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富有“语文味”的情境导入

2018-01-15 10:19朱叶红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语文味对联杜甫

朱叶红

【摘 要】 情境导入是课堂开讲的第一步。一个好的的情境导入,既要激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要引导学生对课题的关注,搭起新旧知识的桥梁,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本文根据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从解字释义、语言积累、文学常识、对联、扩写仿写等方面,探索设置富有“语文味”情境导入的方法。

【关 键 词】 巧设;语文味;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是课堂开讲的第一步。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语文教师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从而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创设一个有吸引力的情境导入,是语文教师必备的教学素养之一。一个好的的情境导入,既要激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要引导学生对课题的关注,搭起新旧知识的桥梁,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在平时的听课过程中,发现不少语文教师在情境导入环节,讲故事、做游戏、放视频,“声光电”都能运用到,精彩纷呈。但仔细一想,发现这些情境导入也可以运用到其他的学科,没有语文学科独特的这一个,缺少“语文味”。

那么,什么是语文味呢?2001年,华南师范大学语文味教学流派创设者之一的程少堂初次提出“语文味”。程先生提倡有“语文味”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入手,丰富语言知识积累,教语文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里包含了语文学习的内容、方法和目标。一言以蔽之,就是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的内容,完成语文的学习目标。如果教师在设置情境导入时,既能考虑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兼顾到语文学科的“语文味”,岂不是一举两得。平常的教学中,笔者尝试着创设一些富有“语文味”的情境导入。

一、从解字释义导入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有的字体已经发生变化,我们要了解某些汉字的本义,比如简化字,可能还要查阅《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需要追本溯源。通过汉字拆解释义,更能方便我们掌握它的意思。我在教学《劝学》时,就从拆解“劝”字入手。勸,从力,雚声,勉也。“劝学”即勉励学习的意思。既解决了解题的教学任务,也让学生切身地感受了一下汉字表意的趣味性,了解拆字释义的方法,无形中起到引导学生熱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效果。

二、从语言积累导入

语言积累是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多次强调的,也是语文教师非常重视的一种教学方法。语言积累是输入,语言文字运用是输出。没有足够的输入就没有自如的输出,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就无从谈起。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也很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他通过《成语积累八法》一文,创设《狼》一课的导入,让同学们进行联想,说出含“狼”的成语。

狼狈为奸 狼吞虎咽 狼子野心 声名狼藉

狼心狗肺 引狼入室 如狼似虎 鬼哭狼嚎

积累了很多与狼有关的成语,又为课文内容巧做铺垫,非常巧妙。又如我在教《春江花月夜》时,设置让同学们说出与月有关诗文的导入,同学们把学过的与月有关的诗文都说了出来。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佚名《月儿弯弯照九州》)

同时还归纳出“月”这个意象含有怀乡思人、引发宇宙思考的内涵。既积累了古诗词中与月有关的诗句,也创设了一个“月”的情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三、从文学常识导入

文学常识是语文老师必须要教的内容,也是高考经常考查的一个知识点。它涵盖了作家、作品、流派风格、文体知识等在内的各种文化知识和问题。对于掌握作家的创作风格,我们多是给学生一些现成的词语,抽象而不易懂。比如李白诗歌的风格是“清新飘逸”,杜甫诗歌的风格是“沉郁顿挫”。掌握豪放词与婉约词的风格是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单元教学目标之一。我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时,为了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婉约词和豪放词的感受,在学生已学习了《柳永词两首》的基础上,分别朗诵了《赤壁怀古》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句和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句。同学们一下子被“大江东西”的气势所感染,我借机讲了一下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大致特点。让同学们对豪放词与婉约词有了初步直观的感性的认识,并顺利进入本课的学习,为后面总结豪放词和婉约词的特点做了铺垫。我们也可以从文体介绍导入新课。学习《兰亭集序》可以介绍“序”这种体裁,学习《赤壁赋》可以介绍“文赋”的特点,学习《陈情表》可以从介绍“表”入手。

四、从对联导入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言简意赅。它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的重要载体。语文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王云峰教授把语文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它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语文课要通过学习母语,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如果教师能以传统文化中的对联形式带着学生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也会起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我在教学《滕王阁序》时,用自己撰写的对联引入新课,“右军挥毫,兰亭墨香醉千古;子安咏赋,滕王诗韵流万年”。通过对联,帮助同学们回忆已学习过的《兰亭集序》,通过知识牵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新课的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也顺带着了解对联的仄起平收、词性相对的特点。

五、从扩写、仿写句子导入

写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学生要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能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有的语文教师往往碍于课堂时间有限的原因,讲的多,写得少。课下写得多,当堂写得少。造成部分学生写作能力特别是当堂写作能力的下降。我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课堂上一切时机,用扩写、仿写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写作。我在执教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中杜甫的《蜀相》一课时,设置了“一个( )杜甫,因为( )”的扩写句子练习。让同学们根据自己预习掌握作者的相关知识,补充完成这个句子。同学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不一样的句子。诸如“一个爱国的杜甫,因为他忧国忧民”“一个晚年落魄的杜甫,因为他颠沛流离”之类的句子。以此导入,带着同学们进入到新课的学习。既达到了本单元“知人论世”的教学目的,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好的情境导入是一节好课的必备条件之一,它是打开学生求知欲的“金钥匙”。富有“语文味”的情境导入,应该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努力追求的。语文教师只有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多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紧扣语文学科的特点,才能巧妙地创设出新颖有趣的情境导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余映潮. 成语教学八法[J]. 中学语文教学,2016(7).

[3] 王云峰. 语文素养及其培养[J]. 中学语文教学,2016(11).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味对联杜甫
登高
巧出对联
贴对联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绝句
解缙二改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