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8-01-01 13:22贺硕怡
科学与财富 2017年30期
关键词:理论研究校企合作实践

摘 要: 越来越多的理论研究和工业实践表明校企合作己成为服务地方经济,推动产业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文章为校企合作的实践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提出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 理论研究;校企合作;实践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育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高校与企业彼此合作,充分发挥在创新研究、人才培养、信息整合等方面的优势,双方就可以取长补短,互惠互利,得到更多的利益,从而增强实力和竞争力,更好地发展。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思想、高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互补和综合利用的原则。[1]

中国的校企合作同国外相比起步较晚,虽然不少文献都提到了校企合作的分析和研究,但是校企合作的理论还不完善,这就制约着更深层次的研究,比如运作流程和实施机制;相应的保证体系;合作双方的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等等。

一、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论

高校作为与社会环境有着复杂联系的开放系统,它要吸纳诸多输入要素(如师资、生源、物质和信息等),经过自身的转换过程即高校内部进行的教学、科研等活动,最终要向市场输出“产品”(包括人才、科研成果、信息和技术等)。企业作为社会系统中生产职能的主要承担者,其输入要素包括作为加工对象和加工设施的物质资源、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需的人力资源;引导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资源;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技术等等。通过企业的生产转换,向市场输出产品和服务。高校系统和企业系统虽然相对独立,但彼此之间又互相作用,相互依存。因为高校输出的人才、科研成果和信息,恰好是企业所需要的。高校输出的人才和科研成果正好满足了企业系统中的输入要求,而高校自身也需要从企业获得项目和资金的支持,同时也需要企业为高校提供实习的基地,因此高校系统和企业系统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个合作的界面,双方自然有一种沟通与联系的基础。高校系统输出的人才和科研成果可以直接成为企业系统的输入要素。企业获得人才和科研成果后,通过自身的转化过程,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和服务以获得更多利润。同时企业向高校投入科研经费、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中试基地等。[2]

(二)博弈论

博弈论研究的是研究决策的主体在给定的信息结构下,为了获得最大利益,应当如何做出决策的方法,以及不同决策主体之间决策的均衡。[3]而校企合作相当于一个合作博弈,即局中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同其他的局中人谈判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或者形成联盟,其结果对于联盟各方均有利。[4]它是国家在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和合作竞争市场环境下,高校和企业之间为了达到稀缺资源的共享、加快技术的转移和科技创新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等战略目标,而采取的联合行动。[5]研究生培养与企业能长期联姻,对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多赢策略、对于企业而言,学校师生将最新科学技术带到企业,介入企业的科技开发、产品升级和技术改造等,不仅给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还提高了企业整体高新技术水平。对于学校而言,为培养创新人才有了一个开放的面向社会的教学实践平台。[6]

(三)人力资源理论

舒尔茨明确了人力资本的基本含义,认为人力资本是对人的投资而形成的并体现在人身上的知识技能;论证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舒尔茨对人力资本进行了分类,他将人力资本分为五大类:(1)医疗和保健,包括影响一个人的寿命、力量和耐久力、精力、活力的所有费用;(2)在职人员培训,包括旧式的学徒制;(3)正规教育,包括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4)为成年人举办的学习项目; (5)个人和家庭适应于变换就业机会的迁移,并对各项资本形成和计量方法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7]

阿罗也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干中学”的经济增长模型。他认为人的知识可以在实际生活中逐渐积累,劳动力可以通过职业训练、学徒的方式在工作中边干边学,积累工作经验,从而提高人力资本水平。这种学习的过程会产生两个效应,一是由于生产更多的资本品而积累了更多的知识,下一代资本品中包含了更高的技术水平;二是由于学习过程和知识的溢出效应,所有劳动力和积累性物质资本生产最终产品的效率会逐渐提高。[8]

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东酉实际应用于高新技术的开发,使知识得到了良好的升华,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接受了一种全局规划的思维培训,学生读研期间应尽量做到提前接触社会,提前热悉企业环境和体验企业文化。校企合作的这种科研人才培养模式使我研究生完成了知识从积累到升华的重要融合过程”。

研究生培养与企业能长期联姻,对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多赢策略、对于企业而言,学校师生将最新科学技术带到企业,介入企业的科技开发、产品升级和技术改造等,不仅给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还提高了企业整体高新技术水平。对于学校而言,为培养创新人才有了一个开放的面向社会的教学实践平台。

三、校企合作培养实施策略分析

(一)转变观念,更新思想

要充分认识到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研究生不再是所谓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研究生不再是身份的象征,其培养规格必须适合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因此高校要不断变革研究生培养模式。高校要创新发展理念,积极将学校的发展纳入国家和社会发展体系中予以规划。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自主创新提到了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地位,高校必须明确自身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起什么作用,怎样发挥这种作用,并在学校发展中予以规划和落实。[9]

企业要充分认识自身在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企业要想实现其效益提高、成本降低、产品市场占有等等目标,必须拥有高素质的员工隊伍。endprint

(二)学校要加强自身建设

经济社会的状况是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大学的发展必须与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相适应,必须从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中汲取养分,获得发展的动力。因此高校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需要,以及高校必须凭借自身的优势与特色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有效服务,这是新时期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卓有成效的重要基础与前提。为此,高校要重视加强自身学科建设,整合学科资源优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我们的学科团队,凝练学科的研究方向,着眼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切实需求,寻求新的科研生长点,不断提升大学的科学研究能力。一是要瞄准一些有着强烈的内在需求、具有较高科研实力及创新能力的大型企业,准确了解他们的需求、意愿、兴趣和特色;二是要认真选择产学研联合培养的专业和研究领域,着眼于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求、解决行业技术前沿性、高精尖难题的希冀;三是在合理范围内尽量满足学生求学问、谋发展的需求,维护学生正当权益。[10]

(三)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

为了确保研究生校企合作教育的健康发展,我国应该尽快把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倡导和支持落实到具体的法规、政策和措施上。通过政府的有效运作,帮助行业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并通过法规调节以形成保障体系,使行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形成良性循环。

四、结语

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就是积极拓展企业教育环境,主动整合学校理论资源优势和企业的科研资源优势,关注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在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同时,以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这不仅符合终身教育思想的要求,也是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顺利进行的基础。

在论证了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之后,更重要的还是在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步骤,政策支持等环节对国外的先进经验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定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校企合作的模式。

校企合作有力地促进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联系,促进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零距离,教学课题与生产问题零距离,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零距离,真正实现了学生的高技能专门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一种利校、利企、利生的办学模式,同时为今后的办学模式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尹筑嘉,黄健欢等,校企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模式与创新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8).

[2]王艳丽,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及其合作模式研究,太原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3]潘天群,博弈生存——社会现象的博弈论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4]白波,郭兴文,博弈——关于策略的 63 个有趣话题[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5.

[5]鲁扬,“校政企”战略联盟形成动因、成功关键因素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09(04).

[6]程萍,基于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1).

[7]〔美〕西奥多·舒尔茨著,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商務印书馆,1990年.

[8]李中斌著,人力资本理论与实证研究[M],华龄出版社,2006年.

[9]马德秀,产学研联盟:实现高校超常规发展的有效途径[J],教育发展研究,2004.(9).

[10]温静,产学研结合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交大一宝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征与思考田中国高教研究[J],2006(10): 23-25.

作者简介:贺硕怡(1985—),女,山东夏津人,天津财经大学研究生院,主要从事研究生质量监督工作。endprint

猜你喜欢
理论研究校企合作实践
浅析我国竞技健美操研究现状与趋势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