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体会之歌唱的共鸣

2017-11-21 23:40罗平冠
戏剧之家 2017年20期
关键词:共鸣腔体声乐教学

罗平冠

【摘 要】在声乐教学中重视歌唱的共鸣的训练尤为重要,甚至有“唱歌就是唱共鸣”一说,可见共鸣在歌唱训练中的地位。它是获得丰满、有穿透力、美妙动听歌声的重要途径。本文阐述了共鸣的概念、共鸣的产生与形成及其运用等,以期望我们的声乐教学都能重视歌唱共鸣的训练,学生能早日获得松弛的、致远的、有表现力的歌声。

【关键词】声乐教学;共鸣;腔体

中图分类号:J60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0-0170-02

众所周知,共鸣作为一个物理学名词,其概念是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例如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个振动发声时,另一个也会发声。歌唱的共鸣是指歌者声带(震源体)通过气流发出的基音与口腔、胸腔和头腔等共鸣腔体产生共振而发出的泛音相结合的发声现象。歌唱共鸣主要有三种形式,既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头腔共鸣。胸腔共鸣(低声区),指声音从胸腔的气管中得到的共鸣;口腔共鸣(中声区),指声音从口腔以及喉头上部的咽腔中获得的共鸣;头腔共鸣(高声区),指声音从鼻腔以及额窦、蝶窦等处得到的共鸣。这里低声区指的是主要用的是胸腔共鸣,不是唯一,其他的共鸣腔体也是必须存在的。其他的声区也是一样,演唱时必须是相辅相成的,仅仅是主次之分。歌唱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歌唱中灵活运用三种共鸣形式,相互协调,科学调配。歌唱者必须通过长期艰苦的科学训练以获得良好的共鸣,才能使歌声丰满、圆润、嘹亮、致远。并能稳定持久的有表现力的演唱。

一、胸腔共鸣及其运用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低声区主要依靠胸腔共鳴而获得圆润的有磁性的声音。如何才能获得良好的胸腔共鸣呢?首先就必须打开喉咙,从而得到胸腔的舒展,声带通过气流而产生振动发出基音,和胸部和气管等处的共振产生泛音,形成了胸腔的共鸣。要保证胸腔一直处于放松舒展的状态,使胸腔通过气管与发声器官(声带)连接畅通,以保证共鸣的发生,这时,似乎感觉到是把声音唱到胸口去一样,也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用这样的语言:你应该感觉你的嘴在胸口。这是胸腔共鸣的喉部控制要点。

很好地运用胸腔共鸣可以保证在演唱低声区时获得丰满、结实、浑厚有力的声音。从理论上来讲,演唱低声区时,胸腔是主要共鸣器官,口腔次之,头腔更次之。笔者的经验是练习胸腔共鸣要切记不可吸气过多,以三分之二的吸气量为宜,否则将会影响音波的向延伸(因为空间不足),使胸腔共鸣不充分。演唱时吸气过多还会造成上胸僵硬和喉部肌肉群的紧张,从而影响声带(震源体)正常的振动。基音的质量不好,自然不能取得良好的歌唱共鸣。当然也不能吸气量过少了,过少会使胸腔共鸣体不够舒展开阔,气息运行的密度必然也会受到影响,将会导致声带不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不,易造成声音缺乏紧张度和表现力或者声高有时偏低的情况,当然共鸣也就得不到充分展示了。所以在歌唱中到底需要吸入多少气才能获得最佳的共鸣和歌唱状态呢?这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歌唱训练中去慢慢体会琢磨。

二、口腔共鸣及其运用

口腔共鸣指声带发出基因产生声波在口腔、口咽腔和喉咽腔中形成的共鸣,是其他腔体共鸣的基础,是演唱中声区时的主要共鸣器官,头腔共鸣次之,胸腔共鸣更次之。口腔是我们相对容易控制的共鸣腔体,口腔的共鸣能够运用得心应手了,中声区的共鸣比较稳定自如了,然后再向两端扩展,训练低声区、高声区。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打好这个基础以后,才能正确地去进一步学习更深的声乐技巧。

声乐教学中口腔共鸣的运用过程,口型自然是十分重要的。口腔是可变腔体,平时说话也在不断地变化调节,但幅度较小。歌唱时往往因为开启变化的幅度大并且速度快,而引起相关肌肉的紧张、僵硬,影响共鸣的获得。口形,在获得良好共鸣上亦十分重要。那么我们在歌唱训练过程中,究竟需要怎样的口型呢?笔者认为这需要“因人而异、因声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可生搬硬套,形而上学的看待这个问题。在教学中,如若学生的歌唱发声状态偏白(喉位较高),就应该以竖着的口型为主,这样容易获得腔体的打开、喉器的下放,从而得到丰满、松弛、整体的共鸣;如若学生的发声状态偏空偏虚(喉咙较撑)则应该用横着口型进行调整,放松喉部肌肉群,使其获得自然放松的科学共鸣。歌唱的口型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口型在任何歌唱的时候都应是松弛的可变的。固定的口型容易使口腔僵硬而影响共鸣,演唱时它要在不同音阶、不同音量、不同语言发音时随时做相应的调整,将其固定化了必将导致口腔的僵硬、共鸣的缺失,必将破坏歌唱的持久性和表现力。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殷岳教授《横竖相宜,刚柔相济——关于歌唱发声的“横开”与“竖开”》一文,对该问题进行过较为详尽的阐述。

要获得好的共鸣就必须解放喉咙和口腔,唇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声吐字器官,作为口腔的一部分在歌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学中发现嘴唇在演唱中必须是自然放松的状态,否则必然导致其它两个吐字器官:齿、舌的紧张,从而影响歌唱获得良好的共鸣。歌唱时,我们的嘴唇可以微微向前,只起到自然说话的语言功能即可,有点像刚学说话的小孩受委屈了的语言状态。“松弛”(下接第172页)在好共鸣获得也非常重要,可以说没有松弛的共鸣器官就不可能有好的歌唱共鸣。口腔各器官松弛的关键在下巴。只要下巴放松解放了,喉咙自然也就松弛了。要使得到圆润、优美的共鸣就需要调整好口腔各个部位,发声时双唇放松稍前,下巴放松,打开牙关,喉部松弛下放,在协调运动时,张口吸气用“半打哈欠”感觉体会喉部、舌根、下巴放松。

三、头腔的共鸣及其运用

在声乐教学中,头腔共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唱出动听的、持久的歌声就必须善用头腔共鸣。拥有好的头腔共鸣是科学发声的一种体现。头腔共鸣的获得是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然后把声波在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向后面移动一些,同时喉器松弛下放,软腭和小舌头也随之上抬,舌根也有放下一些的感觉,使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广些(注意喉咙的适度打开,切勿撑大),声波沿着上腭传递向鼻腔和诸窦,引起声波的回荡。在发高声区时头腔共鸣为主,口腔共鸣次之,胸腔共鸣更次之,但都必须协调一致。

如何才能获得正确的头腔共鸣呢?笔者的教学体会是:打开喉咙是关键。会厌是气息从胸腔通往咽腔、口腔、头腔的必经之地,它的抬起是松开喉咙的关键。人正常的生理现象是这样的:平时说话会厌是稍稍向上抬起的,吃东西时为了避免食物进入气管而向下盖住气管。唯有深呼吸时它才会充分抬起从而扩大共鸣腔体,使大门敞开而成为咽腔管道的一壁,而起到声音的反射作用,这样的状态歌唱必然会获得良好的头腔共鸣。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在唱高音时应抓住深呼吸的感觉,使竖起来的会厌与咽壁形成管状空间,喉头适当下降至低于人在完全放松时的位置,声音才能毫无阻挡地从喉咽腔直接进入头腔,继而得到高位置的头腔共鸣。

头腔共鸣的作用在中低音区的时候不是太明显,但是到了高声区时,头腔共鸣起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有无高音就看你是否获得了好的头腔共鸣,在高音区处理不好头腔共鸣就没有了高音的共鸣色彩,这样的高音必然是喊叫出来的,是无效的高音。在进入高音区时,在咽腔中有种吸气的感觉,就是我们常说的“吸着唱”,这种感觉容易使声音进入头腔,使头腔的空间向后向上扩张,软腭与小舌头微微的向上提起,就是有种“打开头腔”的感觉。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在歌唱发声时必须协调各共鸣腔体、发声器官的声波振动,使它们保持一定程度的平衡。也就是说歌唱时不可以孤立地去使用某一个共鸣腔体,我们应提倡的是“整体共鸣”或称“整体歌唱”。是要求在发声过程中歌唱者根据不同演唱声区发声的需求,合理地协调、处置和运用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使三种共鸣同时发生作用,恰当地调节各部分共鸣在不同音高的演唱中的运用比例,从而使演唱获得丰满、圆润、发声统一、音色明亮的艺术效果。当歌唱者获得了正确的整体共鸣后,将会声区统一、音色圆润而富有光泽,在唱各声区的声音时都会得到丰满结实、有穿透力的共鸣,并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共鸣腔体声乐教学
高铁复杂腔体铸造数值仿真及控制技术研究
高铁制动系统复杂腔体铸造成形数值模拟
橡胶挤出装置
体验与共鸣:大数据时代场景营销模式研究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
论流行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开孔金属腔体场强增强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