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验思考中落地法治观念

2018-01-17 01:46王超
江西教育C 2018年11期
关键词:法治思维法治意识核心素养

王超

摘 要:法治意识是初中思品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内容的分散性与抽象性,所以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认知的需求、实践的体验等方面注重法治素养的生成与内化,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关键词:核心素养 法治意识 法治思维

初中思想品德课以“立德树人”为最终目标,融合了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法治观念、国家意识、政治认同、文化自信等具体核心素养要求,其中法治观念包括了法律作用、学法守法、宪法精神等内容。其实,虽然初中思品修改为《道德与法治》,但是“法治观念”这一核心素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存在,课本并没有系统详细的法律知识内容,再加上初中生自身的社会阅历和知识构成,很容易使课堂教学脱离核心素养的要求,导致形式化、虚无化、低效化。在初中课堂上,应该如何高效地贯彻落实“法治观念”的培养呢?本文结合八年级教材,探究初中课堂教学贯彻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在了解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催生法治认同

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课堂是学生对学习感到厌烦的原因之一,法治知识相对又是枯燥的,如果教师不能想办法使学生“身心充满欢乐”,就会使法治意识的培养流于形式,不能使其真正从内心认同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其实教师可以抓准学生认知需求,从需求入手提升求知欲和探索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可以从法律的产生入手,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制定法律以及制定法律的重要意义。

比如,我们在讲解《我国的权力机关》这一知识点时,可以选取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2017年9月22日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为背景进行探究。首先,教师可以简单向学生介绍这部法律的重要性,它是我国第一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单行税法,也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这样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这部法律。接下来,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收集当前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弊端,比如可以从企业排污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税法实施之前排污费的不足、当前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等材料出发,在课堂上直接展示这些内容进行探究:(1)环保税法制定的亮点内容是“令企业多排污就多交税,少排污则能享受税收减免”,这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2)相比之前的排污费,企业的行为受到了更严厉的约束,这对保护环境有什么特殊的作用呢?(3)从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到环保法,以及其他各种规章制度,我国的环保法律体系越来越完善,再加上各种法规、规章,谈谈它将如何影响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这些问题的探究可以使学生理解该法制定的必要性。之后,教师还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税法》的制定符合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的,这说明人大在立法过程中坚持了什么原则?为什么该法的审议出台需要历时6年,经过两次审议?该法制定过程中,公民、专家学者等的意见,人大是否采纳了,采纳这些意见对法律的制定有什么积极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确定一个视角(比如公民参与、人大科学立法等),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判断,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法律制定过程的复杂性和民主性是为了保障法律的科学性。这样就使知识的讲解从单纯的“说教”变成了有理有据的引导,在无形之中,学生除了认同法治之外,还树立了正确的环保观、价值观等学科素养。

当然,法律的修改和制定相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辅助具体的环保税法实施的案例,进一步探究或者课外实践。从课堂到生活、从知识到实践、从表象到根源,催生出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生成对法律的认同。

二、在弄懂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中催生法治思维

虽然借助于情境可以很好地理解“与我们距离很远的”法律,但是对于“生活在象牙塔”的学生来说,很多的情境仍然是陌生而遥远的东西。这样即使是设置了情境,由于它无法实现学生与情境内容的相互作用,最后仍然回到了课堂说教和知识灌输的老路。教师不妨在情境选择中筛选学生日常容易混淆或者理解混乱的事件入手,从已有的经验挖掘法律知识,并从法律角度看待事件的是非曲直、正误对错、善恶美丑,既理解是什么又明白为什么,更知道怎么办,从而促使开放独立、辩证法治思维的形成。

比如,教师在讲解《权利和义务》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就网络上某律师博客对黄旭华院士的侮辱诋毁言论为情境设置探究:禚某以黄旭华院士30年没联系父母为理由而侮辱谩骂,该县公安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之规定,对其处以行政拘留10日并罚款500元的处罚。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禚某的言行是否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利?(2)该县公安局对禚某的处罚依据是什么?是否合理?(3)联想我们平时是否也有类似对同学或他人的言行,这个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教师最后还可以和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五条规定中关于侵害英雄烈士等合法权益的规定,以及之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保护“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人物人格权益典型案例,让学生体会法律条文对保护英雄人物的有力保障。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举例自己是否也会有类似的行为和想法,特别是自己对待同学的评价、自己在互联网上发表的一些言论,从法律角度应该如何认识。

教师还可以通过人身自由、人权保障等相关法律,告诉学生正是这些法律的存在,这个社会才变得有序;正是由于法律的存在,我們的权利才得到应有的保障,使学生理解“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的道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简单的判断是非对错到剖析人物言行的法律依据,使学生体会法律所体现的自由、平等、公平的思想,也能让学生从法律意识出发克服错误思想,生成理性辩证的法治意识,并使这种法律意识落实到行动当中。

三、在事件感受中实践法治行为

法治意识的培养要求我们不能把法律与学生实际看成平行的不相交的两条线,而是需要从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实际生活体验出发,挖掘知识与情感的联系,使学生通过教师情境的设置、有效的引导,把不属于自我体验范围之内的法律知识具体化、生活化,进入与法律知识深层次交融的理解之中,践行与实践运用之中。

教师在讲解《维护权利守程序》的时候,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协商和调解的解决方式,但是对于诉讼和仲裁这两种途径来说,学生是比较陌生的,情境的创设也很难让学生有切身感受。因此教师可以以实际事件为背景,开展模拟法庭等,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处理事件,体会在维护权利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学会用法定程序处理纠纷。当然,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让学生参加法院公开日或者采访具体事件的当事人,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了解具体的法律程序过程,提高法律参与的能力。

教学应该以精准滴灌和春风化雨的形式,创造源源不断的清新活水,激发思维动力,真正使法律、规则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让法律应该成为一种信仰、一种自觉,遵法守法的意识才能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1]傅江浩,王媛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开放式教学体系构建探析.思想教育研究[J],2016.

[2]薛美娟.培育核心素养提升法治信仰[J].科学大众,2017.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王锋旗

猜你喜欢
法治思维法治意识核心素养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用法治思维推动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