者于2015年4月在浙江省某高职院校开设了一门毒品预防教育选修课,以169名选课学生为研究对象,大一学生占69.8%,大二学生占30.2%;男生占67.5%,女生占32.5%;浙江籍学生71.6%,贵州籍21.3%,内蒙古籍4.1%,其他省籍占3.0%;汉族学生占88.2%,少数民族学生占11.8%。

采用“问卷星”自行编制“高校毒品预防教育必要性调查问卷”,包括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对毒品的好奇心、对毒品预防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高校开设毒品预防教育选修课的必要性的认知及对毒品预防知识的需求与来源。

1.2 大学生对毒品的好奇心

毒品,作为官方明令禁止接触的物质,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对毒品产生某种程度的好奇心。经过了中小学阶段的毒品预防教育,大学生对于毒品是否仍有较大的好奇心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8.0%的学生对毒品“很好奇”,30.2%的学生对毒品“有一点好奇”(可以认为是普遍意义上的好奇心),只有21.9%的学生对毒品“不好奇”(见表1)。姑且不论这21.9%的学生之中有多少学生是因为面临道德压力(比如害怕别人说自己对毒品有好奇心)或担心隐私被泄露(害怕自己的答卷被他人知晓)而选择了对毒品“不好奇”,单就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对毒品“很好奇”就已经说明:相当一部分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大学生仍对毒品有强烈的好奇心,只是因为毒品有害,不能乱好奇而压抑了对毒品的好奇心。既然如此,针对大学生的毒品好奇心理,高校应该怎么办呢?笔者曾对此有过讨论:青少年对毒品有好奇心没有错,我们应当通过系统而严格的毒品预防教育,正确引导这种好奇心,使之升华为对禁毒知识的求知欲[1]。

表1 你对毒品好奇吗

1.3 大学生对毒品预防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虽然超过一半(53.9%)的学生最早在小学阶段就接受过毒品预防教育,近三分之一(32.0%)的学生最早在初中阶段就接受过毒品预防教育,仅有少数(5.9%)学生最早接受毒品预防教育的时间是高中(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专、中职)(见表2),这提示91.7%的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就接受过毒品预防教育。然而,进一步调查发现只有30.2%的学生对以前接受的毒品预防教育“记得不少”,57.4%的学生“只记得一点点”,另有12.4%的学生“几乎全忘记了”,详见表3:

表2 你最早接受毒品预防教育的时间

表3 你还记得以前接受的禁毒教育内容吗

为了验证学生到底记住了多少以前接受的禁毒教育内容,笔者设置了一道纯粹考查记忆性知识的问题:国际禁毒日是哪一天。令人惊讶的是,只有53.2%的学生选对了日期(6月26日),高达34.3%的学生选择了“不知道”(见表4)。(笔者仔细查阅了这169份网上问卷,从答题所用时间上看,没有故意乱答的嫌疑。)这与陈敏时等在2001年发表的数据——349名被调查大学生中只有34.5%的人知道国际禁毒日——非常相似[2]。这不能不让笔者怀疑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受的毒品预防教育是否真有成效。接着,笔者设置了两道有关吸毒对个人危害的问题:是否知道吸毒可能导致人得艾滋病?是否知道吸毒可能导致人得精神病?(吸毒可能导致人得艾滋病的依据在于:注射吸毒可以通过共用针具经由血液途径传播艾滋病,吸毒之后的性乱行为增加了经由性接触传播艾滋病的风险;吸毒可能导致人得精神病的依据在于:吸食冰毒等合成毒品会诱发精神障碍,表现为幻觉、妄想等。)根据笔者预先的设计,如果学生在中小学阶段认真接受过毒品预防教育,那么绝大多数学生应该会选择“知道”,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只有68.6%的学生选择了“知道”(吸毒可能导致人得艾滋病),选择“不知道”或“听说过,但不确定”的学生占31.4%(见表5)。同样,只有63.3%的学生选择了“知道”(吸毒可能导致人得精神病),选择“不知道”或“听说过,但不确定”的学生占36.7%(见表6)。可见,对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而言,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表4 你知道国际禁毒日是哪一天

表5 吸毒可能导致人得艾滋病

表6 吸毒可能导致人得精神病

1.4 大学生对高校开设毒品预防教育选修课的必要性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98.2%)学生认为在大学阶段开设毒品预防教育选修课是“有必要”的(见表7)。这与魏义明等的研究结果相似。魏义明在福建省某高校开设了一门毒品预防教育选修课《吸毒的危害与戒毒》,并对221名学生进行了选修该课程目的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2.7%的学生选修该课程的目的是“感兴趣,想拓宽知识面”,53.3%的学生是“向群众进行禁毒宣传”,79.3%的学生是“完成学分”,11.5%的学生是其他目的[3]。可见,绝大多数(92.7%)学生对毒品预防知识是感兴趣的(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学分),且多数(53.3%)学生希望成为一名禁毒志愿者。

表7 在大学阶段开设毒品预防教育选修课还有必要吗

综上,既然有近一半的大学生仍对毒品有强烈的好奇心,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对毒品有普遍意义上的好奇心,这提示只要我们加以正确引导,大多数学生是有学习禁毒知识的心理基础的。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毒品预防知识还远远不足,这提示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毒品预防教育。(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大学阶段开设毒品预防教育选修课是有必要的。)

毒品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世界性公害,禁毒工作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人民福祉。《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11条第1款规定:“国家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全民禁毒宣传教育,普及毒品预防知识,增强公民的禁毒意识,提供公民自觉抵制毒品的能力。”在我国,在校大学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面对“吸毒人群覆盖各个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各个社会职业群体”的严峻复杂的形势,面对频繁爆出的大学生涉毒丑闻,为防范高学历吸毒人群滋生蔓延,为培养高素质的禁毒志愿者,高校开展毒品预防教育不仅有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既然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毒品预防教育,鉴于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已经接受过毒品预防教育,大学阶段的毒品预防教育自然要与中小学阶段有所区别。毒品预防知识涉及的范围很广,归纳来看,有毒品基本情况(毒品种类、形状特征、来源等)、吸毒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毒品成瘾机理、禁毒政策和法律法规、第一次吸毒的原因、拒绝毒品的方法、戒毒的方法、国外毒品滥用及管制情况等内容。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要全面涵盖以上内容吗?它的重点是什么?笔者认为,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是在中学毒品预防教育基础上的拓展与深化,不应停留在“毒品有害”的常识教育。大学生毒品预防教学内容应当全面、系统;在全面、系统的基础上,要突出重点,侧重培养学生的拒毒能力和技巧,禁毒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大学生对毒品预防知识的需求与来源

毒品预防知识涉及的内容很多,大学生自己对哪些具体毒品预防知识有更大的需求?他们学习毒品预防知识的渠道主要有哪些呢?

2.1 大学生对具体毒品预防知识的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关于毒品知识,大学生最想知道的前三个选项分别是“如何识别吸毒人员”、“毒品的种类、形状特征、来源等”、“如何戒毒”(见表8)。“如何识别吸毒人员”排在首位,体现了大学生在禁毒知识学习上的实用性倾向,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大学生面临林林总总的吸毒诱惑,如果掌握了识别吸毒人员的方法,就可以防范于未然,从而第一时间远离吸毒人员,避免受到欺骗和引诱。“毒品的种类、形状特征、来源等”排在第二位,表明虽然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接受过毒品预防教育,但是他们的毒品基本知识储备还相对缺乏,因此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依然要重视毒品基本知识,尤其是合成毒品、新精神活性物质的形状特征和来源等内容的教育。“如何戒毒”排在第三位,其原因可能是以往的禁毒教育一直忽略了这一内容,导致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基于好奇心理,很多学生选择了这一选项。笔者认为应当向大学生传授戒毒康复知识,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戒毒康复的艰难过程,帮助他们树立毒能戒、但毒难戒的意识,从而更加坚定“吸毒一口,掉入虎口”的信念。

表8 请选择你最想知道的前三个选项(限选3项)

2.2 大学生毒品预防知识的来源

毒品预防教育有学校、社区、家庭等多种渠道。调查结果显示,按照所占比例从高到低,大学生了解禁毒知识的途径依次是学校禁毒教育(88.8%),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大众传媒(86.4%),互联网(79.3%),社区宣传(44.4%),家人(36.1%)和同学朋友(32.0%)(见表9)。可见,即使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学校禁毒教育依然是学生学习毒品预防知识的主渠道,因此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规划(2016-2018)特别强调“要突出抓好学校这个主阵地,落实课堂教育,深化拓展教育,推进示范创建,全面提升学生自觉抵制毒品的能力”。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面临不少的困境,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形式上已经做到中小学校全覆盖,教学计划、大纲、师资、课时、教材五落实,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正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与之相比,高校毒品预防教育已经严重落后,在很多高校,毒品预防教育被认为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基于当前大学生吸毒形势日趋严峻的事实,非常有必要规范高校毒品预防教育。

表9 你通过哪些途径了解禁毒知识

3 高校毒品预防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既然学校禁毒教育是学生学习毒品预防知识的主渠道、主阵地,大学是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的最后机会,高校理所当然应该开展各种形式的毒品预防教育,提高学生的识毒防毒拒毒意识和能力。目前,我国高校开展毒品预防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六种:

3.1 新生入学专题教育

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要求高等学校在新生入学后和毕业生毕业前各开展一次毒品预防教育。“百度”检索到了在新生开学时开展毒品预防教育的部分高校,例如,2016年9月1日,中央戏剧学院邀请了禁毒民警为500名入学新生上了一堂生动的禁毒教育课。再如,2016年9月19日,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在新生入学军训期间,邀请公安民警给新生上禁毒“第一课”,民警除了通过设置禁毒展板、派发禁毒传单、现场答疑、互动问答等形式外,还给学生派发了禁毒主题书签、课程表、扇子等深受欢迎的宣传物件。

3.2 课余教育

高校结合自身情况,在课余时间邀请禁毒民警、社工、学者等业内人士开设毒品预防教育专题讲座,或者组织学生观看禁毒影片。“百度”检索显示,这些活动的开展时间并不局限于“6·26”国际禁毒日前后。例如,2017年3月22日,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邀请了禁毒民警给学生做专题讲座,讲座从仿真毒品展示开始,为学生讲解了当地发现的常见毒品的形状特征,接着通过大量吸毒人员真实的案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吸毒对个人身心、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最后从吸毒原因分析入手,教育学生如何提高毒品预防意识和能力。再如,2017年3月17日,湖北中医药大学组织学生观看了禁毒教育电影《凤凰花开》;2016年12月2日,安徽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图书馆组织学生观看了禁毒电影《纸飞机》。

3.3 在线教育

在线教育,又称在线学习,是指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行为,微信公众号、专题学习网站等是很好的在线学习平台。“中国禁毒”、“中国禁毒报”、“上海物质成瘾诊疗中心”等微信公众号为学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学习禁毒知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笔者曾以浙江省某高职院校监狱管理专业大学生为例,探讨了微信在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中的应用[4]。)“中国禁毒网”、“中国禁毒展览馆”、“杜新忠戒毒网”等专题学习网站有助于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禁毒知识。高校除了引导学生在微信公众号、专题学习网站上自学禁毒知识外,还可以利用高校自身官方微信平台不定期地向学生推介最新的禁毒资讯。

3.4 课堂教育

课堂教育是一种很好的毒品预防教育形式。有的高校开设了毒品预防教育选修课(2个学分),“百度”检索到了开设毒品预防教育选修课的部分高校,例如,北京大学开设《中国禁毒史与中国禁毒问题》,吉林大学开设《毒品学概论》,云南大学开设《毒品艾滋与犯罪》,福州大学开设《毒品与生活》,西南交通大学开设《毒品与艾滋病》,山东师范大学开设《毒品与成瘾》,天津师范大学开设《毒品与药物成瘾》。(笔者曾对高校毒品预防教育选修课的教学目标、内容、资源、方法、评价和考核等进行了探讨[5]。)有的高校则将毒品预防知识穿插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中讲授,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渗透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末民初的禁烟运动”、“国民政府‘两年禁毒,六年禁烟’运动”、“新中国禁烟运动”等内容;医学类院校在《药理学》“镇痛药”这一章中渗透了鸦片、吗啡、可待因、曲马多、海洛因、美沙酮、丁丙诺啡、二氢埃托啡等阿片类物质的内容;政法类院校在《刑法学》中渗透了“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吸毒入刑”、“毒驾入刑”等内容。

3.5 参观禁毒教育基地

“百度”检索到了组织学生参观禁毒教育基地的部分高校,其中多数高校是组织学生参观校外禁毒教育基地,例如,2015年6月9日,广西科技大学组织大学生红十字协会及各学院40多名禁毒志愿者到柳州市禁毒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活动。除了认真听解说员讲解禁毒知识外,禁毒志愿者还通过体验模拟毒品改变吸毒者真实面貌的互动游戏进一步认识吸毒的危害性。也有的高校是在校内建设禁毒教育基地,定期向学生开放。例如,2016年6月16日,山东东营职业学院联合当地公安派出所在校内启动一处禁毒教育基地,基地内设有毒品种类展示柜、“禁毒宣言”签名区、图文展示墙等,每周四定期向大学生开放。有的高校则是带学生直接参观强制隔离戒毒所,例如,2016年6月23日,山东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学生参观青岛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现场开展禁毒教育活动。

3.6 创作禁毒影视剧

一些高校,尤其是艺术类院校,通过创作禁毒题材影视剧,探索了一条“用艺术传播禁毒理念,用创意推动禁毒事业”的禁毒教育新路径。例如,北京针对高校和外籍学生涉毒问题易发的情况,在国家禁毒办的指导下,于2013年6月26日成立了“禁毒教育高校公益联盟”,参与联盟活动的中央戏剧学院推出了禁毒戏剧校园推广计划,创作了《黑夜及点灯人》、《出窍》、《临界》等禁毒戏剧,中国传媒大学推出了禁毒公益广告及禁毒动画短片创作计划,北京电影学院推出了禁毒公益微电影创作推广计划。对于创作学生而言,在素材积累过程中,通过与民警、禁毒志愿者、戒毒人员的交流,得到了自我净化,更加深刻感受到吸毒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对于参演学生而言,在排练、演出过程中,对角色的定位和人物心态的把握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入耳入脑入心的禁毒教育;对于周边同学而言,观看禁毒影视剧的过程也是接受禁毒教育的过程。

[1]周立民.好奇心与青少年吸毒及预防好奇心吸毒的对策[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6,22(5):274-277.

[2]陈敏时,胡良军,陈新,等.高校学生毒品知识及知识来源的调查[J].实用顶防医学,2001,8(4):246-247.

[3]魏义明,郭松斌,林能响.医学生选修课《吸毒的危害与戒毒》教学初探[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7,13(6):315-317.

[4]周立民.微信在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中的探索——以监狱管理专业大学生为例[J].理论观察,2017(1):143-145.

[5]周立民.毒品预防教育的监测与评价[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7,23(2):101-104.

10.15900/j.cnki.zylf1995.2017.05.011

本文系2017年度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2017N48)的部分成果。

周立民(1986.10- ),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禁毒教育工作。E-mail:imzlm@126.com.

2017-04-12;

2017-04-19)

猜你喜欢
毒品大学生教育
销毁毒品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抵制毒品侵害珍惜美好年华
火烧毒品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