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培养:作文教学的任务表达与行动支撑

2017-12-20 23:18靳贺良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作文教学核心素养

【摘 要】基于核心素养的作文教学,其核心旨归是“立德强文”。强化学生的生活意识、公民意识、读者意识和责任意识,致力于自主、开放、创新三大向度以及营造三重课堂和交互式课堂,是激发作文教学活力的当务之急。疏浚读写通衢,引入国学经典以及引渡多门学科是作文教学的必由之径。精准实施三级教学设计是打造作文教学系统工程的应有之举。

【关键词】核心素养;作文教学;任务行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75-0025-04

【作者简介】靳贺良,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南京,210000)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发布,为课程改革注入了新内容,向课堂教学提出了新挑战。重新认识学科教学的目标任务,追求学科教学价值的最大化,确立学科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对接点并细化其落实点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不可回避的课题。本文拟就基于核心素养的作文教学的任务表达及其行动支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立德强文是作文教学的核心旨归

核心素养的内核是“立德树人”,即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创造未来世界“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作文教学的核心应是“立德强文”,因较之阅读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作文教学有着鲜明的、不可替代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征,它具有基于社会、源于生活、成于思想、富于情怀、形于文字的特殊育人功能。教做人与教作文,学做人与学作文,做好人与写好文是作文教学的核心归旨。欲达此目标,至少需强化学生作文的四个意识。

1.强化生活意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人生,为生活,为引导人们追求并实现幸福的、高雅的、有价值的生活。生命、生活、生长是教育教学的永恒话题。生活是作文的不竭富矿和表现对象,也是作文教学中生命成长的过程。强化生活意识,一要引导学生明确生活的意义。生活,不仅是指人的衣食住行,还必须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艺术、哲学、美学等多方面的精神需求。马克思曾强调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需要精神活动,需要言语生命。作文教学正是唤醒、催生、助推学生精神创作和言语本能的教学。二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健康生活”,珍惜生活,关爱生命。三要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生活,提升生活力。四要引导学生内视、自省生活,这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坚实依托。所谓内视,即在感知外部生活“形态”的基础上,通过对“形象”加工和提炼的思维活动,能清晰地看到已印在自己内心世界中的那些人物、景物、场景等艺术形象。這种内心视觉形象,不断地“生活化”“艺术化”,成为学生作文时鲜活感人的材料。自省,是对自我生活经历或间接经验的回放,省察,考证,提纯并形成判断和推理,从而递升为新的思想认识,这是形成学生深刻的理性思考所必需的。作文不是生活的翻版,而是讲述艺术化的“故事”,折射升级版的哲思。

2.强化公民意识。作文教学中,教师一贯封闭保守的说教使不少学生忘却了公民身份,淡化了公民意识,模糊了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的自我认识,其主要表现为维护权利、承担义务、追求真理、树立公德、反思历史、参加社会、关心他人、追求和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国家认同感和国际理解感,使得学生能关注国内国际社会动态;关心各阶层特别是底层群众的生存状态,发现来自“底层的光芒”;关切自己认识和表达能力的渐进式提升,理性地行使公民权利,积极履行公民义务。面对物欲横流、信仰缺失,信息泛滥、真善缺失,追逐名利、诚信缺失等社会“雾霾”,学生能保有清醒的头脑,敏锐的思辨,绝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彰显自己的公民智慧和公民胆识。

3.强化读者意识。读者意识,是读者的存在与作用内化生成于作者心中的意识。这种意识存在于作者的立意选材、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的各个环节。作文时,学生眼前应出现众多的或特定的“隐形读者”。同一话题,同一故事,同一景物,因写给预设的不同读者,将会激发学生不同的思想情感,促使他们选择不同的表达技巧和言语方式。以何事感人、如何感人,以何理明人、如何明人,以何情动人、如何动人,学生应面对假想的读者而认真摹画。这种自我警醒、精心运筹,追求读者效应的自觉性;这种传播文明、接受检验、经受批评的写作勇气正是树立“读者意识”所赢取的。

4.强化负责意识。向善、求真、爱美是美好人性、高尚人格的特有本质。文品即人品,“责任担当”是做人的底线,以真立言是作文的信条。教师要让学生审慎地掂量作文中选取的人、事、景、物等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教师应引导学生写真材实料(包括艺术的真实),抒真情实感,发真知灼见,将“修文品”提升至“树人品”的等高线上,逐渐消除为文造情、假话套话空话弥漫的不良文风。

二、激发活力是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教学活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创造力及可持续发展的适应力。教学活力是测定教学系统总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尺。长期以来,我们大部分的作文教学都缺少活力,因此激发教学活力是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提升作文素养的核心依托。这个核心依托就是自主、开放、创新三大发力点。

1.自主:实现学生作文个性的解放。从知识本位到人本位的教育本体回归是核心素养提出的根本依据。“学会学习”是核心素养的人本之义。学而习之,习而得之是学生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是教育教学诞生的本体。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本能,尊重学生的本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习作能力,发展学生的习作个性。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课标语)要尽快解开束缚学生自由写作、禁锢学生写作个性的绳索,引导学生走出作文中思想认知统一、思维方式定向、情感表达单调、材料选取同质、篇章结构固化、语言运用成套的泥淖。endprint

可采取写日记、周记、随笔、观察笔记、读书札记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不受时间、空间、内容、字数的限制,自由地写,自由地练。即使是课堂作文,教师也可让学生参与命题,同时命题要注重开放性。在批阅评讲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亮点,鼓励学生的一得之见,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致与写作个性。

2.开放:营造三重课堂和交互式课堂。作文首先是实践体验性很强的思维活动,它贵在发现。发现是可贵的,其可贵之处在于从“人人眼中皆有”的事物中看见人家看不到的东西,即“独具慧眼”。发现的前提是具备广阔的生活空间,是直面丰富的生活对象。发现的过程在于自我叩问,学习他人,交流互补,质疑问难,探幽发微。失却“空间”“对象”和“他人”,何谈有所发现?因此,作文教学不能“与世隔绝”,不能自我封闭。

要营造三重课堂。日本东京大学柴田义松教授关于内层、中层、外层“三重课堂”的说法,颇值得作文教学借鉴。我们要由常规的“内层课堂”,向本校各学科教师团队所形成的教育教学文化场的“中层课堂”延伸。我们要从学校的校史、校训、教风、学风等校园文化底蕴中,从不同学科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特色、教学风格中,积淀人文底蕴,汲取人格魅力。我们还要向家庭、社会及自然界这个五彩缤纷的“外层大课堂”延伸,延伸到对百态人生的深切体味,对生活哲理的反复验证,对自然现象的观照审美,从而锻造自己的思想道德个性、哲理认识个性和情感表达个性,以期对生活中平凡而伟大的人情美、人性美进行发掘和弘扬。

要营造交互式课堂。作文课堂教学任务之重,绝非教师一人所能承担。要改变教师居高临下唱独角戏的低效做法,变单向式课堂为交互式课堂。交互式的作文课堂是当说必说、以说代写、以说促写、思想碰撞的课堂。学生由被动接听转向主动发声,由独思独行转向交流互促,由守护小我转向心怀大我。因而能够培养学生既善于展示又能洗耳恭听,既“针锋相对”又能虚怀若谷的学术素养。教师要开设写作理念课、实践体验课、情境创设课、时事述评课、作品鉴赏课、新闻发布课等多种课型,为学生展示特长拓展学习时空,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立意思辨、素材贡献、作文点评、自改互改、美文互鉴、二次升格、经验交流等习作活动。

3.创新:由习作走向创作。“实践创新”是“核心素养”的核心价值。创新与守旧相对,不破旧何谈创新?学生作文创新首先体现于思想情感之新:其观察生活、捕捉视点、发挥想象、造意明旨有独到之处,其思想观念、意识情怀、思维逻辑不落窠臼。其次是表达之新:其用事、选景、设境、摹物、新鲜可人,其章法结构、修辞用语技高一筹。作文要创新,作文教学就必须创新。创新,并非秀技巧,搞噱头,而是返璞归真,务实入本。这个“实”就是引导学生脚踏实地、对接地气,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适合表现的新情境,拓宽审美体验的新視野,展示多元思辨的新视点。这个“本”就是人本,即人性、人格、人情之本。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倡有温度的思维,提倡审慎的批判,让学生渐进式地步入由习作走向创作的大道。

三、方寸海纳是作文教学的必由之径

方寸之心,采纳天地精华,包容万千气象;方寸之文,倾吐山海情怀,折射百态人生。作文及其教学必须博采海纳,除了上文所说要从社会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之外,还应关注三大资源。

1.疏浚读写交融渠道。时下,连接读写教学的渠道一直较难畅通。读写分离,为读而读,以读为主,以写为辅的弊病久久难愈。不少阅读课让人一言难尽:或把课文上成了识字品词析句分段概意的“切割课”;或是以课文为“由头”,大量拓展链接其他内容,上成了“迁徙课”;或把教参搬进教案,搬进课堂,搬给学生再搬入笔记,上成了“搬家课”……凡此种种,既弱化了文本,又不见了“人本”。这样切断了读写通渠的家常课,何以“养人”?何以“养文”?编入课本的那些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无一不蕴含着精深博远的思想内涵,无一不呈现着风格各异的艺术风采。阅读教学应在“价值引导”的“教”与“主体建构”的“学”中,突出“这一个”而非“这一类”,更非“那一个”“那一类”。应以设境、想象、还原生活、“二次创作”为承载,最大限度地探求作品的审美价值,了解作者在某一生活领域所开创的新局面,学习他们在发现生活的真谛、反映生活的深度、广度上及在艺术创造的手段上做出的卓越贡献,从而在作者人格魅力和作品艺术感召力的熏染中,丰富学生的人生智慧,提高写作素养,激发学生动笔习作时的敬慕感、效仿欲和创造力。阅读课中阅读接受不是唯一目的,涵养性情,由读悟写,以读促写,读以致写,立言创造才是它的归宿。

2.引入国学经典“盛宴”。“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习近平同志强调的“精神追求”“精神标识”,突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性资源和精神性价值。国学经典中,那些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自强厚德的学者风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天人合一的哲学大观,如此等等,不胜枚举。那浩如烟海的经典警言,博大精深的人文思想,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都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丰厚的精神资源。面对当今社会遭遇的生活意义危机以及与之相关的两大文明冲突危机给中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教育教学中,引入国学经典可及时有效地使学生获取“人文底蕴”、精神传承、民族自信、国家自信等方面的精神养育,获取古人经世治学、写作相承的经验,感受古诗文凝练、含蕴厚重的语言魅力。因而在切实学好《〈史记〉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唐诗宋词选读》等选修教材的同时,应采用全书阅读、专题阅读、专题讲座、学生读书交流等方式,有计划地选学国学经典中的优秀篇章。

3.广纳多门学科“亲戚”。没有哪门学科不是作文教学的“亲戚”。立足作文教学阵地,涉足其他学科,邀请诸位学科“亲戚”登门,是作文教学的开明之举。政治学科中的思想品德修养、哲学、经济学、社会主义科学理论,历史学科中数千年来人类在制度沿革、兴衰更迭中曲折而行的轨迹,数学学科中借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解疑的智慧和为理工、化工奠基的奥秘理论,等等,都与作文有着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引渡其他学科素养进入作文教学,是作文及其教学的坚实支撑。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科学方法论的形成与掌控,离不开上述所有学科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哲学哲理价值、美学审美价值、科学创新价值和社会现实价值。endprint

四、建构体系是作文教学的系统工程

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育人“育文”工程。是工程,就要有系统,有规划,有设计,当然还要有“工匠”精神。我们强调学生作文自主、开放,但绝不是撒手不管,随心所欲,忽略“规矩”。“规矩”,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压舱之石”。作文教学的规矩,首先是应有一套作文教学系统。教师们大都明白,作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写作的过程,积累写作的经验,体悟写作的规律。但“感受”“积累”“体悟”,绝非教师叮咛告知、空口白话就可达成,必须付诸系统化的作文教学行动,应该有着科学的、实用的、循序而为的教学体系。依据目前比较认同的作文教学体系,大致可以分为情感认知体系、知识技法体系、文体大类体系、思维发展体系、表达方式体系、专题训练(与教材专题同步)体系等等。这些体系有着一定的交叉性,故不可兼收并举,可根据学生入校时的生源状况,根据教师的教学能力,调研学生的写作水平,选取适合学生的施教体系。

这里简说一下写作知识技法的教学,因为它是学生作文的工具和基础。“夫才童学文,宜正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義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刘勰《文心雕龙·附会》)刘勰强调的文体、情志、内容、辞采、音律等要素,是习作者必不可少的功课。知识和技法是能够汇聚、编码的智慧,是前人创造的宝贵财富。诸如文学知识、哲学知识、文体知识、历史知识、语言知识以及主题提炼法、焦点聚合法、材料选择法、文章结构法、表达表现法、语言修辞法等,共同构成了作文不可或缺的基础体系。合理而坚实的知识技法结构,能使学生在动笔之前产生积极的心理预期,在写作过程中驾轻就熟,实现知识技法向思维品质和写作能力的转化。

必须明确,知识不可碎片化,技法不可教条化。知识和技法是使用于人、运用于文的。灵活运用之,它就会散发出鲜活的生命气息,实现工具性和精神性的统一。教师要追求写作知识的人格化、精神化,写作技法的科学化、灵动化,营造学习运用知识技法的写作教学情境,尽力避免砖块式地叠加知识和为技法而用技法。教师要以学生想用、必用为契机,以用准、用巧、用活为目的,切准每项知识技法与学生需求、写作动机、写作情境之间的关系,还原知识技法发生运用的过程和情境,凸显主要知识和主要技法的支撑性作用。

作文教学设计是作文教学系统的应有之举。其设计包括宏观、中观及微观三级。宏观设计是一项规划,是指对初中或高中三年作文教学行动的总体规划,其内容可包括学生作文程度分析,基于校本的作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文教学效果的预期目标、建构并采用何种作文教学体系、三年中可行性教学措施等;中观设计是指每学期的作文教学计划设计,它包括一学期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学情诊断、教学内容、学生习作篇数、学生作文的命题、实施的教法等,除年级段起始学期外,还应总结上学期作文教学的经验教训,分析落实三年规划中得失的原因,并适时修订规划;微观设计是指每一堂作文教学的详细备课,它要针对具体的课型精心策划,它应落实到情感认识点、文体训练点、知识技法点、思维开发点、误区矫正点等具体环节。

作文教学设计特别是课堂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作文的差异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水平高低不同,思维个性呈现不一,表达能力参差不齐是极为正常的现象。这些差异性,往往会带来课堂思辨的多样性,交流碰撞的真实性,比学赶超的激励性和课堂生命的鲜活性。因而,教学设计应由预设固定式向情境渐变式转化。预设固定式的教学设计,由于固守陈法,会把教师置于学生之外或学生之上,实施绑架式的教学;情境渐变式的教学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针对学情适时顺势、渐变渐进的教学设计。前者重心于“教”,后者着力于“学”。无疑,作文教学设计应坚守“学为核心”的理念,应尊重好文章是学生写出来的而非教出来的现实。

上述作文教学的任务与行动,直接或间接支撑着学生发展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立德树人,立德强文,乃世纪之盛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理应成为师生们面向21世纪共同的时代追求。endprint

猜你喜欢
作文教学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