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学”成“教”:学生深度学习的一次逆向建构

2017-12-26 07:39吴贤
江苏教育 2017年17期
关键词:教者同伴研究

【摘要】由“教”转“学”的数学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但是也逐渐暴露出学习深度不足、动力不足、面向全体不足等问题。鉴于此,教师可通过转“学”成“教”,引导学生转变角色,自我研学,交流互动,从而增加數学学习的深度,提升学习品质。

【关键词】学习方式;转“学”成“教”;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65-0037-03

【作者简介】吴贤,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南京,210008)教科室副主任,一级教师,南京市玄武区数学学科带头人。

当下,数学学习逐渐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研究学生的“学”,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翻转课堂、生本研究、助学实践……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变革,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与此同时,学生学习深度不足、动力不足、面向全体不足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何在由“教”转“学”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如何突破现有学习方式的瓶颈,真正实现深度学习?笔者进行了研究和摸索。

一、品读经典:探寻变革滞阻的突破点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是一种最好不过的学习方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并实践的“小先生制”,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导生制、同伴辅导制等,都说明了学生不仅可以自主地学,还能通过教别人的方式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为什么教别人时的学习效果会更好?教别人时,学习者需扮演教师的角色,对他人进行“教学”,这不仅要求学习者对所学内容有深入的思考,还要主动组织语言或借助画图等辅助手段呈现自己的思考过程。因此,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思考、加工、转化及表达的程度更高,自我学习的深度和人际沟通能力也更好。

基于此,笔者提出转“学”成“教”的设想,即在由“教”转“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成为一名积极的“教者”,在教别人的过程中促进其进行深度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学习品质、学业水平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健康发展。

二、以点击面:建构转“学”成“教”全流程策略

(一)转换“学”的角度,在自主研究中实现学习身份的初次转型

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研究问题的方式多以探索、发现为主。要让学生成为学习中的“教者”,问题设计和研究方法就需要进行调整。

1.角色换位——研究问题突出“教”的立场。

要让学生学会教别人,就要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产生换位思考和表达的需要。因此,学生自主研究任务的设计要突出“教”的立场。

例如:教学苏教版一上《认识图形》一课,原有的研究任务(如图1)只需要学生初步辨识不同的立体图形,而不需要他们对图形知识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在开展转“学”成“教”的实验研究后,研学问题的设计必须带有明确的角色意识,能让学生在自主研究中站在教别人的角度进行思考。因此,教师应将研学任务进行调整(如图2),提升学生对这些立体图形本质的认识,从而实现身份的初步转型。

(图2)

2.情景模拟——自主学习尝试“教者”的表达。

情景模拟策略是让学生在独立研究中借助教父母和与自己对话的方式,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语言、符号或其他易于被别人理解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为后续的“教”进行模拟演练的策略。上述案例中,教师明确要求学生把自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介绍给父母,在熟悉的环境中做一次教学尝试。这样的尝试有助于学生把本来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并为课堂学习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二)尝试“教”的策略,在团队学习中磨砺“教”的基本能力

1.用好手中笔,弥补语言表达的缺失。

由于知识储备欠缺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学生在表达中容易出现不到位、不准确、不清晰的问题。因此,为每个“教者”准备一支笔,帮助其演示思维过程,可以弥补其表达的缺失。借助一支笔,有助于降低学生表达的困难,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教”的乐趣。

2.多观察多反问,了解同伴倾听的情况。

要将自己的理解教给同伴,光会表述是不够的,还要能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在小组交流中,“小老师”要掌握一定的观察、反问技巧,如观察同伴的神态、动作是否有疑惑不解或不专注的反应,如果有,就需要“教者”及时停顿,问一问同伴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或者让某位“学生”复述刚刚所讲的内容。例如:教学苏教版四上《角的度量》一课时,“教者”提供了测量角的方法:先把量角器的O刻度对准角的底边,然后看另一边在哪儿,再看上面标的刻度,这样就可以知道角的度数。“教者”担心同伴不了解,请已经理解的同伴实践这一方法,以此实现了自己的“教学”目标。

3.增强共情能力,让“教”“学”融洽转换。

转“学”成“教”还要注意增强“教者”的共情能力。要让学生认识到,教别人的过程也是自我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出现错误并不可怕。因此,要学会换位思考,在别人“教”之后,要先给予其正面评价,如点赞、鼓掌、在他的研究单上画星等,之后再表达自己的看法。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的感受,增强每一个学生的共情能力,这样才能在“教”的活动中让每一个“教者”都获得积极的自我定位。

(三)提升“教”的品质,在互动反馈中掌握“教”的多种方法

1.建立教学仪式,让每个学生都敢“教”。

要让内向的学生克服社交恐惧,外向的学生更有序清晰地表述,需要有一个规范的教学仪式。“请大家看这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做”“刚才我说的想法,大家听懂了吗?”“还有什么疑问?”“谢谢大家的倾听”,掌握这样的仪式用语,可以帮助台上的“小老师”迅速进入角色,也能帮助他们流畅地表达,还能让听课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让每个学生都敢“教”、能“教”、会“教”。

2.捕捉学生即时的“教学”灵感,让好方法的作用最大化。endprint

随着仪式性语言的熟练运用,学生会慢慢突破这些程式化用语,呈现出精彩、富有个性的“教”法。

打比方,让“教”更生动。在教学“大单位化为小单位要乘进率,反之要除以进率”这一知识点时,小凡同学随口打了个“搭积木”的比方:大单位化成小单位,好比把一个大乐高拆开,会变成很多小积木,因此要乘,反之就像是用很多小积木搭一个大积木造型,所以要除。再如及时提问,关注同伴的学习进度。面向全班“教学”的时候,学生由于紧张,自说自话的情况比较普遍。小袁同学却特别会和同伴交流,他会在最关键的地方停下,问同伴:“你们觉得呢?”“你觉得我讲得对吗?”配合着手势和眼神,他的讲解让同伴的注意力格外集中。点评时,教师对这些形象而富有学生气息的教法给予了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这些来源于学生的天真、朴实的生成性教法,为转“学”成“教”的课堂增添了不少灵气和活力。

三、构面成体:架构学生作为“教者”的提升性策略

转“学”成“教”,不仅要关注不同学习板块的流程性策略,还需从整体上架构出学生作为“教者”的提升性策略。

(一)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教别人”的人

转“学”成“教”,要防止“教”的权利集中到少部分学生手中,这样需要从策略层面确保每个学生“教”的权利。

1.多种选拔方式,确保人人有机会“教别人”。

如何确保每个学生在学习小组中拥有公平“教学”的机会呢?编号制在实验初期比较合适。学生的编号固定,教师随机确定“教者”的号码,这样可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锻炼的机会。随着“教别人”活动的推进,可以放手让小组成员根据学习内容自主决定由谁来“教”。由于之前对同伴“教”的水平有了一定的认识,小组成员选择的“教者”和相应的内容能够比较适切,这样的选拔方式比较公平。

实践证明,各小组推荐制是实验中较为成功的一种策略。推荐的原则是该学生在小组里“教”的水平较高,或在教的活动中有明显的态度或方法上的提升,或是有一些特别的做法值得在全班推广。不以学习成绩为唯一的推荐原则,能让更多学生争取到“教学”的机会。

2.多种点评方式,为每一个“教者”点赞。

小组对“教者”进行评价,以教的方法、态度为依据,只要认真准备、表达清楚,都可以获得同伴的点赞。到了班级层面,“教者”不仅会获得掌声,还会有教师有针对性的点评,特别优秀的“教者”还会在课后收到表扬信。这些及时、积极的评价方式,可以为转“学”成“教”中的每个“教者”提供持续的动力,给那些信心不足、个性内向、学习落后的学生以信心和鼓励,有效提高全体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

3.多种互动方式,让学生享受“教”的乐趣。

“教学直播”,是通过QQ群等社交媒体让父母也感受到孩子的课堂学习,让家庭成为鼓励学生勇敢尝试的阵地;“最棒小老师评选”,让同伴间的欣赏,激励学生不断提升“教”的水平;在数学早读、自修、家长会时让学生担当“教者”的角色,让丰富的活动成为学生“教”的乐园。教师通过多种互动方式给学生以“教”的机会,让学生在享受“教”的乐趣的同时,真正认同自己,实现自主地学、成功地“教”。

(二)不只是新授課才可以“教别人”

转“学”成“教”,应让学生始终认同自己“教者”的身份。

1.在新内容的学习中,探索“教”的方法。

长期以来,学生在课堂中都是以接受、模仿为主,在以“学”为中心的课堂里,才逐渐尝试表达和交流,而要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成为“教别人”的人,需要借助新问题让学生慢慢探索出合适的“教”的策略,并悦纳自己“教者”的身份。因此,在前期实验中,转“学”为“教”多以新内容学习为主,以积累“教”的流程性策略为主。

2.在多种课型中,发展“教”的个性。

随着学生对转“学”成“教”学习方式的熟悉和认同,在练习课、复习课甚至作业讲评、考后反馈中,学生也开始逐渐走向深度“教学”。

复习苏教版二下《万以内的数》时,不同的学生呈现了不同的“教”的方式:有的通过画图和文字,具体地对万以内数的组成、计数单位、读写法和大小比较进行了回顾;有的则采用列表的方法,教同伴如何进行整理;还有的用具体的一个数,对单元内容进行介绍和总结。

此外,每次考试后,还可以把典型错题作为研究内容,让学生研究如何解决问题,为什么解决这些问题时容易产生错误,解决问题时应该注意什么。这样的学习方式,既解放了教师,也让原本针对性不足、枯燥无趣的试卷讲评变成了有意义的研究学习。

注:本文获2016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有删改。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者同伴研究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落地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