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下的师生关系

2018-01-03 10:41赵林洁
科教导刊 2018年29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师生关系互联网

赵林洁

摘 要 “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时代教育变革发展的趋势所在,它同时也革新传统教育。在“互联網+教育”背景下,师生关系所呈现出的变化值得我们关注和探究。通过运用符号互动理论对“互联网+教育”下的师生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互联网+教育”下师生关系更加平等化、互助合作化、虚实相融的新特征。结合符号互动理论以及“互联网+教育”下师生关系的新特征,通过重建“互联网+教育”下的教师职业认知,树立“互联网+教育”下的新型学生观,提高学生自主性与主动性,师生相互尊重、重视情感交流等有效途径,构建“互联网+教育”下的和谐师生关系。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 师生关系 符号互动理论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10.036

Abstract "Internet + education" is the trend of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Internet age, and it also innovates traditional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et + education", the chang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deserve our attention and inquiry. Through the use of 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 to conduct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under "Internet + education", summed up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et + education" under the equaliza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mutual assistance and cooperatio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reality and reality. Combining the theory of symbolic interaction with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under "Internet + education", by reconstructing the professional cognition of teachers under "Internet + education", establishing a new concept of students under "Internet + education", improving students' autonomy and initiative Sex, teachers and students respect each other, pay attention to emotional exchanges and other effective ways to build a harmoniou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under "Internet + education."

Keywords "Internet + education";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生活中的各方面都与互联网发生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而教育的发展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前途,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15年,李克强总理正式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而“互联网+教育”则是“互联网+”行动计划中重要的一环,它带来了传统教育的大变革。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其中包含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态度。“互联网+教育”带来的变革和挑战,促使师生关系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教师与学生必须要意识到这些变化,正确理解和认识“互联网+教育”下的师生关系的特征,从而构建“互联网+教育”下的和谐师生关系,最终促进“互联网+教育”的有效开展。

1 符号互动理论下“互联网+教育”中师生关系的特征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创立了符号互动理论,此后符号互动理论成为教育社会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为研究、解释各类教育现象开拓了新的视角。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都可以用符号互动理论的视角分析、理解,教育现象亦是如此。符号互动理论认为,学校或课堂是一个由表达一定社会意义的各种符号所组成的符号环境,学校生活或课堂生活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以符号为媒介进行社会互动的过程。[1][2]

1.1 学生自主性强化、教师主导地位弱化,促进师生关系趋于更加平等

符号互动理论认为教育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必须通过符号互动来开展教育活动。传统教育中,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担负着选择与安排教育内容、组织教育活动的责任,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学生则需要听从教师对教育活动的安排进入相应的课程学习中,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但在“互联网+教育”下,尤其是线上教育,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不必局限于课程表和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在学习时间与学习地点安排上,他们也可以自主安排选择,不必局限于封闭的教室中。“互联网+教育”下学生自主性增强的同时,从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教师对教育活动、课堂教学的绝对主导权。这样的变化将促进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更加趋于平等,学生和教师都掌握了自主选择的权利,拥有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选择的可能性。[3]

1.2 多元的文化知识传递模式,驱使师生关系趋于合作互助

根据符号互动理论,文化知识属于具有社會意义的符号之一。文化知识作为教师与学生符号互动的中介,对构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起着重要作用与影响。在我国传统教育中,教师在文化知识的传播方面具有绝对权威,但是,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的这种文化知识传播的权威正在逐渐减弱。互联网时代,为教师、学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的文化知识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和使用上的便利性。在“互联网+教育”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关系也不同于以往,双方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知识,甚至交换知识,趋于形成一种合作互助关系。

1.3 无限的教学时空,带来了师生关系的虚实相融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必须处于一个共同空间之中。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学生与教师可以以互联网技术为媒介,通过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建立教师与学生共同存在的网络空间,而后以各种具有社会意义的符号,包括文化知识,为中介进行符号互动,同样可以建立起师生关系。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打破了传统教育活动的时空限制,将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延伸到了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而非仅仅局限于发生在课堂与学校这样的现实空间。在“互联网+教育”下的师生关系将是虚实相融的,师生交往将渗透在虚实两种空间内,打破我们对传统师生关系的认知。[4]

2 “互联网+教育”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如何构建“互联网+教育”下的和谐师生关系,是当前值得深思的问题。符号互动理论认为,师生之间的互动主要产生于互动双方对符号的解释与理解,教师与学生相互间的刺激——反应形成了师生间最初的联系,这是师生关系的起点。因此,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积极且持续的参与。基于符号互动理论以及“互联网+教育”下师生关系的新特征,需要从教师、学生两个层面出发,构建“互联网+教育”下的和谐师生关系。[5]

2.1 教师重建职业认知

教师重新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认知,根据时代的要求更新教育理念,是构建“互联网+教育”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深入认识“互联网+教育”的本质,积极参与这场社会的变迁,教育的变革,是教师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教师应该重建职业认知,认识到教师职业不仅仅存在封闭的教室中。他们需要学习和掌握互联网技术,并合理、有效地运用互联网技术完成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工作。同时,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将打破教室的局限,走向更公开、广阔的网络世界,并具有跨时空性。[6]这意味着,教师教学的对象不再是一节课上的几十个学生,而很可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成百上千名学生,教学的时间也大大延长,学生随着可以在网络上寻找到教师录制好的课程。所以无论是在线上或者线下课堂的教学,教师都应该顺应“互联网+教育”下师生关系的新特征,及时地作出调整,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授课模式已经不再适合“互联网+教育”下的课堂教学。[7]由于学生自身已经具备了运用互联网技术获取各种丰富知识的条件,因此像翻转课堂这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更适应“互联网+教育”下的教学。在这类教学模式之下,教师的教育理念、职业认知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

2.2 教师树立互联网时代学生观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教师处理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树立符合互联网时代的,与时俱进的学生观。不论是虚拟课堂还是现实课堂,教师都应该做到尊重学生,这是师生和谐相处的基石。在“互联网+教育”下,教师还应该看到,学生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个体所具备的无限潜力,而这种潜力在“互联网+教育”下将得到更有力的激发。在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学习力和适应力甚至很可能优于教师,因此教师应用一种合作者的态度,尊重谦和地与学生互动交流。此外,教师还应该认识到学生作为不同个体,每个学生身上都存在着差异之处,对学习的需求也有很大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待不同学生的教育问题上特别注意因材施教。同时教师也需要认识到,互联时代的学生作为发展中个体,依然存在很多不成熟之处。在互联网时代,学生所能接触到的信息是前所未有的,教师需要对学生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建议,并在学生需要时及时给予适当的帮助。

2.3 学生提高自主性与主动性

“互联网+教育”将文化知识传播空前的公开化,给予了每个人自由、开放的获取广泛的文化知识的权利。然而,这种权利将对教师长久以来对文化知识传播的权威性带来巨大的冲击。“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学生应该学会如何利用互联网获得文化知识,不断升提自身的自主性。在通过互联网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还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师生互动交流中,并学会与教师展开平等的对话、交流,形成与教师之间的文化知识交流,建立彼此间的合作学习伙伴关系。此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互联网是一把利弊并存的双刃剑,学生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未成年者,他们作为发展中的个体,身心都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状态,因而应该特别注意在自由开放的“互联网+教育”时代下,教师要适时适当引导学生,让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正确培养自主性。

2.4 师生相互尊重与重视情感交流

“互联网+教育”下的师生关系,不仅存在于现实的课堂、学校,并且延续到了虚拟网络世界,这个延续促使师生关系更加深入化、密切化。但是,由于互联网的特性,教师与学生在网络世界的互动交流与现实课堂有很大差异,没有办法实现面对面的互动,因此虚拟世界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与学生更加重视真实情感的投入,彼此间更多的尊重。与此同时,互联网也将师生关系延伸至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这非常有助于教师从一个教育者而非仅仅是知识传授者的角度,来关心、关爱、引导自己的学生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唐月芬.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7).

[2] 渠改萍.符号互动理论述评[J].太原大学学报,2010(9).

[3] 陈一明.“互联网+”时代课程教学环境与教学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3).

[4] 李宏亮,赵璇.基于“互联网+教育”的课堂教学重构[J].上海教育科研,2016(5).

[5] 余保华.符号互动论视野下的师生关系构建[J].教育科学论坛,2007(2).

[6] 刘云生.论“互联网+”下的教育大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15(20).

[7] 刘彦,贾凤翔.“互联网+”背景下远程教育教师的心理反应与调试策略[J].教育评论,2016(4).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师生关系互联网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如何关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