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没有硝烟的青春心理战
——评泰国电影《天才枪手》

2017-11-13 13:07丁艺淳
长江文艺评论 2017年6期
关键词:监考作弊考场

◎ 丁艺淳

一场没有硝烟的青春心理战

——评泰国电影《天才枪手》

◎ 丁艺淳

泰国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中长期处于被冷落的境地,固然也有90年代的《喋血青春》《鬼妻》以及20年代的《初恋这些小事》《暹罗之恋》《你好陌生人》等经典电影也获得了国人极高的关注和赞誉,但比起源源不断涌入的好莱坞大片的洪流,泰国影片在中国始终还是处于相对“小众”的尴尬地位。

为什么《天才枪手》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国内外如此大的关注度和几乎一致的好评?首先不得不称赞它题材选择的精妙。整部影片的情节围绕三段作弊行为层层递进展开,切入点正是“作弊”,这个多数影视作品不会作为主线来提及、听起来不太光彩的行为——而它却真切地发生在泰国、中国甚至当今每一个国家的每一所校园里,能够轻易唤起各国观众学生时代的记忆。事实上,相比起当代国内大多所谓“青春校园片”中偶像剧式的浪漫纯爱,又或者强行安排第三者、堕胎甚至车祸等刻意伤痛的情节,校园中的“考场”这一情境显然要更加贴近我们最真实的青春——没有矫揉造作的无病呻吟和伤春悲秋,也没有没完没了心计大战和撕心裂肺的爱情。大概每一位学生都曾经经历过在考场上解不出题目的焦急,也都有期望过拥有《多啦A梦》吃下便能记下所有知识的“记忆面包”,或是得到“七仔”的神力相助,在考场上健“笔”如飞。在很多人的青春里,爱情和友情都有可能缺席,唯有一场接着一场的考试,一张又一张白花花的试卷是绝对不会离场的存在。因此,各个国家的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对于这一无比熟悉的场景设置都有着极强的代入感,更能够对考场中的紧张气氛感同身受。况且,能在影院里体验到生活中所严令禁止的“作弊”行为,也增添了不少观众们寻求“破戒”的刺激感。

固然,不少影片中都有过关于作弊的有趣桥段的设计,例如高志森的《鬼马校园》里就有考试中学生轮流去厕所传递答案的设计,周星驰的《逃学威龙》中也有把小抄粘在鞋跟、鞋底之间,考试时拿出来作弊的搞笑场景。然而整部影片以作弊作为主线来展开的却是少之又少(1996年的日本喜剧影片《史上最大作弊战争》算是一个前例),毕竟在观众的心目中,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件负面的事情,要怎样平衡好影片的精彩度与内在的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无疑对导演是一个极高的挑战。类似话题电影的稀缺性,加之观众普遍能够产生的无国界的共鸣,这点是影片在选材上的成功。

但新颖且能引发观众共鸣的主题只是影片成功的第一步,该电影的成就很大一部分还是归功于导演纳塔吾·彭皮里亚对于考场的情境模拟淋漓尽致的展现手法。出生于1981年的彭皮里亚虽然十分年轻,在《天才枪手》之前也不过拍摄了两部电影长片和一部微电影,却拥有着丰富的舞台剧编导和广告导演的经验,这使得他对如何运用镜头语言和音乐来渲染情绪和增强剧情表现力显得十分轻车熟路。整部影片的节奏十分紧凑,频繁的特写和场景切换,配合以倒叙、插叙的叙事手法,让观众的目光紧紧地跟随银幕,没有一点喘息的余地。用更通俗的话来讲,这是一部“没有尿点”的电影。从第一次考试开始时,主人公琳摊开试卷,填写试卷信息,拿笔、按笔,涂答题卡等一系列简单琐碎的准备工作都给予了特写,短暂、简洁的镜头直观地渲染出了战争即将开始时士兵们整装待发、充满斗志的状态。而当观众看到男女主人公在洗手间的隔间内躲避监考老师,争分夺秒地发送答案、实施作弊计划时,甚至可能会联想到《侏罗纪公园》中孩子们在车内不敢吱声、想方设法地逃开恐龙视野的画面。

泰国的电影配乐事实上发展相对比较成熟,但不少影片由于过度注重电影中的配乐,反而凸显出画面、情节描写的简单苍白,有时过多的配乐甚至会阻碍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得音乐不足以支撑影片叙事,反有喧宾夺主之嫌。在这部影片中,彭皮里亚将不同的音乐风格与紧凑、起伏的剧情节奏以及人物内心纠结、转变的心理节奏进行了巧妙的融合,在多次剧情转折时都伴随着明显伴奏风格变化的暗示,情节或明快或激烈或悲伤都有着符合情绪的背景音乐。片中多次使用戏剧性极强的音乐配合情节的深入发展,令人印象最深刻的STIC考试以及之后的地铁追逐的一场戏则是完全运用了好莱坞中经典的悬疑片和谍战片的拍摄手法,快节奏的剪辑和场景的不断切换,辅之以扣人心弦的悬疑音效,给予了观众跌宕起伏的深刻感官体验。

而曾拍摄恐怖惊悚电影《致命倒计时》的经验也无疑使得他在驾驭紧张、激烈的作弊情境时更加得心应手,尤其擅长于在叙事时设置悬念、调动观众。在组织学习集体作弊事件中,琳先是惊讶地发现考试试卷分为两套,而自己只有1号卷的内容。在和2号卷的东同学交换试卷后,紧接着发现稿纸已经没有空隙,铅笔芯也已经用完需要更换,考试剩下的时间越来越少,考场频发的小状况不免让观众越来越替主角着急:剩下的时间还来得及做完2号卷的内容吗?会不会被监考老师发现?终于考试接近尾声,在监考老师一声比一声更加严厉的催促声中,女主在最后时刻争分夺秒地为2号卷的同学传递答案,此时监考老师正一步一步朝琳走来,最后“啪”地一声拍响了琳的课桌。此时,观众和女主都屏住了呼吸,心里大呼着完蛋,没想老师只是收走了大家的试卷,并未留意到琳交换了试卷。正当大家放松下来,庆贺这场惊险的作弊终于顺利结束时,监考老师又喊住了琳,发现这时琳帮助作弊的事还没有暴露,大家悬着的心总算真正放下——然而,此刻广播中突然点名让琳和东去校长办公室,作弊的事实仍然被揭露。

作为全片高潮部分的第三次STIC跨国作弊中的悬念设置则更加丰富和巧妙。男女主人公在完成试卷第一部分、奔向厕所后,女主已经早早发完答案,另一边的班克却露出了紧张和焦虑的神情,不禁让观众们担心缺乏经验的他是不是忘记了答案,没想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班克把编辑好的答案复制好并剪切,在群聊中以“不加价就忘记答案”来索要自己被小巴找来的人暴打的补偿。而当班克第二次在厕所编辑填空题答案时,监考员重重地敲响了他所在隔间的门,随着班克一边手抖着一边继续编辑答案,监考员的敲门声和责令声也越来越重。不得不说,这一段场景着实把观众的心吊到了嗓子眼。紧接着,刚刚掏出手机的琳也遭到门外监考员的催促。在这整一场景中,观众的心理活动几乎完全为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的考场体验所牵动,在两人与监考人员斗智斗勇的周旋中,观众的胃口被十足地吊起,不得不赞叹彭皮里亚导演的绝妙安排和几位年轻演员毫不稚嫩的精彩演绎。

而本片收获的不全然是赞美,它最多的质疑之声来自观众对于它结局略显仓促的不满,不少人认为琳的幡然悔悟似乎没有足够的铺垫,显得有些突兀和苍白。的确,由于前一场考场戏和追逐戏的场景代入感太强,情绪延伸至结尾处时观众还沉浸在之前的紧张氛围里,难免会有种戛然而止、意犹未尽之感。然而当我们仔细回顾,琳的心理转变其实是有一点点暗示的,当她发现班克是因为自己的作弊计划而遭受小巴设计的暴打、失去留学资格时,其实在心里已经决定放弃,而在大规模的跨国作弊期间更是遭受了一系列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煎熬,回到泰国疲惫不堪的女主看到父亲忍住失望仍拥抱着鼓励犯了错的自己,终于开始思考自己为反抗不公而策划的一系列叛逆行为到底有何意义——它一次次使自己、班克甚至最亲的父亲受到伤害,而它又带给了自己什么,金钱,还是无尽的心理折磨?而琳的父亲,无疑是琳能够最后自首最强大的心理依靠,因为她知道无论自己做出怎样的决定,他都会陪伴在自己身边。

可能影片的结尾处并没有承应前片的热血激昂,但我们可以看到,琳一开始坚定地认为作弊是“双赢”不伤害到任何人,劝说班克时也说道:“即使你诚实地面对生活,生活还是会欺骗你。”而随着选择一次又一次的作弊所带来的代价越来越大,她的坚持也在一步步瓦解。影片中多次出现无限延伸的镜子,开头审判时是琳的脸在黑暗的镜中无限延伸,预示着女主将一步步踏入深渊;在酒店大厅里呈现的是暧昧的灯光下琳的影像在镜中的交叉延伸,暗示女主面对是否参与最后一次作弊的选择内心的纠结;而在结局处琳袒露自己的心声时,整个画面则变得明亮干净,此时的向光明处的延伸则是寓意着女主选择了更加坦荡的人生。这一系列对琳心理转变的处理潜伏在剧情中、在镜头里,不至于出现影片观看之初就令人有所担心的“强行说教收场”的尴尬景象,从而使女主醒悟的结局尚且在观众能够接受的情理之中。

女主人公琳似乎一直在争取自己心中的“公平”。一次次的作弊选择,是对给有钱学生“开小灶”提前泄题的数学老师的不满,是对背地收取学生大笔赞助费而不知其用的学校愤懑,更是对直接取消了自己申请留学奖学金资格的校长的抗议。而影片也一次次地告诉了我们,年轻时候意气风发的张狂,都会在必经的成长中一点点偿还。就像最后琳对班克威胁的回应:“没错,一切在我自己。”诚然,生活对我们不一定公平,然而幸好我们还有选择自己的人生的权力。这,便是“天才枪手”的救赎。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监考作弊考场
监考时……
西安监考老师上门送考后就地隔离
有人要你帮忙作弊怎么办
期末小考场
防止作弊
这哪里是怀疑学校,分明是不信任孩子
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