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园文化认同与效应之管见

2018-01-03 10:41宋绍成
科教导刊 2018年29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效应校园文化

宋绍成

摘 要 文章从校园文化概念出发,对高职校园文化、文化认同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综述,对高职校园文化及文化认同内涵进行了新的挖掘和丰富。从“人化”和“化人”双向作用过程,探索了校园文化认同的效应,并对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 校园文化 文化认同 效应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10.009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ampus culture, the paper reviews and summarize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es related to the cultural and cultural ident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and makes a new exploration and enrichment on the connotation of campus culture and cultural identity. From the two-way process of "humanization"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he effect of campus cultural identity is explored, and useful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Keywords campus Culture; cultural identity; effect

随着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社会越来越关注和重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研究和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校园文化建设成效涉及到社会及学校各个领域,其中,师生对校园文化认同是校园文化建设取得成效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因素。

1 高职校园文化

美国学者华勒(W Waller) 1932年在其《教育社会学》一书中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此后校园文化作为文化的亚文化在 20世纪 50年代至60年代得到发展,到80年代中后期其以独立的文化形态跻身于文化之林。

高职校园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亚文化,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逐渐兴起的。关于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多数学者从校园文化出发衍生出高职校园文化。汪长星认为高职校园文化包含了物质、制度、知识、行为、精神五个层面内涵,是高职院校对社会文化反复选择、提炼后加以吸收和统合并融会了科学人文精神和个性特色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结构,体现着高职院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高职院校内在本质的集中表现形式和生存方式,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传统以及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安萍认为高职校园文化既是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创造、积累并共享的物质、精神财富成果,又是物质、精神财富创造形成过程,无论是物质、精神财富成果都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印记,其涉及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四个层面,其中核心是体现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李超任则认为高职文化与高专校园一样,在高职高专这一特定文化氛围里,为了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与办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校各部门协调配合,在校内外从事各种文化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校园精神与环境,以及由此而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朱巧芳则比较了高职校园文化与高校文化的差别,认为高职校园文化尽管也是以学术文化和道德文化贯穿始终,但却深深打上高职文化烙印;校园文化中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文化精神都与高职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且通过具有普遍意义的学校领导者及师生日常行为、气质和观念表现出校园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学术传统及校园文化氛围。贺继明认为高职校园文化是以社会先进性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校园中所有成员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形成的学校精神、校园环境和师生活动的总和。杨家俊认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可定义为高职院校人的群体意识及其外化物,包括凝结和提炼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办学理念、学校精神、行为规范等精神文化和外化的行为模式、组织架构及规章制度和物质设备设施,以职业性和应用性为鲜明特质、以创业创新为独有特征的文化类型。

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开拓了高职校园文化研究的思路。對于高职校园文化可以这样理解,它是高职院校师生员工基于特定价值观念所进行物质与精神创造的结果及其过程,包括师生在校园各项活动过程中所共同营建的校园物质环境以及在这过程中表现或蕴涵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群体行为、生活方式、舆论风气等,是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一种文化形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主要载体。它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起着价值传播和价值引导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育人功能,其结构上内在地包含着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

2 认同与文化认同

“认同(identity)” 在英语中有两个意思:同一性与个性。“同一性”与“个性”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意思,但二者都涉及自我与他者相较的问题。同一性关于自我与他者之间共有或普遍、相同或同一的素质或者状况;个性是自我与他人相区别开来的独有的个性。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西方近代意义上的认同概念,在弗洛伊德那里,“认同”意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的趋同的过程”。 ①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眼里的认同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 ②菲尼对埃里克森的认同发展理论做了新的发展,他认为认同具有复杂的结构,不但包括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而且还包括多个外在的表现,如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积极评价以及个体对群体活动的参与情况等。在认同形成方面,他把个体的族群认同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依次分别是弥散性的认同、排斥的认同、延迟的认同、获得性认同。后来西方一些学者在不同领域分别对此进行了探讨,塞缪尔·亨廷顿在《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一书中对identity(认同)从5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释:一是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都有 identity。二是人们的 identity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外界程度不等的压力、诱因或自身自由选择的情况下构建起来。三是Identity包括多重意蕴,从归属性的、地域性的到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以及社会的、国别的等都包括在内,因而使得个人具有了有多重身份。对群体而言,从某种程度上看亦是如此。四是identity是自我界定以及自我与他人交往的产物。五是各种 identity对个人和群体而言,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情况而流变的。涂尔干认为认同是一种 “集体意识”,它的作用在于其内在凝聚力,能够使共同体中不同的个人团结起来。Tajfel认为“社会认同是一个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它来自于个人对自己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的认识,这种群体成员的资格对他有某种情感的和价值的重要意义。”③由此可见,西方学者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上对认同都有较为集中的研究,在微观层面上,认同坚定了人们对自己的看法,又从自身与他人的关系中派生出生命的意义,是人类行为与动力的持久源泉。在宏观层面上,认同是具有更深个人意义的一个代码,它把个人与最一般层面的社会意义相联系。

在中文中,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里,“认同”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如“民族认同感”;二是表示“承认和认可”,如“这种研究方法已经得到学术界的认同”。④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指出“认同”“社会化过程中个体对他人的整个人格发生全面性、持久性的模仿学习”。 ⑤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词典》指出“认同”是“把自己亲近的人或尊重的人作为行为榜样进行模仿或内投自身的过程”。⑥而常素梅则探讨了心理认同,认为它是个体心理在成长中一种渐进的、动态的、逐步完成的主观体验和感悟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认同的前提是个体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在理性认知、规范认同、情感体验、实践体悟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实现个体对社会规范的认识与情感的一致、思想与行为的趋同、动机与行为的统一,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体验、感悟。沙莲香把认同看作“维系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互动的内在力量,从而是维系人格统一性和一贯性的内在力量”,“也就是对自己周围及社会生活中他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等同化为自己的特征”。⑦李素华认为认同是在与他者发生关系的过程中产生的,其形成机制内包含着这样的过程:一是认为他者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从情感上产生亲切感,进而承认、认可和赞同对象规范;二是自觉地按所认可对象的规范行事。

因此“认同”这个词在中文中具有了多重意思,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被理解为“认可、承认、赞同”,另外一种广泛的用法用来表示“个体对某一群体(共同体)的归属感”以及“主体与一个客观对象之间在情感上的联系”,从而反思“我”或“我们”是谁、“我”或“我们”在哪里以及“我”或“我们”去何方的问题。

立足于认同理论,学者们对文化认同作了多方面探讨。郑晓云看来,“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⑧文化认同是在追究共有的价值观的过程中形成的,在此过程中,体现价值观取向的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及行为规范提供了文化认同形成的依据。章权才认为文化认同“是指特定的个体或群体,在文化交往或文化碰撞中,彼此从对方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特征、文化价值和人文底蕴中找到相似点,从而促进彼此之间的亲和与凝聚。” ⑨王玉丰认为“文化认同是指特定个体或群体将某一文化系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内在于自身心理和人格结构中,并自觉以此系统的标准来评价事物、规范行为的过程”。⑩陆韵认为“文化认同指的是人们对某种文化的认可、接受和自觉实践,并按照该文化形成自身的思想体系以确认自我身份、融入同类群体和追寻价值意义。

根据上述相关论述,本文认为文化认同是这样一个过程:特定个体或群体在与其它文化的不断对照中,通过体验、感悟、践行,将某一组织、群体文化系统所蕴含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内化于自身心理和人格结构中,并自觉以此组织、群体的标准来评价事物、规范自身行为的过程。

3 文化认同效应

高职校园文化是“人化”的结果,同时它又有着“化人”作用。高职校园文化的认同效应体现在促进师生对校园文化所内涵的价值观的理性认同、情感认同、办学理想认同和行为认同,同时在这样过程中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及学校的认同,进而推动学校良性发展。

校园文化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都通过有形或无形方式传递着一定价值观。师生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由于认同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它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师生对校园文化核心价值形成认同,就不易改变,并被与校园文化内涵价值相关的理念所引导,对个人的情感、意志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理念也必然随着师生的各种行为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各个部分,最終也必然会形成符合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反映办学理念的校园文化,从而促进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师生在对校园文化理性认同的前提下会有进一步对校园文化的情感认同可能,从感性的层面使校园文化内涵价值观的内容转化为个人内在的意识和外在的行动,从而形成对学校的情感认同。

在文化认同过程中,校园文化实现了黏合剂作用,强化了师生之间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师生把学校办学理念、优良传统、学校精神等自觉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修正,发挥自身潜能,积极参与学校建设,为办学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

如何进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从提高师生文化认同角度看,首先是挖掘、提炼文化内涵,提升品位和层次,加强校园文化内涵宣传,提升校园文化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发挥模范先进人物精神文化价值引领作用,促进校园精神文化良性互动和生成;最后,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制度体系,重视师生广泛参与,保证师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主力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基于文化认同视阈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研究”,项目编号(项目编号:2015JSD371)及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项目“基于认同、创新、育人视角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实证研究——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SZ17B003)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陈国俭.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Z].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126.

② Erik H. Erikson.Identity and life Cycle, New York: Norton,1959:118.

③ Henri Tajfel.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2:46.

④ 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150.

⑤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990.

⑥ 顾明远.教育大词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390.

⑦ 沙莲香.社会心理学[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

⑧ 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4.

⑨ 章权才.“文化认同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座谈会发言摘要[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7):43.

⑩ 王玉丰.试探大学生文化认同现状与成因[J].观察与思考,2006(7):63-64.

陆韵.大学生党员文化认同危机与价值观引导策略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5(3):11.

参考文献

[1] 汪长星.解析高职校园文化的定义及内涵[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32-35.

[2] 安萍.论构筑高职校园文化[J].理论界,2004(6):189-190.

[3] 李超任.高职高专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9.

[4] 朱巧芳.试析高职校园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3):100-103.

[5] 贺继明,蒋家胜.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25.

[6] 杨家俊.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与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2(32):25-26.

[7] Phinney.J, Stage of ethnic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group adolescents[J].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1989.9(1-2):34-49.

[8] (美)塞繆尔 亨廷顿著,程克雄译.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21-22.

[9] (英)查尔斯 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37.

[10] (法)埃米尔 涂尔干著.社会分工论[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42.

[11] 邓治文.论文化认同的机制与取向[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5(5):30-34.

[12] 常素梅.论心理认同机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3):60-63.

[13] 李素华.对认同概念的理论述评[J].兰州学刊,2005(4):201-203.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效应校园文化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画与理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偶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