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2018年棉花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2018-01-14 07:58杨子山
中国棉花 2018年4期
关键词:棉区棉铃虫黄萎病

3月7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出“关于印发 《2018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等13个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的通知”(农技植保〔2018〕7号),指导切实做好 2018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转载其中《2018年棉花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如下:

2018年,棉蚜、棉盲蝽、棉铃虫、棉叶螨、地下害虫、苗病、枯萎病、黄萎病、铃病等病虫将在各棉区普遍发生,棉蓟马、烟粉虱、红叶茎枯病等次要病虫在局部发生。为了切实做好2018年棉花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保障棉花生产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1 防控目标

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5%以上,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和专业化防治面积分别达到18%以上和20%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内,化学农药使用量明显下降。

2 防控策略

针对不同棉区、棉花各生育期的主要病虫种类,本着优化、简化的原则,预防为主,充分发挥棉田生态调控和棉花自身补偿作用,突出抓好抗(耐)病品种合理布局,秋冬压低病虫基数,保护和利用天敌,苗期预防、生长期控害、铃期保铃保产等技术措施。注重合理用药、隐蔽用药、精准用药,降低化学农药用量,增强棉田的可持续和安全控害减灾作用。

3 防控措施

3.1 分区域防控重点

3.1.1黄河流域棉区。包括河北、山东、河南、天津、山西和陕西棉区。重点防控棉盲蝽、棉蚜、棉叶螨、棉铃虫,预防枯萎病、黄萎病、苗病、铃病、红叶茎枯病,局部做好地下害虫(蝼蛄、蛴螬、金针虫、地老虎)、棉蓟马、象鼻虫、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

3.1.2长江流域棉区。包括江苏、安徽、湖北、江西和湖南棉区。重点做好棉盲蝽、棉叶螨、棉铃虫、斜纹夜蛾、枯萎病、黄萎病的防治,预防苗病、铃病、红叶茎枯病,注意防治棉蚜、红铃虫、棉蓟马、烟粉虱。

3.1.2西北内陆棉区。包括新疆、甘肃棉区。重点做好棉叶螨、棉蚜、棉铃虫、棉蓟马、棉盲蝽、烟粉虱、枯萎病、黄萎病、苗病、红叶茎枯病的防治。

3.2 主要技术措施

3.2.1播种期。预防对象:苗病、枯萎病、黄萎病、苗蚜、棉叶螨、棉盲蝽、棉蓟马、地下害虫等。

(1)选用抗(耐)病虫品种和包衣棉种,做好种子药剂处理。

(2)选择避风向阳、地势较高、排水方便田块作苗床,选用土质肥沃、无枯萎病、黄萎病等带菌土壤制钵育苗,培育无病壮苗。西北内陆棉区黄萎病重发区深翻土壤60 cm。

(3)清除棉田内和田埂、路边杂草,减少棉盲蝽、棉蓟马、棉叶螨虫口基数。

3.2.2苗期。防治对象:苗病、枯萎病、黄萎病、苗蚜、棉叶螨、棉盲蝽、棉蓟马、地下害虫等。

(1)小麦、油菜收获后推迟灭茬,秸秆在田间堆放2~3 d,使天敌充分向棉株转移,以益控害。

(2)苗病:发病前或初见时及时防治,尤其遇低温阴雨天气时,及时喷施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霉灵等药剂控制发生和发展。

(3)苗蚜:长江流域棉区以利用自然天敌控害为主;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直播棉3片真叶前,当卷叶株率达5%~10%,或4片真叶后卷叶株率10%~20%时,及时药剂防治。

(4)棉叶螨: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在清除棉田内和周围杂草的基础上,当田间有螨株率低于15%时挑治中心株,超过15%时立即进行全田统一防治。

(5)棉盲蝽:长江流域棉区棉苗营养钵移栽前施好送嫁药。大田百株若虫量达到3头时,进行药剂防治。

(6)地老虎:采用糖酒醋液诱杀成虫,压低基数。采用晶体敌百虫配制毒土或毒饵顺垄条施诱杀幼虫。

(7)枯萎病、黄萎病: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实行疏通“三沟”(围沟、横沟、厢沟),增施腐熟的有机肥和生物肥,合理增施磷、钾肥,补充微肥,氮肥可选用碳酸氢铵作追肥,发病前或初见病时用药,连续用药2~3次,间隔10 d,叶面喷施与喷淋灌根相结合,注意轮换用药。

3.2.3蕾期。防治对象:棉盲蝽、棉铃虫、棉叶螨、枯萎病、黄萎病、红叶茎枯病等。

(1)及时整枝,中耕除草;雨水多时,注意清沟沥水,降低土壤湿度,根据棉株长势适时喷施甲哌嗡控制旺长。

(2)棉盲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重点防治早发、杂草多及与枣园、树林相邻棉田。采用昆虫性诱剂诱杀绿盲蝽成虫。当百株虫量达5头时实施药剂防治,施药时间应在上午9时前或下午4时后,由田边向内施药。西北内陆棉区重发区6月上旬结合棉蓟马和棉蚜防治进行兼治。

(3)棉铃虫:非抗虫棉及早发棉田,棉铃虫成虫期采用性诱剂配套干式飞蛾诱捕器,或条施生物食诱剂诱杀成虫;当棉铃虫百株低龄幼虫达10头时及时防治,优先选用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Bt,抗虫棉田禁用)、茚虫威等生物源杀虫剂。

(4)棉叶螨:各棉区点片发生并有扩展态势时,选用专用杀螨剂控制为害。

(5)枯萎病、黄萎病: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发病前或初见病株时,及时用药控制病情发生和扩展。

(6)红叶茎枯病:现蕾后喷施钾肥,并根据土壤养分情况配合喷施硼肥和锌肥,预防和控制发病。

3.2.4花铃期。防治对象:伏蚜、棉叶螨、棉铃虫、棉盲蝽、斜纹夜蛾、烟粉虱、铃病等。

(1)铃病:及时去空枝、打老叶,摘除烂铃和斜纹夜蛾卵块并带出田外深埋处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和郁闭度,减少田间病虫基数。同时,应避免偏多、偏迟施用氮肥,防止贪青徒长。铃病常发区,以花蕾和幼铃为重点适期喷药预防,发病前或初见病时喷药。雨前预防,雨后及时喷药控制铃病的发生和发展。

(2)棉铃虫:采用性诱剂、生物食诱剂诱杀成虫,降低田间落卵量。花蕾期当抗虫棉百株低龄幼虫10头、非抗虫棉累计百株卵量100粒时,进行药剂防治。

(3)当伏蚜、棉叶螨、棉盲蝽、斜纹夜蛾等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指标时,优先选用生物源、低毒、环境友好型药剂,并注意与蕾期药剂轮换。药剂防治指标,伏蚜:单株上中下3叶蚜量平均200~300头,全株均匀喷雾;斜纹夜蛾:百株2个卵块,在二龄幼虫分散前挑治;棉叶螨:点片发生时挑治,连片发生时全田防治;棉盲蝽:百株虫量10头。

4 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4.1 清洁田园和秋耕技术

棉花收获后及时拔除棉秆并清洁田园,清除病虫残体。秋耕深翻,有条件棉区秋冬灌水保墒,压低病虫越冬基数。

4.2 选用抗(耐)病虫品种

因地制宜选用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品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在选用抗病品种的基础上,选用抗虫棉优质高产品种。

4.3 种子处理技术

根据各棉区苗期主要病虫种类,选用适宜的杀虫剂、杀菌剂或专用种衣剂处理种子。

4.4 生物源农药和天敌保护利用技术

4.4.1天敌保护利用。棉花生长前期注重保护利用棉田自然天敌,充分发挥天敌控害作用。小麦、油菜收获后,秸秆在田间放置2~3 d,有利于瓢虫等天敌向棉田转移。苗蚜发生期,当棉田天敌单位(以1头七星瓢虫、2头蜘蛛、2头蚜狮、4头食蚜蝇、120个蚜茧蜂为1个天敌单位)与蚜虫种群量比,黄河流域棉区高于1∶120、长江流域棉区高于1∶320、西北内陆棉区高于1∶150时,不施药防治,利用自然天敌控制蚜虫。长江流域棉区棉花苗期至蕾期一般年份不施用化学农药防治苗蚜。

4.4.2生物源农药。棉铃虫卵孵化始期喷施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Bt等;斜纹夜蛾卵孵化始期喷施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不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还可有效保护天敌;应用藜芦碱等防治棉蚜、棉铃虫;预防苗病、枯萎病、黄萎病,采用枯草芽孢杆菌、氨基寡糖素、乙蒜素处理种子,苗期和花蕾期随水滴灌施药或叶面喷雾;防治铃病,真菌性铃病采用多抗 (杨子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2018年棉花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霉素叶面喷雾,细菌性铃病选用乙蒜素等防治。

4.4.3人工释放赤眼蜂。棉铃虫成虫始盛期人工释放卵寄生蜂螟黄赤眼蜂或松毛虫赤眼蜂,放蜂量每次每亩10 000头,每代放蜂2~3次,间隔3~5 d,降低棉铃虫幼虫量。

4.5 昆虫信息素诱杀害虫

棉铃虫越冬代成虫始见期至末代成虫末期,大面积连片使用棉铃虫性诱剂,每亩设置1个干式飞蛾诱捕器和诱芯;长江流域棉区斜纹夜蛾常发区,大面积连片使用斜纹夜蛾性诱剂,每亩设置1个夜蛾型诱捕器和诱芯,群集诱杀成虫,降低田间落卵量。连片施用生物食诱剂,于夜蛾科害虫(棉铃虫、地老虎、三叶草夜蛾等)主害代羽化前1~2 d,以条带方式滴洒,每隔50~80 m于1行棉株顶部叶面均匀施药,可诱杀成虫。

4.6 生态调控和生物多样性

西北内陆棉区棉田周边田埂和林带下种植苜蓿或早熟油菜等作物,引诱、培育和涵养天敌,增强天敌对棉蚜、棉铃虫、棉叶螨的控制能力。棉铃虫常发区,棉田套种玉米、苘麻条带,诱集棉铃虫成虫产卵,集中杀灭。推行棉花和冬小麦插花种植,保护利用自然天敌。

4.7 合理用药技术

4.7.1防治蚜虫、棉盲蝽。可选用苦参碱、烯啶虫胺、噻虫嗪等;(防治)棉盲蝽(还)可选用氟啶虫胺腈等。

4.7.2防治棉铃虫、甜菜夜蛾等夜蛾科害虫。优先选用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Bt、茚虫威、多杀霉素等;昆虫生长调节剂可选用灭幼脲、抑食肼等;化学药剂可选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溴氰虫酰胺等。

4.7.3防治棉叶螨。选用阿维菌素等生物源杀虫剂;化学药剂可选用乙螨唑等。

4.7.4预防和防治枯萎病、黄萎病。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乙蒜素、氨基寡糖素等;化学药剂可选用辛菌胺醋酸盐等。

4.7.5防治铃病。真菌性铃病发病初期(铃上出现水渍状小点)可选用多抗霉素、乙蒜素;化学药剂可选用辛菌胺醋酸盐、吡唑醚菌酯等;细菌性铃病可选用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乙蒜素、中生菌素等,化学药剂可选用噻菌铜等。

4.7.6药剂拌种。杀虫剂可选用吡虫啉或噻虫嗪种子处理剂;杀菌剂和生长调节剂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氨基寡糖素、赤·吲乙·芸薹、芸薹素内酯、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等。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包衣可控制苗期多种病虫害。

4.7.7苗病(炭疽病、立枯病、猝倒病、红腐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及时防治,可选用络合态代森锰锌、吡唑醚菌酯、霉灵等药剂。

猜你喜欢
棉区棉铃虫黄萎病
棉花GhIQM1基因克隆及抗黄萎病功能分析
南疆棉区4种化学打顶剂应用效果的研究
2020 年新疆棉花生长气象条件分析
全球首个作物黄萎病菌资源和基因组数据库正式上线
温室条件下中棉所96B 对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抗性评价
芦笋田棉铃虫药剂筛选试验探究
玉米棉铃虫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美国农业部公布各产区2018年度棉花产量情况
棉花抗黄萎病的分子遗传结构揭示
河北棉区战略东移稳棉增粮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