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金县汉语方言卷舌音声母来源考

2017-11-17 08:49周柱英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小金县小金声母

周柱英

★语言文学★

小金县汉语方言卷舌音声母来源考

周柱英

本文考察了小金县汉语方言卷舌音声母的来源。小金县是藏汉回等民族杂居区,其中以嘉绒藏族为主体民族。当地汉语方言中的卷舌音声母字十分丰富,本文认为这些卷舌音声母字主要源自于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字,分tst的类型属于南京型,这与一百年前四川官话的代表方言成都话是同一类型。

小金汉语方言;卷舌音;知庄章;南京型;成都话

小金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东南部,位于东经102。01′-102。59′,北纬30。35′-31。43′之间。东邻汶川县,西毗丹巴县,南连宝兴县,北接马尔康县,县城距离成都286公里。县内是藏、汉和回等民族杂居分布,其中嘉绒藏族是主体民族,约占总人口的52%,主要聚居在汗牛乡、宅垄乡、别思满、八角乡等地,其中别思满沟六寨、登春沟五寨及上宅垄的阴山山寨是较为完整的聚居区[1]。当地嘉绒藏民一般在家庭内部、邻近村落或与其他通嘉绒语地区的人,用本族语交流,外出则用汉语。汉族和回族聚居在县城周围的乡镇,约占总人口的48%。

对嘉绒藏族所操的嘉绒语,国内外都多有关注。自20世纪50年代起,国内进行大规模的民族语言普查,金鹏和他的学生对嘉绒语三十多个点进行了考察,当时研究最为全面的是四土话。在此之后,随着对嘉绒语研究的深入,出版了一些较为全面的著作。如瞿霭堂(1984)对嘉绒语的概况做了详细地介绍[2];林向荣(1993) 从语音、词汇和语法、方言及本语演变轨迹等方面,探讨了嘉绒语的特点,尤其对东部方言的研究最为深入[3];王建民和赞拉·阿旺措成(1992)对安多话和嘉绒话进行了详细的比较[4];向柏霖(2008)以茶堡话为描写对象,系统地研究嘉绒语与藏语之间的关系[5];黄良荣和孙宏开(2002)出版了第一部嘉绒语词典[6]。另外,还有诸多学者发表了有关嘉绒语形态和句法方面的文章。由此可以看出,对嘉绒语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对当地汉族人口使用的汉语方言,却鲜有论述。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虽对四川方言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调查研究 ,设立了286个方言调查点,但这两次调查都未在阿坝藏羌自治州设有方言调查点,包括小金县在内的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方言的基本情况未能为众人所知。本文依据《汉语方言调查字表》发现,小金汉语方言中的一项语言特征——存在大量的卷舌音声母字,加以考察,尝试说明上述卷舌音声母的来源。

一、小金汉语方言音系

(一)声母

小金汉语方言声母(包括零声母)共计23个。

声母例字声母例字p布别笔h锄除床ph怕盘书十伤m门棉面认绕日f飞房方ʨ精节姐t低第道ʨh全去秋th天梯同ɕ休修玄n女路怒k贵桂跪ȵ连年严kh葵开跨ts祖糟增x化话tsh醋粗菜硬袄案s丝散苏危言远猪主专

(二)韵母

小金汉语方言共有36个韵母。

开口呼例字齐齿呼例字合口呼例字撮口呼例字ɿ字词i一急u故路y雨鱼ʅ知直a爬辣ia家架ua刮花o河活yo脚药e蛇舌ie姐接ue国郭ye靴缺ɚ耳而ai买埋uai外歪ei妹美uei胃味au保包iau条腰əu收丑iəu流优an饭盘ian盐烟uan观酸yn云运ən跟盆in心林uən文婚yan员远a帮放ia杨养ua王忘yo用熊o梦茂

(三)声调

小金汉语方言只有四个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入声字归入阳平。

调类调值例字阴平44高边天阳平31平时日上声53古草走去声213唱树大

二、小金汉语方言卷舌音声母来源

从声母音系可以看出,小金县汉语方言有一套卷舌音声母。当地的嘉绒语据林向荣先生的调查研究,上世纪50年代在卓克基音系中“没有唇齿清擦音f和舌尖后清擦音,他们常用自己语言中的h或代替f音;以舌叶音tʃ,tʃh,ʃ来代替舌尖后音t,th,。如“上海”读为[ʃahei]”(林向荣,1993)。80年代,经他再次调查发现,年轻一代已普遍读作[hai],且这两个汉语借音已进入卓克基的音系中。由此可见,嘉绒语中本身没有舌尖后清擦音“”它是受了邻近汉语方言影响而产生的,不是本语音系所有的。那么,小金汉语方言中的卷舌音声母从何而来呢?

中古知组字除梗开二庚陌韵及其它少数例外共12个字今读[ts]组声母外,其余都读[t]组声母字。如:猪、中、肘、转、桌、竹、田、茶、厨、迟、撞等。

中古章组假开三麻韵、咸开三盐叶韵和其它例外共40个字今读[ts]组声母字外,其余都读[t]组声母字。如:煮、珠、只、指、砖、掌、钟、出、齿、臭、穿、尺、船等。

综上,小金汉语方言中卷舌音声母主要来自中古知组和章组,少数来源于庄组字,这些字的读音是一种存古语音特征。不过,对照当地通用汉语方言成都话,语音系统中并没有卷舌音声母。那么,这些语音特征从何而来呢?我们不妨看看卷舌音声母的基本类型。

三、小金汉语方言分tst的类型

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字在各官话中的演变是不一样的。熊正辉(1990)根据这三组声母字在方言中分tst的表现,总结出济南型、昌徐型、南京型三种类型[8]。(1)济南型。中古知庄章三组字全部合流为[t]组声母字。(2)昌徐型。对今读开口呼的字,知组二等字读[ts]组,三等字读[t]组;庄组全读[ts]组;章组字除止摄开口三等读[ts],其他都读[t]组。对知庄章今读合口呼的字,有的方言读[ts]组,有的方言读[t]组。(3)南京型。庄组三等字除止摄合口和宕摄以及知庄章组字除梗摄二等字读[ts]组以外,其余全读[t]。

肖娅曼(1999)曾对成都话舌尖后音声母展开调查,发现成都话早在一百年前是分ts t类型,进而对成都话和北京话的舌尖后声母来源进行了比较,发现成都话和北京话的t组声母字均来源于中古知章组,以及部分庄组字。不同的是,相比北京话,“来源于庄组的字中,成都话读ts组声母的比读t声母的字多”[9]。通过她的分析,成都话分tst类型也属于南京型,这一特点与今天小金方言分tst类型是一样的。

成都作为四川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都话是四川官话的代表,对周围地区的方言都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是邻近的汉语次方言,还是少数民族语言。小金县地理上毗邻成都,同时随着社会迅速地发展,与外界交流、接触的机会增多。小金汉语方言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强势方言成都话的影响,如其音系中的韵母和声调与成都话保持一致,有36个韵母,4个声调,且古入声字归入阳平。根据甄尚灵的《成都语音的初步研究》(1958)[10]、《西蜀方言与成都话》(1988)[11]和《四川方言音系》(1960)[12]中记载的语音材料,成都话的舌尖后声母和舌尖前声母已合流为ts 组声母,没有与之对立的t组声母。而在小金汉语方言中存在ts t的对立,有[ts,tsh,s]和[t,th,]两套声母,即“知≠资;池≠词;世≠思”(熊正辉,1990)。这一切源于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首先,乾隆两次征战大、小金川,战乱平息和改土归流后,四川内地的汉军、汉商和汉农大量迁徙来小金经商和垦地,并在此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生活,互通婚姻。其次,小金县地理环境较为封闭,群山包围,交通不便利和信息闭塞,这在一定深度上,减缓了与成都话语音齐步变化的速度。此外,因教育、电视和广播等多种途径促使了普通话的全面推广,为卷舌音声母的存留提供了条件。

[1]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地方志编纂.小金县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 年

[2]瞿霭堂.嘉绒语概况[J].民族语文,1983年第4期

[3]林向荣.嘉戎语研究[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p40-41

[4]王建成、赞拉·阿旺措成.安多话嘉戎语对比分析[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

[5](法)向柏霖.嘉绒语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6]黄良荣、孙宏开.汉嘉戎词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

[9]肖娅曼.关于成都话舌尖后声母的调查[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10]甄尚灵.成都语音的初步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8年第1期

[11]甄尚灵.西蜀方言与成都语音[J].方言,1988年第3期

[12]四川大学方言社会调查工作组.四川方言音系[J].四川大学学报(社科版),1960年第3期

附录一: 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与小金汉语方言读音的对照表

古韵摄小金方言[ts][t]读音例字假摄开二:麻知组t茶庄组t查渣沙沙诈榨岔炸开三:麻章组ts蛇奢扯舍社麝蔗合二:麻知组t傻耍遇摄合三:鱼知组t猪除储箸著褚庄组t初锄梳疏蔬楚助章组t书舒煮处暑署薯〛合三:虞知组t诛蛛株柱住驻庄组t数(名词)、数(动词)章组t朱珠输殊主竖注蛀树蟹摄开二:皆庄组t豺开二:佳庄组t钗差柴债寨晒开三:祭知组t滞章组t制世势誓逝合三:祭知组t缀[点缀]章组t赘止摄开三:支知组t知蜘智池驰庄组ts差[参差]筛章组t施匙只纸是豉开三:脂知组t迟致稚庄组ts师狮章组t脂尸旨指屎至示嗜开三:之知组t痴持耻治置庄组t士仕柿使史驶ts辎滓厕事章组t之芝嗤时止趾址齿始市试侍合三:支庄组t揣章组t吹炊垂睡合三:脂知组t追槌锤坠庄组t衰摔帅章组t锥谁水效摄开二:肴庄组t抓抄钞巢捎稍潲开三:宵知组t朝[朝代]超赵兆召章组t昭招烧少绍照邵

附录二: 小金方言不合规律的例外字

知组字:

假开二麻韵“搽”读[tsa];假开三麻韵“爹”,小金方言读[tie],不读[t];止开三之韵“痔”读[ts],效开二肴韵“罩”读[tsau](罩子,指下雨后,山上的白雾);深开三侵缉韵“蛰”读[ts](惊蛰);山开三仙薛韵“展”读[tsan];曾开三蒸职韵“瞪”读[tn]。

庄组字:

遇合三鱼韵“阻”读[tsu],“所”读[so];蟹开二佳韵“筛”读[sai],“洒”读[s];止开三之韵“士仕柿使史驶”读[];咸开二“杉”读[];山合二删鎋韵“篡”读[tsuan];江开二江觉韵“窗”读[tsh]。

章组字: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Retroflex Consonants in Xiaojin Dialect

Zhou Zhuying

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source of retroflex consonants in Xiaojin dialect. Xiaojin is a Multi-ethnic region, including Tibetan, Han, Hui and other minorities, and the majority is the Jiarong Tibetan. There have many words of retroflex consonants in local dialect;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y are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initial consonants of zhi/zhuang/zhang in mediaeval times. Distinguishing /ts/ and /t/ in Xiaojin dialect belongs to the Nanjing type, this was similar to Chengdu dialect which w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Mandarin of Sichuan about 100 years ago.

Xiaojin Dialect; retroflex consonants; zhi/zhuang/zhang/; Nanjing type; Chengdu dialect

H179

A

1674-8824(2017)05-0076-07

周柱英,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邮编:611756)

[责任编辑:朱茂青]

猜你喜欢
小金县小金声母
声母韵母
小金橘树
四川偏远山区教育扶贫改革研究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声母顺口溜
声母歌
爱“喧哗”的我
小金县旅游业发展对策分析
小金县甜樱桃栽培技术及发展前景探析
小金县旅游市场营销推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