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自信

2017-11-13 13:07张玉能
长江文艺评论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艺理论文学艺术文艺

◎ 张玉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自信

◎ 张玉能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圆满结束,产生了新一届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高举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帜,描绘了两个一百年的中华民族的美好蓝图,使得全国各族人民方向更加明确,信心更加充沛,信仰更加坚定,走向更加美好新时代。作为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者,应该更加坚定立场,更加充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自信,为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学习,勤奋开掘,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做出自己的绵薄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一片光明,前程似锦;中国共产党将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进一步中国化,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给世界人民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给世界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提供了楷模、经验。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进入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迈开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步伐,踏上了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开启了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望见了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新目标。这一切给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带来了极大的鼓舞,无限的动力,无比的干劲,也给我们美学和文艺理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道路,教导了方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的国情让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清醒地认识到,虽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努力奋斗,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因此,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的条件下,新时代的中国社会生产能力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种状况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这种关系发展全局历史性变化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不仅提出了党和国家工作许多新要求,而且对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党和政府继续推动发展,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为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贡献出我们的绵薄力量。

从广义上来说,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文化教育,特别是文学艺术的审美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学艺术和审美教育以及美学和文艺理论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地要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这些论述提纲挈领地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精髓,给广大文艺工作者、美学和文艺理论工作者指点了迷津。

人类的需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早就说过:“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从人的需要论述了人的社会关系的必然形成,而且把“人的需要”作为人的“本性”(本质)的最内在的规定,也就是决定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本,也就是人的生存发展的最根本的内在动力。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人类的需要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存需要,即物质需要,它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相属需要、尊重需要;另一类是发展需要,即精神需要,它主要包括:认知需要、伦理需要、审美需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物质需要到精神需要不断发展的,而这一发展的基本倾向就是: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即他的本性”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从人的需要与社会生产力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主要社会矛盾来立论,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科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理论和文艺理论建构起来了。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除了物质需要以外,更重要的是精神需要,而审美需要,对文学艺术的需要则是人类精神需要中的最重要的“美好生活需要”。正是这种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中国特色文学艺术事业和审美教育就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最核心的方面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种创作导向不仅不同于一切历史上的为剥削阶级和统治阶级少数人服务的文学艺术,而且,也发展了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为无产阶级服务”“为千百万劳动人民服务”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美学观和文艺观,进一步把人民和“为人民服务”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新时代从根本上解决了“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历史和辩证地应对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更加科学地摆正了新时代文艺发展和审美教育的目标,更加有效地注意发挥文学艺术和审美教育的伟大作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最根本的基点就是“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这是一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文艺作品本体论”和“文艺创造论”。在“文艺为什么人”的方向性问题解决以后,“如何”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就必然被凸显出来。这就是要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艺作品了。因此,优秀的作品是一切文学艺术家的“立身之本”,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真善美相融合的文学艺术精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运用这些真善美的文学艺术精品进行最广泛、最深入的审美教育,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这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美学理论和文艺理论的根本功能和光荣职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最重要的指向就是“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这是充分认识和掌握文学艺术、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发展规律的论断,是对从马克思到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关于发展文化艺术的科学方针和策略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就强调不能“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初期就明确提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发展繁荣文化艺术的方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中,这种繁荣发展文化艺术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规律与文化艺术的“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给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规律赋予了更新的内涵,规定了更高的目标,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所瞩目的文化艺术进入了一个全面创新的新时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最终的效果就是“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充分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艺术的“生产劳动性”和“非生产劳动性”的辩证统一的理论,科学地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学艺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重大美学问题和文艺理论问题,号召文学艺术家做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和高水平创作人才,把文化艺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并且统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传播真善美,鼓舞人民向善向上。因此,新时代的文化艺术工作者应该既能够像马克思所说的“像蚕生产丝一样,是他天性的表现”,进行非生产劳动性的审美创造,又能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人民和自己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进行“生产劳动性”文化艺术产业。这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才能够真正抵制一切旧社会遗留下来和唯利是图的商品经济所产生的“低俗、庸俗、媚俗”的文化艺术产品,创造出“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文化艺术精品,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充分发挥文化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深刻领会十九大的精神,真正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精髓,用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我们的美学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文艺批评实践,以充沛的文化自信,开创新时代文学艺术、美学研究的新局面,谱写文化艺术、美学和文艺理论的新篇章。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50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猜你喜欢
文艺理论文学艺术文艺
1942,文艺之春
Can “Contemporaries” Know How to Read?
中国文联出版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著书系”
脱下工装 你也可以是诗人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导向
舞蹈编导中的文学艺术表现技巧分析
从《会饮篇》人物形象中看柏拉图的文艺理论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