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林外史》中饮食描写的作用

2018-01-19 00:36
甘肃农业 2018年8期
关键词:马二吴敬梓儒林外史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正所谓:“食色,性也”,饮食是人类生存所必需,“开门七件事,皆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作者在《儒林外史》中铺设出的饮食叙写不但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市井民生与礼乐文化,而且表现出了平民、文士、达官各个社会阶层迴异的生活状态、思想情感与精神风貌,更是在物质与精神的连接之中表现出了作者对儒生细致的人文关怀和深刻的文化批判。

一、刻画人物性格,生动塑造形象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伯夷、叔齐为坚守信仰选择不食周粟,慷慨而死;屈原高歌“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借啜饮木兰坠露和餐食秋菊落英来彰显自己拥有高贵品格。这都体现出在文学作品中,饮食细节描写与人物性格塑造之间联系紧密,吴敬梓便通过描摹饮食场面在《儒林外史》一书中塑造了众多有着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

王冕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文士形象,在本书开篇章节,吴敬梓先是描写王冕把秦老爹赠予他的食物拿给母亲,突出了王冕的孝义,后又描写他以粗茶淡饭招待吴王朱元璋继而显示出他不慕荣华,不惜富贵,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高洁品性。

作为作者假托的杜少卿在文中是一位具有着魏晋风度,疏狂豪迈的名士。他对朋友寒士从不吝啬自己的钱财,虽然家境优越,生活富庶,但却未曾沾染一丝奢靡气息,他吃饭饮酒从不挑剔,一箪食一豆羹也从不改其乐,能较快适应中产阶级人民的日常生活,在饮食细节的描写上便可以看出他为人朴实豪迈,直爽大方。

八股选家马二先生本名马纯上,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古道热肠但迂腐保守,精神虚妄且缺乏情趣。为使角色形象更加饱满鲜活,真实生动,作者从生活细节出发,描写大量饮食细节来挖掘人物个性,体现人物心理。

如小说中写马二先生去蘧公孙家拜访:

“说着,里面捧出饭来,果是家常肴馔:一碗炖鸭,一碗煮鸡,一尾鱼,一大碗煨的稀烂的猪肉,马二先生食量颇高,举起箸来向公孙道:“你我知己相逢,不做客套,这鱼且不必动,倒是肉好。”当下吃了四碗饭,将一大碗烂肉吃的干干净净。里面听见,又填出一碗来,连汤都吃了。抬开桌子,啜茗清谈。”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马二先生十分能吃,吃饭时也是四平八稳且固守规矩,不行酒令亦无过多言语,作者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马二先生性格中的饕餮好吃、直截了当,墨守成规,毫无生气。

吴敬梓又利用饮食描写表现出了严监生性格中的吝啬,严贡生性格中的卑劣。如文中写严监生给两个小舅子控诉哥哥严贡生:

“便是我也不好说。不瞒二位老舅,像我家还有几亩薄田,日遂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场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

严监生是一个家财万贯的土财主,但是在日常饮食上却如此克扣自己,可谓是吝啬至极了,同时严贡生拿云片糕当作名贵药材来赖船家的路费,也表现出了他人品低劣,卑鄙无耻。

杜慎卿在文中是位生活豪奢、衣食无忧的贵公子,他潇洒倜傥,一举一动皆带有名士风范,作者写他吃饭∶

“当下摆上来,果然是清清疏疏几个盒子。买的是永宁坊上好的橘酒。斟上酒来。杜慎卿极大的酒量,不甚吃菜,当下举箸让众人吃菜,他只拣了几片笋和几个樱桃下酒。传杯换盏,吃到午后,杜慎卿叫取点心来,便是猪油饺饵、鸭子肉包的烧麦,鹅油酥、软香糕,每样一盘拿上来。众人吃了,又是雨水煨的六安毛尖茶,每人一碗。杜慎卿自己只吃了一片软香糕和一碗茶,便叫收了下去,再斟上酒来”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杜慎卿在饮食上似乎没有特别多的讲究,只喜喝酒,但是后来和鲍廷玺一同进餐时,杜慎卿却对他们点的过于普通的菜表现出了厌恶和反感:

“季恬逸见他不吃大荤,点了一卖板鸭、一卖鱼、一卖猪肚、一卖杂烩,拿上酒来。吃了两杯酒,众人奉他吃菜。杜慎卿勉强吃了一块板鸭,登时就呕吐起来。众人不好意思。”

通过这段饮食场面的描写,读者才真正的认识到了杜慎卿的生活优越、之前的不在意都是伪饰,表面云淡风轻,实则矫揉造作。

二、交代故事情节,推动剧情发展

《儒林外史》中一些重大情节的发生、演变,人物的重要活动和结局都离不开具体的饮食环境,或与饮食之事相关连。如写周进中举前的一次赴宴:

“看那周先生时,一箸也不曾下。因周进吃斋,梅玖趁机将周进讥讽了一番∶把周先生脸上羞的红一块白一块。只得承谢众人,将酒接在手里。厨下捧出汤点来,一大盘实心馒头,一盘油煎的扛子火烧。… …周进怕汤不洁净,讨了茶来吃点心。”

从这段我们可以看出,在科举社会,人们的道德观建立在等级基础之上,仅仅是一个新秀才的梅玖,也可以不尊周进的年长老迈而对其肆无忌惮的嘲弄、挖苦。这里作者利用饮食场面刻意突出了周进中举前的生活拮据和地位低下,与日后周进仕途通达后境遇巨变,地位拔高形成了鲜明对比。利用饮食场面,吴敬梓在交代了故事情节的同时,又推动了剧情的进一步发展。

三、反映社会现实,表现创作主旨

通过饮食之事交待故事情节,并进而揭示创作宗旨,是《儒林外史》的一大艺术特色。

作者将飞扬跋扈的梅玖和落寞不得志的周进放进日常化的饮食场面中进行对比,在给予周进心理同情和人文关怀的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对人性的吞噬与异化。在周进之后吴敬梓又写道范进为母亲守孝时,出于遵制孝悌,不肯用银镶杯箸,换了瓷杯、象牙箸,仍不肯用,直到换成白色的竹筷子方肯进食,但在吃饭时:

“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捡了一个大元子放在嘴里,方才放心。”

这一段描写可谓是讽刺至极,欧阳修曾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范进看起来遵守道德礼法,恪守伦理规范,实际上却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张静斋关于“礼有经,亦有权”的一番言论可谓是准确无误地投中了范进所好,拒绝不合规制的礼器是礼有经,面对美食大快朵颐却是亦有权,二者都不耽搁。这个情景侧面突出了在《儒林外史》的世界里,儒生大多表里不一,被混乱黑暗的社会风气所侵染,从而变得只会表面上一味地自我标榜,在背地里却干尽苟且偷生之事,礼法不再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而沦落为他们卑劣行为的挡箭牌。饮食这个最为平常的生活元素确实最能赤裸裸的揭示人内心的直接欲望。

马二先生游西湖也是《儒林外史》中较为精彩的一个章节,吴敬梓撰写这章节时充分利用了食色描写,将马二先生的人物性格和角色心理展露、剖析的透彻无遗。面对西湖的水光潋滟,山色空蒙,马二先生表现出了兴致缺缺,丝毫不留恋这“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文中写道:“马二先生看了一遍,不在意思,起来又走了里把多路。望着湖沿上接连着几个酒店,挂着透肥的羊肉,柜台上盘子里盛着滚烫的蹄子、海参、糟鸭、鲜鱼,锅里煮着混沌,蒸笼上蒸着极大的馒头。马二先生没有钱买了吃,喉咙里眼唾沫,只得走进一个面店,十六个钱吃了一碗面。肚里不饱,又走到间壁一个茶室吃了一碗茶,买了两个钱处片嚼嚼,倒觉得有些滋味。”

尽管眼前尽是拂堤杨柳醉春烟的好景致,马二先生却虽全无会,颇杀风景,茫茫然大嚼而归,固显迂腐之本色而不具审美情趣。同时下文又紧接着叙述:

“见那一船一船乡下妇女来烧香的,都梳着挑鬓头,也有穿蓝的,也有穿青绿衣裳的,年纪小的都穿些红绸单裙子;也有模样生的好些的,都是一个大团白脸,两个大高颧骨,也有许多疤、麻、疥、癞的。那些女人后面都跟着自己的汉子,掮着一把伞,手里拿着一个衣包,上了岸,散往各庙去了。马二先生看了一遍,不在意里,起来又走了里把多路。”

虽然作者在此选用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文本故事,但是叙述的场景却随马二先生视野移动而移动,也就是说,这些画面被收录在马二先生眼睛里,是他观看到继而呈现给读者的,又如后文写道:“过了雷峰塔……那些富贵人家的女客,成群逐队,里里外外,来往不绝。都穿的是锦绣衣服。”马二敏锐地觉察到“风吹起来,身上的香,一阵阵的扑人鼻子”。可以看出,相比于西湖盛景,马二先生潜意识里似乎更加偏爱观察形形色色的妇女。

奥地利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一种合理的精神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愿望的满足。潜意识可能是由一种高度复杂的智力活动所构成。”这种愿望的满足便是人物心理的需要,会通过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留意观看的事物而反映出来。作者从马二先生的视角出发对他关注的食与色进行细致的描写,正体现出了马二先生自身物质条件和感情生活的匮乏,物质条件的匮乏让他潜意识里对美食有着旺盛的欲望,情感生活的匮乏则让他潜意识里向往两性情感生活,同时也显露出马二先生强烈渴求可以满足自己物质和情感欲望的功名富贵,因为在他看来,只有考取功名才会解决他的衣食之忧,情感之忧。

通过作者对马二先生在不同场合下刻意追求食色生活的描写,读者可以看到马二先生在道学家面貌下的精神荒芜和情感压抑,揭露了被八股取士政策压抑束缚下的文人们可怜可悲的畸形心态。又在侧面反映出,在当时社会,只有科举才能改变文人的物质生存现状,是平民改变自身地位进入上流社会的唯一手段。在讽刺的同时,作者又流露出自己对以马二先生为代表的这类儒生的性情缺失的同情和悲悯之情。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饮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作者借饮食细节,在增强文章真实感的同时,又生动细致的描绘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继而展示现实生活中人情冷暖,市井民生。看似可有可无的饮食描写,却寄托着作者对科举社会乃至整个现实人生的批判和思考。

[1]李慧文.马二先生形象研析——以“游西湖”情节为中心[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2]吴敬梓.儒林外史[M].济南:齐鲁书社,1994.

[3]孙晓军,焉中秋.性情描写之于《儒林外史》的主题意义探究——从马二先生与杜慎卿说起[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1).

猜你喜欢
马二吴敬梓儒林外史
吴敬梓“休说功名”
马二
《儒林外史》的吃播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吴敬梓是个败家子?
单宝塔诗
·城上风威·
马二先生非“迂儒”论:关于《儒林外史》的一个误读
吴敬梓“暖足”