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在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的构建

2018-01-08 00:21刘晓枫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42期
关键词:人文关怀

摘 要:贫困生认定作为高校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决定了助贷工作的“精准”程度。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一方面力求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克服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切实注意规范管理与人文关怀的协调,真心实意地关心贫困生的学习、生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阳光的姿态挑战生活的困难。另一方面,针对申请贷款工作流程中不规范因素,规范高校贫困生认定的操作流程、杜绝“为贫困生”的存在,提高贫困生认定的运行质量与运行效率,将资助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同时打造校园人文环境,在贫困生认定、资助项目评定、奖助学金发放等具体环节上,始终坚持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关键词:人文关怀 贫困生认定 伪贫困生

我国高等学校实行的助学贷款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普通高等学校资助政策,加大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对于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保障高等教育公平,资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保障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贫困生认定作为高校贫困生“奖、助、贷、勤”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其真实及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精准度,影响到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与均等,甚至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高校贫困生认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认定工作程序、标准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多数高校对贫困生认定的依然保持在“学生说一学委评一教师定一学校批”的传统模式,贫困生的积极态度和老师的主观喜好对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影响很大,特别是有些学生干部和教师的工作态度与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随意性较大,仅仅依靠一张《贫困生家庭情况调查表》来判断贫困生等级,使得资助资源不能正确合理的使用。生源地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态度直接影响到贫困生家庭证明材料的齐备,贫困生认定在生源地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约束机制,导致许多假证明,甚至空白证明屡见不鲜。而许多贫困生入校前对高校资助工作缺乏认识,或因生源地对贫困生证明材料的不配合,使得其在大一无法顺利得到“奖、助、贷、勤”的机会,等到下半学期或大二,又因名额有限,与助学失之交臂。

2.认定形式缺少人文关怀

近年来由于学生的民主意识增强,有个别对资助工作不满的贫困生向上级反映,教师因怕承担相应的责任,一味将认定工作推给学生干部成立所谓的“贫困生鉴定委员会”,经过班级民主评议及公示,将认定工作透明化、公开化,但在一定范围上暴露贫困生的隐私、伤害个别贫困生的自尊心,从而影响到贫困生申请资助的积极态度。

认定工作未顾及贫困生在申请资助过程中的心理动态,个别贫困生会敏感、自卑,特别是在不健康、不公平的成长环境中如受到差别对待,有的贫困生会产生气馁、退缩情绪,甚至放弃申请。

3.“伪贫困生”申请助贷的心理动机及原因分析

根据学校现行助学的有关规定,国家助、贷的申请者都必须拿出由乡镇以上民政机关出具的贫困证明, 个别学生家庭动用人脉关系,便有可能轻易搞到“货真价实”的“贫困证明”。助学贷款门槛过低,“伪贫困生”抱着撞运气、占便宜的心态,申请助贷,占掉了原本属于真正贫困生的助学资源。助贷资助的人数和金额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资助工作的不精准,不仅仅是浪费了资源,同时也可能造成贫困生学习生活的困难与心理上的困扰。“伪贫困生”一方面受到自身家庭的影响,一方面社会道德意识薄弱,没有了解申请助贷行为的严重性。通过助贷的宣讲及诚信教育,绝大多学生还是能够意识到行为的严重性。

二、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引入人文关怀理念

1.改进助贷工作流程,完善工作程序的人性化

延长贫困生工作的认定期限至两个学期,为诚信教育、助贷宣传工作和贫困生办理证明材料提供充足的时间。

(1)针对贫困山区相对闭塞,贫困生家长文化程度低,而当地政府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宣传力度不够等情况,部分新生入校前,对助贷政策不甚了解,入校后,应给予贫困生充足的材料准备时间,使未办理申请材料或材料不齐全的学生,全面了解国家助贷的政策和办理流程,及时办理或督促家人协助完成。

(2)班委会参与贫困生认定工作。通过一年的共同学习与生活,同学之间对彼此的生活消费情况已大致了解,建立班委会负责制,由班委进行生活调查认定和资料保密:一方面杜绝“伪贫困生”虚假申报,同时可以保护贫困生的隐私和自尊心。

(3)确保“绿色通道”工作到位,保障每一位新生顺利入学,保护贫困生自尊心,为校内的贫困生认定工作打好基础。

(4)完善“奖、助、贷、勤、补、免”六位一体学生资助体系,强调“勤”即勤工助学的积极作用,摒弃贫困生“等、靠、要”的思想,发扬贫困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岗位设置、工资标准等信息,做好广泛宣传及招募工作。

(5)打造校园人文环境,在贫困生认定、资助项目评定、奖助学金发放等具体环节上,切实注意规范管理与人文关怀的协调,真心实意地关心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教育他们把贫困当成人生的磨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阳光的姿态挑战生活的困难。

2.建立健康的班级人文环境。班级是学校最基本的单元,在每学年进行贫困认定工作之前加大多班主任、班委的培训。利用主题班会加大对贫困认定工作程序的宣传力度,使每个学生能够了解助学贷款的意义和对待贫困同学保持平和心态,打造健康班级环境,消除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实行宿舍同学互评制,每天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同宿舍学生,是最了解彼此间的消费水平的,对于学生是否使用高档手机等其他高档生活用品会有直观的和切实的了解。学校也应实行奖励举报制度,如发现造假现象,则停止助学金的发放。此方法的实行会很大程度会对学生造成威慑,很大程度上减少“伪贫困生”现象。

大学生活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前的一个集训期,校园环境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尽管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步入大学都意味着成长环境的变化,都必须为适应新环境而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调整,但对于贫困生而言,这个调整却充满着更大的挑战。助学工作从宣传方式上应力求从人文角度出发,并在申请流程中实现优化,力求贫困生有充裕的时间和条件申请到高校资助,同时又可最大限度的保護贫困生隐私,消除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同时开展校园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利用网络的迅捷和互动性特点,随时解决新贫困出现的心理困惑, 保障国家助学贷款在校园中,健康、有序的发展。

作者简介

刘晓枫(1980-),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华中师范大学硕士,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管理,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文关怀
学校管理应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苍凉背后的火光——迟子建散文中的隐喻意象赏析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与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及强化对策研究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加强施工企业员工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探究
浅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